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黑名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220348
  • 作      者:
    (英)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著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关于是谁或者说是什么造成了自2007年夏以来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人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从贪得无厌的投资银行家、缺乏责任心的借款人,到反应迟缓的监管者、短视的央行官员,再到宣扬暴力的电子游戏以及交易大厅内诸君的睾丸素水平,大量的嫌疑犯被指认了出来。甚至连这次危机的教训究竟支持更多还是更少的政府干预,我们都没有取得共识:一些人坚持认为处于问题中心的正是政府对自有住房的鼓励,在美国尤其如此。
  在这本《秋后算账:谁应该为次贷危机负责?》中,霍华德?戴维斯为试图了解各方观点及论据的读者引领了航程。读者因而可以据此来权衡各方观点的分量,并对制定之中的经济救助方案可望产生的效果,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
作者简介
  霍华德·戴维斯爵士(Sir Howard Davies) 于2003年10月—2011年4月就任伦敦经济学院校长。
展开
内容介绍
  《黑名单:谁是金融危机的元凶》对发生在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作者整理了金融危机过程中各个相关领域出现的问题,通过罗列各方对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并审视各界应对危机的事后思考、解释和采取的相机决策,试图引导读者与作者共同探寻危机产生的真正起因,并尝试着对各国在某些领域中正在制定或者正处于讨论之中的经济救助方案可产生的预期效果,给出自己的理解、观点和立场。
  全文共分七篇,39篇文章。第一篇描述了危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第二篇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次贷证券化市场的崩溃;第三篇思考了导致危机的可能原因:监管失灵,包括银行系统及美、英两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制度构架缺陷,以及它们的监管不当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第四篇回顾了危机爆发前准监管机构包括会计师、审计师以及评级机构的失范行为,及其所引发的不同立场方各自持有的争议性探讨。第五章探讨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董事会结构和职责、银行高管的收入问题)对此次危机爆发所应承担的责任。第六章罗列了经济学领域和金融学领域的经济分析和市场学说被指为“次贷危机”潜在肇事者的种种理由。第七章关注了媒体和新闻记者在此次危机中可能起到了某种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同时关注到了人类本身的贪婪本性、长期沉迷于电子游戏以至于脱离现实、荷尔蒙的分泌异常可能导致的判断失误,等等这些全新的解释视角。在最后的一篇中,作者总结了所有的观点,给出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作者在考察和反思每一种观点时,都简要介绍了相关责任人所持的观点、各方对其观点的批驳和指控,并罗列了持有不同观点的主要代表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之死
  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缺陷造成了这次金融危机,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本书提到的各种分析也大多基于这一点。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政治背景。很多人认为,这次危机不是一个所谓的“明斯基时刻”(第5章),也不是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而是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某种根本缺陷的信号。极左分子似乎将重新得势,而利用平民主义的不满,极右团体也蠢蠢欲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把这次危机视为证明其信仰的良机。在讨人喜欢的歌手、音乐人和政治活动家比利·布拉格(Billy Bragg)看来,这次危机证明,对于被撒切尔主义者奉为圭臬的自由市场主张,民众的抵制是有道理的:“跟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一样,撒切尔主义现在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创造者。”①[《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小说讲的是一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通过将几具尸体的不同部位拼接在一起,再施之以电击将其激活,而创造的一个人形怪物。这个怪物最终攻击并杀死了他的创造者,疯狂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译者注]
  欧洲大陆国家走中间路线的政客所普遍持有的观点与布拉格的这句俏皮话非常接近。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曾对其支持者说:“认为市场万能,不需要任何约束规则和政治干预的想法是疯狂的……这次危机可以促使我们重新把资本主义建立在良知和勤奋的基础之上……自由放任的时代已告结束。”②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佩尔·施泰因布吕克(Peer Steinbrück)则预测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未来:“美国将失去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超级大国地位。我们将迎来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危机之前的世界一去不复返了。”③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也持同样严峻的立场,他批评大西洋两岸的政客和央行官员都“被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谬见误导了”。在早先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⑤一书中,索罗斯就指出该谬见的渐成气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当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在1980年左右上台之后,市场原教旨主义才成为了主流的意识形态。”索罗斯总是呼吁加强监管,呼吁纠正西方经济体逐渐“金融化”的趋势。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提出过类似观点,2009年夏克鲁格曼称:“放松监管使得金融膨胀,而金融膨胀反过来又促成了进一步的监管放松。这一恶性循环最终将吞噬世界经济。”
