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这种方式说明中脉,可以让大家很清楚地认识中脉,汇通各宗证悟 的境界,因为一切都是佛法,我之所以先以综摄的方式讲授,是因为我担心 大家会被仪轨所缚绑,认为一定要照仪轨、法本这样修才可以,没有修这个 仪轨就没有中脉。 各位,“仪轨”是什么?仪轨是一种帮助我们体悟实相的辅助工具。举 例说明,什么是空?空是实相!实相者,事实就是这样,名为实相。既然事 实是这样的话,那还须臆想分别吗?无分别就可以得到实相,也就是事实是 实相,即是空。 但是一般人能知道空,能看到实相吗?不能,而成就者则能看到空、看 到实相。然而成就者看到空,是必须要起~念心去分别观空呢?还是他当下 就现空?当然是当下现空,所以这叫现观!所以成就者是现观现空。 既然成就者是现观现空,但一般未开悟者不能现观时怎么办?那就只好 分别作观,也就是藉由观想修观而“观空”。观空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叫做空 才起意作观,而空是抓不住的。 什么是“空”?空是不真,不真即空,不真者,一切不可得、无所得, 一切不可得即是空,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是 名为空。 空者,“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一切 是现空,一切法缘起,缘起故不真,因缘所生故说不真。但一般人执着因、 执着缘,执着常、执着断,乃至执着一切法,所以落人有相。 “八不中道”即是在说明因缘法,“不生不灭”乃是佛法的根本,亦即 一切无生,无生故无灭。以不生不灭故,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 也就是《心经》所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有一切无量的名字,都是 在显现实相中道,而若一个人证得无所得、空的实相,即称为证得“无生法 忍”。“忍”是安住义,亦即安住于无生而不动,“无生,,是实相,所以 “无生法忍”即安住于实相而不动。 成就者安住于一切现空,亦即“智如如、境如如”,tt智,,是般若, 现观外境是空不可得,因此成就者不必“观空”,而是“现空”,所以名“ 现观”;但若未成就者则是“观空”。 如果无法观空,则通过《心经》解析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来体 解空。色空本一如,“色即是空’’是小乘行者的体证,小乘行者依之而人 涅架;“空即是色,,是大乘菩萨从空性中出生如幻三昧,大悲遍一切众生 ;一般未悟空者,则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修起。这四句偈其实是一种 禅观,是实修的指导,大家不要把它当单纯的义理来解释。 因此,“观空”乃是未悟空时,对空的一种假想修习的方便,如果无法 观空,那就先念“观空咒”,这是不得已的方便,而不是说,观空时非得先 念“观空咒’’不可,这是未能现观现空时的替代方便,是用次第修习的方 式趣人实相。 但实相就是实相,所以能现观实相,现观空性时,心即般若;心是般若 时,即无所执着。心是空的,脉、身、境等亦无所执着,脉是空,空是脉, 空是缘起法,脉为缘生法,心与脉在一起,心是般若,是空的,脉是境,境 也是空的。初始修习中脉乃是假修,就好像身体沾满尘垢时,先洗个澡;假 修中脉也是如此,先去除将来中脉开发时的障碍。 为何说“脉”是“境”呢?修持中脉的人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发觉 中脉会变大,扩大到整个法界,所以说“脉”是“境”,脉就是法界。这是 口诀,你们听懂了,就是你们的了,口诀也就这样传出去了。 中脉是大而弥诸六合,小而退藏于密,大家不要把中脉限制住了,否则 有一天你们修出中脉了,会很疑惑地说:中脉怎么这么巨大呢?或者说怎么 小得看不见?其实巨大或微小的中脉,在原来的修习上都是有的,就是中脉 的广观跟敛观,但一般平常的修习上仅作平常的观想。 所以,脉是缘起法,是心、境相依的,于一切境不执着,中脉就会现起 ,脉会随因缘显现。为什么说“十方诸佛皆住于你的中脉里面”?因为你会 在中脉里面见到十方诸佛,从这中脉即可通到《华严经》的海印三昧。 这样讲授中脉,已经把中脉的扼要义理都讲完了,大家应该也很清楚明 白了。但是如果大家还是不明白,那么就只好再继续逐句解说了。 “脉中也,不偏不倚,法界正中。”宇宙乃是依因缘而存在,其中有形 有色,形有大小,色有青、黄、赤、白等等。 何谓形有大小?如何是大?如何是小?《金刚经》里有很善巧的教导, 《金刚经》中说:“所谓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又“若见一切诸相 非相,即见如来。’’其实这两偈都是关于成证如来身相的修证教导。《金 刚经》读得通达的人,中脉一定修得好。修密法的人若能懂这两首偈,特别 能现观中脉,如果不懂《金刚经》,建议要好好研读。 什么是“大”?“大而弥诸六合”的六合够大吧!六合不够大的人,觉 得无限大才大,但无限大有形状吗?有方圆吗?无限大的中间在哪里?是随 处都是?还是随处都不是?然而无限小的中间又在哪里?随处都是。所以, 《金刚经》里的“大”是什么?请好好思维。 “脉中也”,“中”是一切建构恰恰然然的安立之处。我们再用另外一 个方向来解说“中”。永嘉玄觉禅师有一首《奢摩他颂》:“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乍听起来似乎跟“中”字八竿子 打不着,但其实恰好正中“中”心。 所以“中”是当下义,而不是一种固定位置,是无心的“中”!P9-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