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城市的文化地标
老字号是一个个辉煌的称谓,是很多人生活中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记,是几代人的艰辛和传奇,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历史,是活的商业教科书,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这些沉甸甸的品牌,是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承者。
老字号大多脱胎于近现代工商、手工业者,多诞生于明清,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往往是老字号最多的地方。可以说,老字号和一座城市的文明是相伴相生、共衰共荣的。一座城市老字号的数量可以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繁华程度,也可以衡量出这座城市的“分量”与根基。老字号是商业文明的载体,但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商业的范畴。用市场经济的重在当下经济利润的法则来评价老字号,未免有失偏颇了。老字号的存在动辄以百年计,当中蕴含的集诚信观、义利观、名誉观于一体的传统商业文化和伦理,正是时下的商界所缺失的。而老字号传承下来的传统特色、地域特色,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景观。俗语说:“不懂天文地理不足为将,不谙风土人情不可作商。”这些老字号所记录的风土人情,这些可圈可点的人、事、物,都让老字号成为城市一张张极具价值的名片。
城市都在变大、变快、变洋,城市的商业文化和特征正在趋同化,城市正在失去个性。我们不排斥现代化,只是不希望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灵魂。不同特色、行业的老字号以各具特点的经营和传承之道,汇聚成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保持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保护与传承好这些老字号密不可分,老字号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是城市文化底蕴和魅力的集大成者,而这些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老字号也是我们向现代文明发展的底气。
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功能是其最珍贵的功能之一。有人曾说,老字号学徒睡过的一块门板都是蕴含文化的,这绝不是玩笑话。老字号的店名、店招、楹联、店规、故事、街谈巷议、绝活绝技绝品、建筑、发展史……无一不是文化的。文化本是虚幻的,历史本是遥远的,有了这些老字号,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便具体可感了。
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约瑟夫·奈首创了“软实力(solt power)”的概念。软实力不是通过强迫,而是通过导向力、吸引力、仿效力而产生影响力,软实力中文化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化时代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化更是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软”实力是实实在在的“硬”力量。
我们在互联网上查找“企业寿命”,可以看到如下的数据:美国《财富》杂志曾载文说,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百强企业》一书记录了日本百年间的企业变迁史,在百年中,始终列入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有数据表明,中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有了这些数据的对比,我们应该能够更为清楚地认识到老字号的价值,认识到其长久生命办的艰辛与珍贵。
“中华老字号”(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由原国内贸易部认定的中国大陆的老牌企业。根据中国品牌研究院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大约有16000家,涉及餐饮、医药、食品、零售、烟酒、服装等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老字号企业经营不善,频频破产。1991年全行业认定中,有1600余家榜上有名,仅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字号总数的10%。这时的“中华老字号”企业,70%经营十分困难,20%勉强维持经营,只有10%蓬勃发展。为振兴“中华老字号”,时隔十多年之后的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发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表示在三年内由国家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由此揭开了全社会保护和发展老字号的大幕。尽管老字号的新发展有着太多的难处,但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也有很多让人欣喜和欣慰的成果。
国家商务部在2006年认定了首批434家“中华老字号”,之后又在2010年8月公示了703家“中华老字号”,两次认定共计1137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而在图表(无“中华老字号”省市未列入)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贫富不均”的状况,北京、天津以及东南沿海一些省市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特别是上海,总数高出第二名北京64家,之后分别是北京、江苏、浙江,数量都超过了90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