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眼睛有向外看和向内看两种功能,向外能够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向内则能无限深刻地发掘内心。但实际上,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太少。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精彩纷呈,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各种消遣娱乐层出不穷、纷繁缭乱,置身于这样的世界里,我们的眼睛和脚步只能追赶不停,唯恐落于人后。在追赶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感官被刺激、愉悦、焦灼、痛苦所占领,我们忙碌周旋,分身乏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掌声和肯定,我们还学会了使用不同的面具,以便根据不同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渐渐的,我们就习惯把面具当做自己的脸,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每当提到要关注心灵时,很多人都会用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我每天忙着赚钱,养家糊口,哪有时间去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事呢?”“每天上班就很累了,回家只想躺下休息,谁有时间干这个呢?”人们活得艰难而现实,只想抓住那些有形的东西来获取安全感,对那些无形的东西则完全忽略。
如今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人心浮躁。我们接受的信息和知识越多,坚持和守护的信念就越少。我们总会听到人们抱怨在现世生存如何艰难、前途是怎样的黑暗,还有人悲观地认为这个世界不符合他们的梦想,不值得他们去为之努力。但他们很少去思考: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还是别人外加于我们的?我们终日忙忙碌碌但为何心灵仍然漂浮不定?很多时候,人们都是站在十字路口左顾右盼、不能前行,因为他们的眼睛不曾无限深刻地向内发掘,只看得到外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内心的力量,自然也就得不到内心的庇护和指引。
不要小瞧我们的内心,它充满着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众多不为人所知的力量。向内观看、察觉我们的内心,才会看清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内心反映出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对我们的人生、对这个世界有益。同时,向内观看作为一种自我反省,可以让我们在不断的思考和完善中获得发展和进步。
当我们在现世奔忙而忽略了内心的时候,就应该停下脚步,向内观看,认真地审视自我,摘下面具看看自己的内心,与它对话。诚如阿玛斯所说:“向内观看就是走向光明。”这份光明其实常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多的了解时,这份光明就会照亮我们的人生,引领我们走向希望。所说的“全然活在本体里”。作为婴儿的我们虽然在生活上无法自理,衣食住行都要依赖别人,但我们的内心不会感到任何的压抑和痛苦:想哭就放声大哭,不会为害怕打扰别人而有所收敛;想笑就开怀大笑,不会只为取悦别人而展颜。渐渐的,我们一天天长大,就会不断有人给我们的白纸涂上各种色彩,当我们看到一张色彩斑斓的图画而心下欢喜、内心雀跃时,就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纯白的底色。
阿玛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本体,在我们的成长中,本体渐渐被遗忘,被人格等不同的身份取代。而我们遇到的痛苦、迷茫和挣扎都是因为我们与本体失去了联系,认不出它、伤害了它,甚至拒绝了它。阿玛斯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本体,怎样分清本体和人格,以及如何通过发现本体来解决我们内在的难题。
自古以来,本体都是众多学者大师追寻和探索的重要命题,尽管它在不同的思想中有不同的名称,但本质不变,都是对人们最真实的自我的描述。
胡因梦曾给“本体”下过这样的定义:“本体,所谓的法性、自性、神性,一个完全不受自我约束,也不受世界万象约束的最纯然、最本然的内在的部分。”
佛家经典中常出现的“真我”就是本体,它指真正的我,脱离了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是佛教涅槃四德之一,也是佛教徒想要达到的一种佛的自在之境。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自我和本我》中提出了一个与“本体”相类似的心理学名词——本我。他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本我是人出生时就固定于体内的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也是一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本我不顾一切地要寻求满足和快感,尤其是要寻求性、生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快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