  在有识之士批评自由放任经济的同时,另一些人开始质疑不受管束的全球化进程。在论文《自由放任经济的第二次终结》(The Second End of Laissez-faire)中,日本学者岩井克人的评论一针见血。他写道:“全球化可以被视为一场伟大的试验,其结果可以检验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自由放任教义——随着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将会变得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稳定。2007年9月的‘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宣告这场伟大实验的失败。”⑦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全球化的确带来了较高水平的人均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投机的制度”,全球化也带来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其他一些论者重温了勃兰特委员会(Brandt Commission)[勃兰特委员会是指因为1970年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而荣膺次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前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于1977年创立并担任首任主席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sues)。该组织致力于消除国际间发展差距,促进更加公平和谐的国际秩序。——译者注]在1980年的一份报告中所做的预测:一系列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会相继出现,除非各国政府通过协调的全球行动调控全球金融失衡。该委员会当初发出的改革世界金融体系的呼吁,如今看来充满了先见之明。随着经济危机已经演变为若干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尤其是爱尔兰、希腊和英国),这些观点将会愈加令人信服。
  这一阵营的另一派观点听上去更有明显的环保主义的味道。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称:“造成这次危机的关键原因是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通过吸引国外资源来补偿国内损耗……为了从世界的其他地方获取资源,西方国家推进了各种市场的全球化。这使得西方国家能够以制造世界范围的金融泡沫为代价,来维持自身较高的生活水平。”⑨英国环保人士乔纳森·波里特(Jonathan Porritt)认为,托尼·布莱尔和戈登·布朗以及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这方面并无不同:“他们至今始终深信,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完全取决于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向不受管束的新自由主义的金科玉律开放的速度。”在他看来,这里的原罪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经济高增长。这些观点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
  在危机之中,有些人本被人们寄予厚望,期待他们为作为几十年来政策基石的信仰体系做出辩护。但他们的反应多少有些沉默。对于伦敦金融城,戈登·布朗在过去总是高唱赞歌,称其为整个英国经济的财富创造引擎。而在危机期间,布朗首相转而开始强调科技驱动的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是处于英国首都伦敦中心的地区,位于威斯敏斯特城以东,泰晤士河的北岸。伦敦金融城面积很小,不到3平方公里,但却是整个伦敦的商业与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译者注] 1998年在谈及新工党的立场时,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曾表示:“对于人们的暴富,我们感到强烈的放松,只要他们交足税金。”而在2010年大选期间,他调转风向,称巴克莱银行的总裁鲍勃·戴蒙德(Bob Diamond)是“银行业中让人无法接受的那张脸”。
  其他人则坚持了立场。2009年12月,马丁·菲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再次表达了对里根和撒切尔的辩护。他认为, “金融监管的放松使得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一些监管方面的改变也许应该被纠正,但不列颠不太可能会重拾撒切尔之前的金融规则而损害在经济中如此重要的金融业。随着世易时移,我们会学到更多的经验,政策也的确应该随之改变。但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执政期间,英美两国政策的显著变化为两国经济带来了如此深刻的改善,重蹈他们上台之前的覆辙是不可能的。”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同样告诫我们要防止反应过度,不要得出错误的结论。在一篇回应保罗·克鲁格曼的论证有力的文章中,他写道:“对20世纪30年代的恐惧,会让我们回到20世纪70年代。”
  时至2010年夏,这些声音仍然时有起伏,尽管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领导人对更多改革措施的倡导和对银行家的贪婪和不负责任的谴责,都有所缓和。但是全球经济中的潜在问题依旧,各种经济失衡显而易见是其中之一。2007—2010年间的政策回应尽管避免了让这场衰退转变为萧条,但却给很多国家的政府留下了巨额赤字。为了消减赤字,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未来几年势必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这会给这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带来困难,同样有可能会限制私有部门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因此,讨论金融化和全球化的是非可能会继续成为政治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而那对于经济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背景
第1章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之死
第2章 富者愈富,贫者举债
第3章 储蓄过剩:全球失衡
第4章 持续宽松: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二篇 导火索
第5章 明斯基时刻
第6章 次贷的崩溃:政府的失败?
第三篇 监管失灵
第7章 资本短缺
第8章 顺周期效应
第9章 矿井里的金丝雀:表外业务工具
第10章 车站里的出租车:流动性
第11章 盲人摸象:美国金融监管
第12章 证券交易委员会:安息吧?
第13章 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衍生品
第14章 抵押贷款的联邦监管
第15章 赌场式银行业:《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的终结
第16章 大而不倒
第17章 点燃引信:轻描淡写的监管
第18章 三人婚姻:英国监管
第19章 合作失灵
第20章 失乐园:离岸中心
第四篇 会计师、审计师与评级机构
第21章 射杀信使:公允价值会计
第22章 管中窥豹:审计师
第23章 利益冲突:信用评级机构
第五篇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第24章 资金断链:贷款并证券化
第25章 过于复杂,难以交易:衍生品
第26章 灾难短视:风险管理
第27章 捕蟑器:公司治理
第28章 布兰克费恩的红利:收入与激励
第29章 吸血乌贼:金融欺诈
第30章 蝗虫之祸:对冲基金
第31章 卖空交易
第六篇 经济学与金融学:非理性预期
第32章 经济学的葬礼
第33章 市场无效率
第34章 道德真空地带:商学院
第七篇 万能牌
第35章 监督者的失语:媒体
第36章 贪婪是美德?
第37章 《古墓丽影》:电子游戏
第38章 荷尔蒙
最终篇
第39章 易燃混合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