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兴起于史称“春秋乱世”的时代,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改变世道与人心,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孔子痛恨弑篡不绝、征伐迭起的世道,哀怜冷漠无情、唯利是图的人心,希冀社会走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乱世走向治世,关键之点是树立人类普遍的仁爱之心,而孝是“仁之端”,是成就仁者的发端与起点。
孝,原本是子女对父母的自然亲情,尽人皆有,程度不同而已。孔子认为,孝可以善人心、睦宗族、美风俗,理应提倡与强化。孝亲之情具有普世性,故提倡这一善端,最容易为人接受,坐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孔子将孝行与人伦道德密切联系,将“孝之为行”提高到“孝之为德”的层面来提倡,使之成为万民取齐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将自发的善行上升为自觉的德行。在孔子删订的《诗经》里,孝成为人们反复歌颂的美德。为了推行普遍的孝行,儒家建立了切于民生日用的孝行规范,供大众学习与践履,对于整体提振全民的道德水平,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