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人食盐喻<br> ——恰如其分 适可而止<br> 【佛语】<br>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br> 既②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③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④多也!”<br> 愚人无智,便空食⑤盐。食已口爽⑥,反为其患。<br> 【译文】<br>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太淡,没有味道。主人听后,往他的菜里又加了一些盐。<br> 加了盐的菜味果然好吃多了。他暗自想道:“所以这么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刚加这么点盐尚且如此,何况加更多的盐呢?!”<br> 于是,这个没有头脑的家伙便空口吃起盐来。吃了以后,口舌便失去了味觉,反受其害。<br> 【禅心】<br> 愚人其实并不愚,因为他懂得最基本的趋利避害。饭菜只因多加了一把盐的而变得津津有味,盐在其中确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这个愚人永远都不明白,好吃的仅仅是他面前摆放着的饭菜,盐的作用也只是让饭菜变好吃而已。舍本逐末的做法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结果到头来所有的苦头还得自己品尝。<br> 有位先哲曾说:“真理只要再向前跨进一步,便会变成谬误。”<br> 于是这个愚人在真理面前开始了大跨步,似乎认定了真理之后就是无限的光明,并且愚人追求真理的脚步显得异常坚定,而我们却不禁要为他唱起悲歌。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只是没有几人去认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在那位拔苗助长的老伯的叹息声还没有远去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争先恐后地跳进了相互追逐的洪流之中。<br> 得道高僧宝觉禅师在即将圆寂时,他派人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到了身边,向他们宣布自己世缘时限的到来。众弟子在听完禅师的话后心有不舍。此时,其中一位弟子却朗声说道:“时限若已到,生死由他去好了。”禅师听后,微微一笑,说道:“你所讲的便是老衲的肺腑之言。”随即双眼一闭便圆寂了。<br> 生死由命并不是消极地处事方式,而是一种“看破了”的高深境界,是一种顺从自然规律的行为。不再执迷于生之欲念,放下才是真正的超脱。今天再没有人会像故事中的愚人一样,一味地贪吃可以调出美味食物的盐了,可是一些更为现实和惊心动魄的事例却在不断上演。森林过度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上涨,对于野生动物大量捕杀导致的物种锐减……我们每天都叫嚣着向自以为更美好的将来迈进,我们的脚步甚至比那位愚人还要坚定。只是好多人都无法看清自诩为美好的事物仅仅是一种臆想罢了,无止境欲念的上升也正在一步步把自己拉向深渊。美好的未来断送在自己执迷地追求之中。放下——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可是在面对现实中各种欲望的时候总是会迷失心智。<br> 生活中不乏愚人,又有几人能禁住生活中那一把“盐”的诱惑,从而恪守生存的最底线。但是倘若能够明白“盐”只是调味剂而已,便可免得误入歧途;倘若能够明白贪多必失是一种和谐生活的哲学,便可以在人生的苦海中及早回头。毕竟,放下以后才能拿起更多。<br> 愚人的愚并不只是在于他必须要承受多吃一把盐的苦难,更在于自己遭受了苦难之后依旧找不到茫茫苦海的边际,反而把所有的恼怒都发泄到他所吃盐的身上。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愚人不知道是自己错了,反倒可能会因为此事而对盐的好坏属性妄加评断,这才是我们心中的“屠刀”,这才是恶之起源!<br> 愚人食盐,理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而真正的困难却是,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分辨不清楚什么是“盐”,什么才是我们要吃的“饭菜”。唯有看清自我的欲念所在,能够真正把握为人的正确方向和恰当处事的度,才能够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br> 2 愚人集牛乳喻<br> ——事无巨细 积少成多<br> 【佛语】<br>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①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②取牛乳,牛乳渐多,卒③无安处,或复酢败④。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⑤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⑥母子,各系异处。<br> 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⑦宾客,方牵牛来,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宾客或嗔或笑。<br> 【译文】<br> 过去有个愚人,准备宴请宾朋,想收集些牛奶,打算到设宴时使用。他心中盘算道:“我现在如果事先每天挤出牛奶,逐渐增多,直到无处安放储存,还可能会变质坏掉。不如就在牛肚子里盛着,等到举办宴会时现场挤取。”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为了在此期间不让小牛吸取牛奶)就捉了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br> 一个月以后,他开始操持宴会,迎接安置好了客人,他才牵上牛来想要取奶,而这头母牛的乳房已干瘪得什么都没有。当时的客人,有的埋怨他,有的嘲笑他。<br> 【禅心】<br> 有时候聪明过了头,反倒会钻进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死胡同,并且还在屎壳郎撞南墙,不死不回头。这是所有自作聪明的愚人的悲哀。<br> 牛奶永远都有保鲜期,故事中的愚人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退而求次用了一个看似更好的方法去到达自己宴请宾客的目的,结果反倒是弄巧成拙。他忘记了如果小牛不吃奶母牛也就不会再生产奶,这是一个自然界的规律,是不随着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我们忽视甚至是蔑视规律的时候,必定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谓的“遭天谴”,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br>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在《劝学》篇中就已经向我们阐释了累积的重要性。