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论的基本观点是:当国家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实施通货膨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投资支出,就能增加有效需求,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首先,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实际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工资增长幅度一般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企业能获取的利润就相应地得到提高,这必然会刺激投资积极性;再次,通货膨胀时期收入普遍增加,特别是高收入阶层,而高收入阶层边际储蓄率和投资率相对较高,通货膨胀的收入效应通过提高社会储蓄率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促进了经济增长。
促退论的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流通秩序,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生产成本,从而引起资金由生产部门流向商业部门和投机。同时,货币不断贬值,存贷款等借贷活动风险增大,甚至导致正常融资活动的瘫痪。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进行投机的商业资本周转很快,投机者对商品、黄金、外汇、有价证券进行投机交易可获取巨额投机利润,而投入生产领域里的资本,一般周转期较长,在物价水平上涨的条件下,进行长期生产投资是不利的,因而会出现生产不如囤积的现象,这样,大量工业资本就会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从而导致生产资本减少,生产衰弱。同时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货币不断贬值,购买力下降,为了减少和防止损失,人们会急于将现金脱手,不再进行储蓄,于是,银行存款大量减少,则生产规模必然由于资本缺乏而缩减。
中性论的观点认为:在长期中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无须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这三种观点各有其理论与实际依据,很难判断究竟哪一种观点绝对正确。但以当今世界经济状况看,通货膨胀的弊大于利,依靠通货膨胀发展经济绝非上策。
2.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成员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不一致,因而其名义货币收入比例发生变化。随着物价的上涨,实际货币收入下降,每个社会成员承受的价格上涨损失也是不平衡的。这样,通货膨胀通过价格上涨,实际上在社会成员之间强制进行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如果货币工资率是固定的,或货币工资率增长速度慢于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或货币工资率在调整时间上滞后于通货膨胀,则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们就会受到损失,而雇主的利润就会增加,就会得到好处。
通货膨胀对于政府与私人领域之间的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通过与私人领域的各种交易及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作用外,主要是通过税收而起作用的。例如,在累进税的条件下,高通货膨胀率往往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较快地增加,而实际收入却可能增长较慢、不变甚至会有所下降,但税收是按名义收入计算的,较高的名义收入使人们进入了较高的课税等级,从而自动地增加了税收的份额,降低了留归私人的收入份额。而且由于税负是按名义收入计算的,不考虑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别,即令采取某些指数化措施调整税率也不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对税收的影响。这实际上是政府对私人的掠夺。
对债权债务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这是因为,签署债务契约往往按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当实际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后,事先约定无法更改,这样使实际利息率下降,于是,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因而对于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债权人不愿发放贷款从而会影响投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