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17686
  • 作      者:
    胡适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适,原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涛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胡适一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主要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活文学史》、《先秦名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
展开
内容介绍
    为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胡适先生所著《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 》,由台湾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先生重新编辑。《容忍与自由:胡适读 本》选取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第一卷,我 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选录了胡适对于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之思考。 第二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选录了胡适关于自由民主的文献。第三 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选录了胡适思想如何推动社会改革的文献。 《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对大众普及胡适先 生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本书配以大量珍贵图片、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新起的学者还不曾有什么大成 绩表现出来。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只有三五个老辈在那里支撑门 面。古学界表面上的寂寞,遂使许多人发生无限的悲观。所以有许多 老辈遂说,“古学要沦亡了!”“古书不久要无人能读了!”在这个悲观呼声里,很自然的发出一种没气力的反动的运动来。有些人还以为西洋学术思想的输入是古学沦亡的原因,所以他们至今 还在那里抗拒那些他们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西洋学术。有些人还以为 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所以他们至今还梦想孔教的复兴; 甚至于有人竞想钞【抄】袭基督教的制度来光复孔教。有些人还以为 古文古诗的保存就是古学的保存了;所以他们至今还想压语体文字的 提倡与传播。至于那些静坐扶乩,逃向迷信里去自寻安慰的,更不用 说了。在我们看起来,这些反动都只是旧式学者破产的铁证;这些行为,不但不能挽救他们所忧虑的国学之沦亡,反可以增加国中少年人对于 古学的藐视。如果这些举动可以代表国学,国学还是沦亡了更好!我们平心静气的观察这三百年的古学发达史,再观察眼前国内和 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学术的现状,我们不但不抱悲观,并且还抱无穷 的乐观。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过去的成绩虽 然未可厚非,但将来的成绩一定还要更好无数倍。自从明末到于今,这三百年,诚然可算是古学昌明时代。总括这 三百年的成绩,可分这些方面:(1)整理古书。在这方面,又可分三门。第一,本子的校勘;第二,文字的训诂;第三,真伪的考订。考订真伪一层,干嘉的大师(除了极 少数学者如崔述等之外)都不很注意;只有清初与晚清的学者还肯做 这种研究,但方法还不很精密,考订的范围也不大。因此,这一方面的 整理,成绩比较的就最少了。然而校勘与训诂两方面的成绩实在不 少。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阮元、王引之们的治“经”;钱大昕、赵翼 、王 鸣盛、洪亮吉们的治“史”;王念孙、俞樾、孙诒让们的治“子”;戴震 、王 念孙、段玉裁、邵晋涵、郝懿行、钱绎、王筠、朱骏声们的治古词典:都 有 相当的成绩。重要的古书,经过这许多大师的整理,比三百年前就容易看的多 了。我们试拿明刻本的《墨子》来比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或拿二徐 的《说文》来比清儒的各种《说文》注,就可以量度这几百年整理古书 的成绩了。(2)发现古书。清朝一代所以能称为古学复兴时期,不单因为训 诂校勘的发达,还因为古书发现和翻刻之多。清代中央政府,各省书 局,都提倡刻书。私家刻的书更是重要,丛书与单行本;重刊本,精校 本,摹刻本,近来的影印本。我们且举一个最微细的例。近三十年内 发现与刻行的宋元词集,给文学史家添了多少材料?清初朱彝尊们固 然见着不少的词集,但我们今日购买词集之便易,却是清初词人没有 享过的福气了。翻刻古书孤本之外,还有辑佚书一项,如《古经解钩 沉》、《小学钩沉》、《玉函山房辑佚书》,和《四库全书》里那几百种 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书,都是国学史上极重要的贡献。(3)发现古物。清朝学者好古的风气不限于古书一项;风气所被,遂使古物的发现、记载、收藏,都成了时髦的嗜好。鼎彝、泉币、碑版、 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虽缺乏系统的整理,材料确是不少了。最近 三十年来,甲骨文字的发现,竟使殷商一代的历史有了地底下的证据,并且给文字学添了无数的最古材料。最近辽阳、河南等处石器时代的 文化的发现,也是一件极重要的事。但这三百年的古学的研究,在今日估计起来,实在还有许多缺点。三百年的第一流学者的心思精力都用在这一方面,而究竟还只有这一 点点结果,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缺点的缘故。那些缺点,分开来说,也有 三层:(1)研究的范围太狭窄了。