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丁志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他成为安踏的总经理,父亲丁和木正式退居二线。安踏开始了VI系统建设,逐步规范商标识别的使用,开始实施品牌战略。
2001年,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成立,开始实施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国际化的新发展战略。公司跨向运动服装、配件等服饰系列产品领域,从单一运动鞋向综合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过渡。同年,第一家安踏体育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开业,安踏专卖体系开始全面启动。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安踏运动鞋在2001年综合占有率已升至第一位。
2004年,安踏全面实施海外推广战略,相继在新加坡、希腊、匈牙利等国家或地区开设安踏专卖店,还在捷克、乌克兰结交合作伙伴,并以此为窗口全面拓展欧洲市场。
2005年,位于公司总部的“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设备投资2000万元,拥有近50位研究人员,专业从事篮球、跑鞋等专业运动设备的研发。
2006年,安踏推出全新品牌口号:Keep Moving(永不止步),在福建省晋江拥有15条鞋类生产线,全年生产运动鞋890万双,各类体育用品收入达到12。5亿元。
众所周知,安踏是从一个海边小镇的作坊,成长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中国鞋王,品牌的打造为其打响了第一炮。丁志忠投身商海创业,凭借着安踏品牌连续5年获得全国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名。产品打破国际品牌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并远销欧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在丁志忠的带领下,安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运动科学实验室,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先后获得40多项国家专利。到了2009年,中国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安踏的研发费用却上升至1亿元,为企业研发上千种新产品,款式突破1万种,这些新产品不仅不会降价,部分产品的售价还会上涨10%左右。
“创新让我们从容应对危机,让企业保持活力、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丁志忠说。事实证明,安踏在创新上的投入没有白费,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订货金额同比增长超过30%。安踏公司在香港主板首日挂牌,募集资金达31。68亿港元,公司股价涨幅即达44%,这使持有公司75%股权的丁志忠及其家族成员的身价超过了130亿港元。丁志忠提出,到2011年,安踏销售收人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十。
丁志忠经过多年的市场拓展和自身见识积累,如今品牌已基本完成了全国的市场布局,终端专卖店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是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品牌而言,现有的市场已无法满足品牌的发展需求,各大竞争品牌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市场掠夺。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则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销售额,更意味着品牌处于竞争的上游。因此,2010年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对于安踏来说,开拓市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安踏非常重视品牌的建设和终端的规范。在原来“体育营销”的品牌宣传推广大获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先后携手中国奥委会,为中国冬奥健儿提供装备,再一次依托专业比赛的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拉动品牌的发展。
2010年3月17日,后奥运营销时代,安踏再度出击,成为中国国家奥委会体育服装赞助商,这是安踏体育营销策略的又一次升级。这意味着中国体育代表团将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11项赛事期间,身着安踏牌运动装,亮相于世界各地。而安踏的品牌将随着电视转播、网络转播等途径,迅速进入全球体育爱好者的视野。
为配合安踏在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推广,安踏和中国奥委会合作共同主办了“中国光芒,由你闪耀——安踏201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领奖装备设计大赛”。大赛以“中国光芒,由你闪耀”为主题,鼓励参赛选手将作品及创意说明上传到大赛的官方网站,最终胜出的设计作品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体育健儿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领奖台上的运动着装。
……
展开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 刘鹏
直面“二代”问题,需要调整社会结构,使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民企二代”调查》真实地记录了“民企二代”成长、接班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教授 陆学艺
《“民企二代”调查》一书,立足本土,贴近现实,热点突出,对“民企二代”接班问题,透析深刻,耐人寻味,可读性强。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士生导师 赵树宽
我所在的银行是中国首家“中小企业专营银行”,工作上常常与民营企业接触交往。《“民企二代”调查》一书。让我欣赏到“民企二代”的投资艺术。
——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博士后 陆岷峰
中国的经济离不开民企,民企的发展离不开“民企二代”,“民企二代”肩负着企业变革和再发展的重任,“民企二代”的成长希望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
——吉林万通业集团重事长、著名民营企业家 潘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