当然,那个愚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知晓了这一点,只是他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却兀自推想出了一条所谓的捷径去走。就像守株待兔的老汉一样,自以为蹲在树桩前面就能等来送死的兔子,并且还在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岂知别人家此时都已经收获了成百上千石的粮食了。<br> 有师徒二人前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但是却在穿越一片沙漠的时候徒弟病倒了,然后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弟子于心不忍,怕师父因受自己的连累而无法完成誓愿,于是央求师父放下自己独自上路。师父怜爱地看着自己的弟子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的地。既然已经在朝圣的路上了,那么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佛绝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br> 多么可爱的师徒二人啊!是的,既然已经在朝圣的路上了,只要心中有佛,那么朝圣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对佛陀的无限尊崇。弟子的心中只有远方的灵山,那么佛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存在;而师父的心中却有弘扬大法的佛陀,那么朝圣便是师父向佛向善的体现。<br>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参禅拜佛的路上,处处皆为佛道;人生成长的途中,同样时时都有机遇。不要因为一砖一瓦是小事而不做,真正的大宫殿同样起始于无数块小砖瓦的力量。只要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忘记这件事情遥远的结果,只是专心去做,那么终会有量变飞跃成质变的一天。倘若只幻想着华美的空中楼阁而不去行动,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br> 佛陀曾开悟弟子:僧家修行,所念的每一声阿弥陀佛都是善的累积。对我们而言,人生成长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关注当下,做好你手上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那么你所参拜的“佛”终会在你不断地努力中来到身边。<br> 事无巨细,积少成多,成功才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br> 3 以梨打破头喻<br> ——内外兼修 表里如一<br> 【佛语】<br>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①皆伤破。<br> 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旁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②受打,致使头破。”<br>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③,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④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br> 旁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br> 【译文】<br> 过去有一个蠢人,头上没有毛发。一天,有个人见他是秃头就用梨子打他的头,接连不断地打,都打伤了他的头。<br> 当时那个蠢人,只是默然忍受,也不知躲避;别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躲开呀?就在那挨打,连头都破了。”<br> 蠢人回答说:“像他那种人,傲慢无理,依仗着自己胳臂粗力气大,但却愚昧无知。见我的头上没有毛,竟然以为是石头,所以用梨来打我,头破成这样。”<br> 别人又说:“你自己愚昧,为什么反说别人无知?你如果不无知,怎么被他打?连头破了都不知道躲?”<br> 【禅心】<br> 有时候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分辨不清哪个是石头哪个是鸡蛋。<br> 石头有石头的外形,鸡蛋有鸡蛋的样貌,只是大自然中的事物万万千,难保一时糊涂分辨不出石头和鸡蛋之间的差别。所以,假若只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那么便永远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曾一次次地被妖怪外表的善良所欺骗,从而招致杀身之祸。如若不是火眼金睛的孙猴子相救,想要走完那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可谓势比登天。<br> 愚人不躲,不是因为打他的那个人把他的光头当成了石头,而是自己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石头,才会任其肆意击打。并且愚人还用很阿Q的心态告诉我们说:那个人真蠢!竟然把我的脑袋当作了石头!其实谁愚谁不愚明眼人一看便就已经知晓了。<br> 在唐朝后期武宗为帝时,因其崇尚道教,并听信谗言,开始了大肆毁灭佛法的运动,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会昌(武宗年号)法难”。<br> 岩头禅师是当时的一名得道高僧,在外部局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对抗和牺牲,保存自身,继续弘扬佛法,岩头禅师为自己也缝制了一套寻常百姓的俗人装束,准备万不得已之时穿用。<br> 情况果然,没过多久,朝廷发下圣旨,大部分出家的僧尼被强令还俗,并要逮捕一些有名的高僧。禅师穿上早已准备好的便装,戴上了低沿帽子,想去一位在家修行的师姑的佛堂躲住。当他刚到之时,正逢师姑在斋房用饭,他便自己走到厨房,拿起碗筷径自吃了起来。但很快就被道童发现了,道童将事情告知了师姑。师姑不知来人的身份用意,从后面上来时手中还拎了个大棒,进屋见是岩头禅师,不觉十分惊讶,意思不外乎在说:这是怎么了?一位高僧怎会如此打扮?<br> 禅师看破了师姑的心思,大笑一声说道:“多事之秋,佛法为重,形可变,性不可变!”<br> “形可变,性不可变!”这是多么宏大的佛法啊!修行中,并不是简单地披上袈裟就可以称之为和尚。在古印度,“和尚”一词是Khosha的音译,专指可以传授理法知识给人的人,而非是佛家的专用词汇。所以,并不是具有和尚的外形就能够达到和尚所拥有的境界。