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9732
  • 作      者:
    田鹏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田鹏颖,男,196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技术哲学学会秘书长、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部省级项目20项,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其中人民出版社发行3部)。2007年被选人中共辽宁省委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展开
内容介绍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历经沧桑岁月却依然万古常新,永葆其生命与价值。在当下,哲学更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技术是人利用自然最古老的方式,技术改变了自然的存在状态。当技术这种作用方式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程度,达到人们不能立即做出全面、正确的反应时,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就纳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技术新领域,如生态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医疗技术、基因工程等出现,技术的本质、技术作用自然的深刻性,都是传统技术所没有揭示的,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冲突,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让人类明白至善、至真、至美的理想如何统一。
展开
精彩书摘
    2.关于“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两者有没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研究两者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两者能否相类比?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相类比?“社会技术”具有“技术一般”的哪些特征?提出、确立并反思“社会技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什么价值?
    3.关于人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技术进而人与社会技术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成为技术哲学的又一个基本问题?技术哲学由于多年来对“社会技术”重视不够,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什么损失?“社会技术”在技术哲学中居于什么地位?
    4.关于“社会技术”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科学为什么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科学应用问题为什么显得更加重要?社会科学怎样才能被应用?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如何实现?如何理解“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否所有社会科学发生作用都要转化成“社会技术”?是否所有的“社会技术”都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目前有没有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5.关于“社会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是一个概念,为什么?如果不是,两者区别何在?如果社会科学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技术”(或者所有的社会科学如果发生作用都要经过社会技术),那么“社会技术”领域要比社会意识形态宽得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部分)就是“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化形态(规则、程序、制度等)?或者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社会技术的一种存在形态?
    6.关于“社会技术”形态问题。社会技术以何种形态或者社会技术以哪几种形态存在?理论形态、经验形态、制度形态,还是其他什么形态?米切姆技术形态的划分,对研究社会技术形态有什么启示?
    7.关于“社会技术”系统结构问题。“社会技术”有哪些要素?社会技术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社会技术”的创造者、使用者、接受者分别是谁?社会技术要素与社会技术系统如何相互作用?“社会技术”是中性的?社会技术的主体间性问题如何理解?
    8.关于“社会技术”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社会技术”有没有继承性和选择性?“社会技术”创新的目标选择和实现机制是什么?“社会技术”创新有什么规律?社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社会技术有没有异化问题?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时代背景
一 社会技术--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二 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三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根据与价值

第二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两种实践”统一观的本体论隐喻
二 唯物史观实践原则的逻辑延伸
三 国外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研究方法
一 技术哲学的研究方法
二 社会技术论的研究方法
三 社会工程论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学科边界
一 社会技术论与社会哲学
二 社会技术论与社会科学哲学
三 社会工程论与唯物史观

第五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基本立场
一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的生活立场
二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的历史立场
三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的现实立场
四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的未来立场
五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的主体立场

第六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论的基本问题
一 社会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二 社会工程与人的关系问题
三 社会工程论的逻辑起点问题
四 社会工程论的范畴问题

第七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的存在论证明
一 社会技术存在
二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关系
三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的关系
四 社会工程创新与自然工程创新的关系

第八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的方法论反思
一 社会技术的认识论特征
二 社会技术发明的逻辑
三 社会工程的选择
四 社会工程的设计

第九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的价值论追问
一 社会技术的组织价值
二 社会技术的控制价值
三 社会工程的方法论价值

第十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的认识论考察
一 从技术一般到社会技术特殊
二 社会工程认识
三 社会工程评估
四 社会工程结构

第十一章 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的创新论探索
一 社会工程创新的哲学之境
二 社会技术创新的哲学之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