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增长与就业的动态结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检视、模型建构与中国经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05469
  • 作      者:
    黎贵才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黎贵才,江西宜黄人,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2002年获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像,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当代财经》、《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史转载。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代表性论文有:《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演进的就业效应》、《技术变革、劳动压榨与失业》、《制度变迁是自然无序的还是历史必然?——论演化思潮的复兴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意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经济增长与就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核心主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经济学界的关注。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进展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的三大理论传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各自发展出一套明晰而严谨的增长与就业关系理论。然而这些理论都遵循各自的传统,分析范式、分析方法各异,往往难以进行较好的对话和汲取他方有价值的成果以利相互促进,因而也很难对这些理论的洞见和局限作一个恰当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又是研究现实生活所必需的。黎贵才编写的《增长与就业的动态结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检视模型建构与中国经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尝试弥补已有文献的这种不足。《21世纪财经学术文库·增长与就业的动态结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检视、模型建构与中国经验》主要按以下逻辑展开:首先,构建一个较具普适性的分析框架,以此将上述三大传统的相关理论表述为特定的单部门增长与就业模型,并使所表述的这些模型既具有可对比性,同时又能较忠实地代表各自的理论。其次,综合以上分析,构建一个(工业与非工业的)两部门分析框架,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就业问题。《增长与就业的动态结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检视模型建构与中国经验》的特征是将关注点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性,并围绕这个焦点来进行理论检视和模型建构,这是《增长与就业的动态结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检视模型建构与中国经验》的主要贡献。国经验》对现有宏观经济学文献的一个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古典主义两部门结构模型
    传统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马尔萨斯等是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讨论工业与农业的两部门结构关系。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中假定:土地资源稀缺;工人工资仅能维持在“生存工资”水平;农业劳动过剩,而且从农业部门抽出一部分劳动力不会减少农业的产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试图沿着这一思路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1954年刘易斯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的经济发展》一文首次研究和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两部门经济结构转换模型。刘易斯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人员过剩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刘易斯将这种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定义为“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进一步假定,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由农民的边际生产率决定,而是取决于制度安排,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则由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即农业部门决定了工业部门工资的最低下限。刘易斯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所占份额较大,且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现代工业部门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可以按一个固定不变工资水平从农业部门源源不断地吸收剩余劳动力,直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为止,此时的二元经济就转变为一元经济。
    刘易斯认为这一过程实现的关键是工业部门剩余的使用,即只有将工业部门不断将扩大的剩余再投资于生产过程,才能使整个工业部门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来。因此,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工业部门的利润(剩余)的增长率和资本的积累速度。这一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抓住了二元经济结构这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核心问题,从动态分析角度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刘易斯模型对分析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仍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不足的是该模型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二元结构的动态变化。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学理论的重构与比较
第一节 增长与就业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就业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业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业理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两部门增长与就业结构模型:均衡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动态
第一节 古典主义与现代三大理论体系两部门结构理论文献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模型
第三节 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动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两部门结构模型的拓展:非均衡增长、资本深化与就业
第一节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非均衡增长与就业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非均衡增长与就业
第三节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现实描述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概况
第二节 中国的就业状况与特征
第三节 中国劳动的就业形势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与就业动态: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劳动力供给、就业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动态:理论阐释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规模效益与就业含义:实证检验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可行性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1 马克思两大部类的经济增长模型
附录2 非均衡增长条件下的相对生产率与就业结构动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