“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好的外形固然可以在瞬间提升你的个人形象,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你内在的修养。伯乐在相千里马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被其华丽的外在装饰所迷惑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这才是检验是否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唯一标准。<br> 哲学讲,事物的外在形式取决于内容,并且永远为内容服务。于我们而言,只有不断地充实自身,才能使自己像永不干涸的泉水一样时时充满着生机,才能够泽陂万物,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br> 假若你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就用一颗石头般的恒心去面对生活,生活终会还给你一座巍峨的高山。同样,假若你是一块五彩石,那么就用你斑斓的色彩去吸引众人的赏观,这才能挖掘出你真正的价值所在。<br> 4 妇诈称死喻<br> ——辩明事理 坚定不移<br> 【佛语】<br>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己婿①。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②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语我夫言,云③我已死。”<br>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br>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④。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⑤盛之,昼夜怀挟⑥。<br>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br> 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⑦?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br> 【译文】<br> 从前有个蠢人,媳妇相貌姣好,两个人的感情也不错。媳妇后来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起了二心,不再安心与他共同生活。随着邪淫心思的强盛,媳妇便要舍弃丈夫跟情夫私奔。于是,她暗地里交代一位老婆子:“等我离开后,你可弄一具女尸放在我家,告诉我丈夫,说我死了。”<br> 老婆子等她丈夫不在的时候,把一死尸放在家里。等她丈夫回来后,老婆子告诉他:“你媳妇已经死了。”<br> 丈夫立即到屋里去看那尸体,于是就相信了是自己的媳妇,不禁悲伤地哭起来。接着用柴火油料将尸体火化,拣取骨灰用布袋盛了,整天带在身上。<br> 他的媳妇后来慢慢厌倦了那个情夫,便从外面重新回到家里,对她先前的丈夫说:“我是你媳妇。”丈夫回答说:“我媳妇死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媳妇?”夫人解释再三,他一直不信。<br> 【禅心】<br> 海市蜃楼再漂亮,也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的幻影,风一吹,所有的景象便会烟消云散。<br> 不可否认的是,丈夫对感情是忠贞不贰的,而妻子的朝秦暮楚则应该被我们所鄙弃。爱情是两个人的游戏,倘若其中一方出局,那么另一方便无法再将游戏进行下去。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些词汇并不似传说中的那么复杂,在两个人的世界,你只要多为他或者她考虑一点,这场爱情大通关才能够最终走到尽头。<br> 只是故事中的妻子离丈夫而去,丈夫就始终存活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海市蜃楼之中,甚至都无暇去顾及这场悲剧的真假。丈夫是愚痴的,简单的一根筋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妻子是善变的,就像是自己叫嚣着狼来了然后妄图欺骗众人一般,往往最后品尝恶果的还是作恶的本人。<br> 假如丈夫可以检验一下死尸便明晓了妻子的不忠,假如妻子清清白白做人也就不会出现最后遭遗弃的场景,假如邻居老太能够明辨是非及时劝阻了妻子的错误行为,假如……当然,生活中并没有假如。我们能够做到就是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不做愚痴的丈夫,不做淫乱的妻子,不做狼狈为奸的邻居,那么结果会不会不同?<br>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有一次,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他的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发誓要严惩那个不知羞耻的人。在父母的逼迫下,女孩指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br> 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平日里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既然做了,就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收留了那个孩子。<br>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将真相告诉了他的父母亲。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事情发生时,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br> 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去找白隐,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并要求把孩子带回去。<br>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时,说:“是这样的吗?”<br> “是这样的吗?”简单的一问便足以使始作俑者羞愧难当。生活中没有重来的机会,真正的智者并不会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追悔往昔的过错上面,只有从现在开始改变才能避免再一次犯相似的错误。就像白隐禅师一样,平静随和地过日子,清者自清,沾染在你身上的污垢终有一天会自动脱落。<br> 只是我们不要被生活中种种“恶”的事物蒙蔽了双眼,坚持心中的信念,选择一条康庄大道勇敢地走下去。希望就在前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