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是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为禅宗法眼宗三祖,又被尊追为净土宗六祖。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的圣诞,其实这一天乃是延寿大师的生日。据说他当时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一日王欲设斋供僧,问大师现有高僧否?延寿回答说,高僧虽有,惜无人识得,长耳和尚就是绽光佛再来,王能供养他,必得大福大慧。钱俶闻之,生大欢喜,即备盛筵迎长耳和尚最上座。长耳和尚韬同尘,旧衲敞垢,不修边幅,踯躅街头,因两耳甚长,人皆呼为长耳和尚,而不知其名。今被钱俶礼供,因询悉其情,即说:“弥陀饶舌。”于是就座后化去,钱俶遂悟延寿大师即弥陀如来,立即前往光明寺拜访延寿,及至,方知延寿大师已坐化了。由此,后人遂以延寿为阿山,天宝八年(975)十二月示寂,世寿七十二岁,戒腊四十有二。翌年,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寿宁祥院”。
延寿文化素养颇高,出家后仍“雅好诗道”,诗文俱佳。一般习禅者往往对于经学“暗于名相,一句不识”,甚至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对于禅学本身亦只有一知半解,“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而延寿对佛教经典却有相当的深入研究,受天台宗的影响,把先天具有性和后天行为的修,分为善恶两种,认为佛和一阐提都有善性和恶性,只是后天的行为有所不同。他说:“若以性善性恶凡圣不移,诸佛不断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善,常具佛果之体。若以修善修恶,就事即殊。因果不同,智愚有别,修一念善,远阶觉地;起一念恶,长没苦轮。”这种佛和一阐提都有善性恶性的说法,对广大苦难人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极力主张禅教融通,以禅净合一为中心融合各宗派。他为统一各宗学说而编定的巨著《宗镜录》,对以后佛学的影响很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