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与诸城前寨遗址出土了一批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尊,在这些灰陶缸口的固定部位,刻有或的花纹。唐兰说它们是夏代文字,由“日火山”叠成,即《说文》里的“炅”字,亦即今“热”字。我则猜想这些符号由“日月火”组成,月牙微凸中部,示与日交会,乃日月会于大火的象征。它镌在缸口部,因为缸内满盛着日月会于火时所获谷物。这一点,从另一枚同时出土的陶尊花纹亦可证明。这另一符号由“禾火”合成,亦即“秋”字,它着力强调了谷物与大火的关系,就其时间意义看,当然也是日月会于大火之辰。
日月会于大火既为第一辰,大火又是阏伯是长子,则大火似乎应该为“子”;人们很容易这样想。只是这样一来,当日月运行下去,交会于参(季子实沈)时,已是第八次交会;按已然的辰序,第八辰为“未”,“未”不是实沈。
如果换一种设计,以日月会于参时为第一辰,为“子”。按顺序排去,到日月会于大火时,应该是第六辰;第六辰名正好是“巳”(子)。这个方案可以满足二子的条件,但却使长幼颠倒了,因为参不是老大,不能高居首位。看来这一推理也是行不通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