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31153
  • 作      者:
    (美)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Christopher F. Chabris),(美)丹尼尔·西蒙斯(Daniel J. Simons)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看不见的大猩猩”是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在实验中,大约一半的人没有看见大猩猩。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实验中,看不见大猩猩没有关系。但看不见生活中的“大猩猩”,你却可能犯下致命的错误。生活中的“大猩猩”,可能是在你开车时跑到你面前的一个小女孩、可能是地上的一个香蕉皮、也可能是一条重要的股市信息。
  商品《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展开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Christopher F.Chabris),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联合学院。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是权威的心理学专家,因“大猩猩实验”荣获2004年“搞笑诺贝尔奖”。
    丹尼尔·西蒙斯(Daniel J.Simons),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伊利诺斯大学。丹尼尔?西蒙斯是权威的心理学专家,因“大猩猩实验”荣获2004年“搞笑诺贝尔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的作者系两名权威心理学专家,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
  通过阅读《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你会懂得,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也许,全都不是真实的。
  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展开
精彩书评
    人却常常会陷入思维的固有局限,《看不清的大猩猩》就指出了人类常会陷入的6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潜能错觉,是全球商业思想家必读的20本书之一。
    在中国,本书对政府、学校、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这样的精英们尤其有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往往具备自信,自强,自主的个人特性,他们的决策还意义深远,不仅影响自己,更会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与阶层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愿本书是一面镜子,为他们也为我们做参照。尽管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系系主任 彭凯平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生动的视觉体验掩盖住了我们心灵的失明。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著名书评人 贝小戎

    “错觉”是我上心理学课程时,学生们最喜欢的内容之一,但是常常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课堂上尽情展现更多的相关内容。
    然而,《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却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对人类心理上的经典、有趣的错觉现象进行了生动活泼地解释,让我们更精确地认知世界,更自信地看待自我,更多地享受充满错觉但却积极乐观的人生。
    ——世纪心理沙龙站长、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课堂上,第一次领教“大猩猩实验”,全班66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大猩猩”悄然走过,让我们相当震惊和深省。当时,我就想在金融与投资领域,我们还有多少错觉?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投资人士拥有更清醒的商业判断能力。
    ——著名投资人 但斌

    错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我的生活,阅读本书就像经历了一次令人热血沸腾,却意味深刻的旅行。
    ——理查德·怀斯曼,《怪诞心理学》作者

    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读过之后,你会另眼看待你自己和这个世界。
    ——约瑟夫·哈里南,普利策奖得主,《错觉: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作者

    有趣而不可思议……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感觉毫不怀疑,也完全相信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这些自信是不可靠的。这本书带领我们了解人类的日常错觉及其带来的麻烦。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作者,《时代周刊》评选出的畅销作家

    所有司法审判者、战地指挥官、集团CEO、政策制定者,当然还包括你和我,都需要读读这本书……本书精彩地解释了人类的错觉现象,看它们是如何把我们所有人耍得团团转的。——迈克尔·舍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作者
    这是一本令我们对自己越来越不确定的书,但是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一旦我们正确认识了这些错觉产生的机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著名心理学家

    如果你想避开交通意外,如果你想排查出所有可能的病灶,或者作为普通人,你就是好奇人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必须看一看。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错误记忆研究大师