这三百年的古学,虽然也有整治史书 的,虽然也有研究子书的,但大家的眼光与心力注射的焦点,究竟只在 儒家的几部经书。古韵的研究,古词典的研究,古书旧注的研究,子书 的研究,都不是为这些材料的本身价值而研究的。一切古学都只是经 学的丫头!内中固然也有婢作夫人的;如古韵学之自成一种专门学 问,如子书的研究之渐渐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学者的聪明才力 被几部经书笼罩了三百年,那是不可讳的事实。况且在这个狭小的围 【范】围里,还有许多更狭小的门户界限。有汉学和宋学的分家,有今 文和古文的分家;甚至于治一部《诗经》还要舍弃东汉的郑《笺》而专 取西汉的毛《传》。专攻本是学术进步的一个条件;但清儒狭小研究的 范围,却不是没有成见的分功。他们脱不了“儒书一尊”的成见,故用 全力治经学,而只用余力去治他书。他们又脱不了“汉儒去古未远”的 成见,故迷信汉人,而排除晚代的学者。他们不知道材料固是愈古愈 可信,而见解则后人往往胜过前人;所以他们力排郑樵、朱熹而迷信毛 公、郑玄。今文家稍稍能有独立的见解了;但他们打倒了东汉,只落得 回到西汉的圈子里去。研究的范围的狭小是清代学术所以不能大发 展的一个绝大原因。三五部古书,无论怎样绞来挤去,只有那点精华 和糟粕。打倒宋朝的“道士《易》”固然是好事,但打倒了“道士《易》”,跳过了魏晋人的“道家《易》”,却回到两汉的“方士《易》”,那就是 很不 幸的了。《易》的故事如此,《诗》、《书》、《春秋》、《三礼》的故 事也是 如此。三百年的心思才力,始终不曾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外去!(2)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学问的进步有两个重要方面:一 是材料的积聚与剖解;一是材料的组织与贯通。前者须靠精勤的功 力,后者全靠综合的理解。清儒有鉴于宋、明学者专靠理解的危险,所 以努力做朴实的功力而力避主观的见解。这三百年之中,几乎只有经 师,而元思想家;只有校史者,而无史家;只有校注,而无著作。这三句 话虽然很重,但我们试除去戴震、章学诚、崔述几个人,就不能不承认 这三句话的真实了。章学诚生当乾隆盛时(乾隆,1736~1795;章学 诚,1738~1800),大声疾呼的警告当日的学术界道:今之博雅君子,疲精劳神于经传子史,而终身无得于学者,正坐……误执求知之功力,以为学即在是尔。学与功力实相似 而不同。学不可以骤几,人当致攻乎功力,则可耳。指功力以为 学,是犹指秫黍以为酒也(《文史通义·博约篇》)。他又说:近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叶而不能抽 丝(《章氏遗书·与汪辉祖书》)。古人说:“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单把绣成的鸳鸯给 人看,而不肯把金针教人,那是不大度的行为。然而天下的人不是人 人都能学绣鸳鸯的,多数人只爱看鸳鸯,而不想自己动手去学绣。清 朝的学者只是天天一针一针的学绣,始终不肯绣鸳鸯。所以他们尽管 辛苦殷勤的做去,而在社会的生活思想上几乎全不发生影响。他们自 以为打倒了宋学,然而全国的学校里读的书仍旧是朱熹的《四书集 注》、《诗集传》、《易本义》等书。他们自以为打倒了伪《古文尚书》,然 而全国村学堂里的学究仍旧继续用蔡沈的《书集传》。三百年第一流 的精力,二千四百三十卷的《经解》,仍旧不能替换朱熹一个人的几部 启蒙的小书!这也可见单靠功力而不重理解的失败了。(3)缺乏参考比较的材料,我们试问,这三百年的学者何以这样缺 乏理解呢?我们推求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不回到第一层缺点——研 究的范围的过于狭小。宋明的理学家所以富于理解,全因为六朝、唐 以后佛家与道士的学说弥【弥】漫空气中,宋明的理学家全都受了他们 的影响,用他们的学说作一种参考比较的资料。宋明的理学家,有了 这种比较研究的材料,就像一个近视眼的人戴了近视眼镜一样;从前 看不见的,现在都看见了;从前不明白的,现在都明白了。同是一篇《大学》,汉魏的人不很注意他,宋明的人忽然十分尊崇他,把他从《礼 记》里抬出来,尊为四书之一,推为“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也是如 此的。宋明的人戴了佛书的眼镜,望着《大学》、《中庸》,便觉得“明 明 德”、“诚”、“正心诚意”、“率性之谓道”等等话头都有哲学的意义 了。清朝的学者深知戴眼镜的流弊,决意不配眼镜;却不知道近视而不戴 眼镜,同瞎子相差有限。说《诗》的回到《诗序》,说《易》的回到“方 士 易”,说《春秋》的回到《公羊》,可谓“陋”之至了;然而我们试想这 一班 第一流才士,何以陋到这步田地,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高明的参考资 料吗?他们排斥“异端”,他们得着一部《一切经音义》,只认得他有保 存古韵书古词典的用处;他们拿着一部子书,也只认得他有旁证经文 古义的功用。他们只向那几部儒书里兜圈子,兜来兜去,始终脱不了 一个“陋”字!打破这个“陋”字,没有别的法子,只有旁搜博采,多寻 参考比较的材料。P31-35
展开
目录
序:要把金针度与人
编辑说明: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卷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新思潮的意义
杜威先生与中国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卷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胡适致陈独秀
自由主义是什么?
人权与约法
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
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序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容忍与自由
卷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
易卜生主义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为学生运动进一言
贞操问题
胡适年表
延伸书目
附录:“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潘光哲)
编辑后记:我的“胡适阅读史”:被阉割的“五四火种”在台湾(潘光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