    克里斯和西蒙斯的实验已经成为经典,这本书影响早已超越了心理学,而是影响着我们对于意识和理性的认识。
    ——史蒂文·平克,《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这本书生动地呈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心理错觉。放下手里的事,读这本精彩的书吧!它会改变你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克斯,哈佛大学医学与社会学教授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看不见的大猩猩》让我们变聪明并提醒我们人类对自己和世界多么知之甚少。通过一个了解大脑盲点的奇妙旅程,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一切,包括你如何开车,如何雇佣一个员工,和如何投资。
    ——阿曼达·里普利,《时代周刊》高级编辑
展开
精彩书摘
    来电话,请接听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经过一天劳累的工作,你拖着疲倦的身体驾车回家。虽然是在驶向回家的路上,但是你的大脑还在飞速旋转,想着处理今天没完成的工作,尤其是一想到还有很多家务需要做,更是感到头疼。就在这种类似精神挣扎的状态下,你向左转弯进入另一条路。而就在这时,一个小孩踢着皮球闯到你驾驶的路线上,你是否能够及时刹车?如果你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接一个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否还能够及时停车?也许大多人都确信自己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眼睛注意着路面的情况,手里握着方向盘,就都能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为什么驾车时不能打电话?尽管在驾车的同时接打电话有时是一件无法拒绝的事情,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绝对是危险的事情。广泛的研究已经表明,在开车的时候使用电话是很危险的事情,它造成事故的影响绝不亚于醉酒驾车。在开车的同时使用电话使得司机对周围情况信息的掌握减少了,无论是对交通信号灯还是其他意外情况的反应都会变慢。试想,如果出现完全出乎意料的事情——例如,突然出现在马路上的小孩,由于你在使用电话而使刹车慢了一点点,那将是一种什么后果。
    一场反对驾驶时使用电话的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兴起,纽约是第一个就此事立法的城市。纽约法律明文禁止在驾驶的时候使用电话,因为纽约立法委员会的智囊团相信,这样做将确保司机的眼睛盯在马路上,手放在方向盘上,避免了让他们分心。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就宣称“使用非手持耳机式电话能够解放司机的双手,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诺基亚公司也迅速将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推荐为他们的十大安全产品之一。在这种宣传攻势下,大家迅速认识了非手持耳机式电话,并对它的安全性达成了共识。
    在一次调查中,有77% 的美国人认为非手持耳机式电话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手持电话。无论是立法委员会对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暧昧的态度,还是电话公司不遗余力的推荐,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当司机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而目视前方时,无论是多么出人意料的事物,都可以被司机察觉到。鉴于读者对大猩猩实验的了解,我想你已经能够想到我们接下来要说些什么了吧。
    为什么用耳机接听也很危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一只手放在方向盘上很自如地驾车,也可以一边观察周围的情况一边使用电话,这件事与手和眼本身无关。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什么,开车、使用电话都需要耗费大脑的认知资源(cognitivecapacitiy)。
    认知资源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并列的还是平行的。例如,对于我们来说,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的同时和朋友交谈是很容易的,行走过程与语言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如果突然遇到一片充满水坑的人行道,我们要选择一条行走线路时,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讲话了。现在的行走过程需要额外的资源来计划,使得我们的语言过程即刻被挤了出去。在这个例子中,一个关键的结论就是: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再来重新审视手持电话与那个神奇的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无论是用哪种电话,我们都是同时进行驾车和讲电话两个活动,耗费认知资源——更确切地说是注意资源——是相同的。从这点上说,两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异。
    与同车人聊天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吗?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需要讨论。既然开车的时候打电话聊天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那么与同在车里的人聊天也是危险的事情吗?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与开车时打电话聊天相比,仅仅与同车的人说话对安全的影响要小得多。原因在于:首先,与同车的人聊天可以更容易听见他人说话的声音,也更容易理解说话的内容,这要比打电话轻松得多;第二,车里的同行者本身也提供了一双可以观察周围其他情况的眼睛,其所提供的安全系数要远远高于电话另一边的那个人;第三,也是最有意思的原因,来自于很多学者所说的“社交需求”(social demands of conversations)。
    当你驾驶到一个情况很复杂的路面时,反而没有迫使你继续谈话的“社交需求”的压力,你的同伴很有可能会停止聊天并保持安静,帮助你观察周围的环境。但是,如果你当时在打电话,“社交需求”就会迫使你不能终止谈话。
    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单纯的讲话与用电话聊天对驾车的影响是不同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看不见的大猩猩
第1章 注意错觉——“看到”不等于“看见”
美国高科技核潜艇怎么成了睁眼瞎,撞上了日本渔船
一票难求的艺术大师,为什么在街头表演时经营惨淡
边开车边打电话,真的比醉酒驾车危险得多吗
第2章 记忆错觉——“记得”不等于“记得准”
记忆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为此当事双方经常各执一词;
意外的微小变化是无法觉察的,耗资1亿的《泰坦尼克》也难免穿帮;
栩栩如生的记忆不可靠,小布什和希拉里就是记忆错觉的牺牲品。
第3章 自信错觉——“自信”不代表“能力强”
自信与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好过平均数;
人多的力量未必大,2个人只能比1个人更自信,决策却未必更正确;
准确与自信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自信的证人未必更靠谱。
第4章 知识错觉——“知道”不代表“明白”
“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不是一码事儿,复习再充分,也可能考砸。
知识永远是过时的,所以经济模型也拯救不了雷曼兄弟
知识的预见不如变化快,因此工程预算永远是要追加的
第5章 因果错觉——“相关”并不是“因果”
人们喜欢从巧合中寻找因果,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下雨天就会关节痛”
人们总是认为先发生的是因,后发生的是果,“接种疫苗,会让孩子患上自闭症”便成为了新闻话题
第6章 潜能错觉——“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人们愿意相信自己的大脑只开发了10%,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挖掘方法;
我们更愿意相信“玩玩就能变聪明”,因此任天堂游戏赚得盆满钵满。
结语:直觉:只是一个传说——避免错觉的方法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