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地区具有资源比较优势
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具有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适宜于发展农业的肥田沃土,已耕种的土地面积有2210.13万公顷,拥有草原面积约4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达31亿多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森林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共约7亿多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1.6%;木材蓄积量52亿立方米,大约占全国蓄积量的51.1%。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矿产量资源丰富,品种多,品位高。现在已勘测的铁矿石保有储量56亿多吨,煤矿保有储量为2540.86亿吨,石油地质储藏量达8.37亿吨。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新疆的云母,宁夏的石膏,内蒙古的天然碱、铁矾土和磷矿石,西藏的硼砂等,在全国都居于重要地位。从工业化发展角度看,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重点开发,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具有比较理想的空间组合状况,尤其是利用能源和原材料的配套开发,便于形成强大的工业基地。
3.民族地区具有工业基础比较优势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在民族地区布局了一大批项目,建成了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通过新建、迁建和改扩建等方式,国家在“三线”地区相继建成了近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了1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以国防和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庞大工业体系。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础和机械加工工业又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长江上游民族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鲁桥一克拉玛依地区、宁夏灵武地区的工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已经形成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纺等为主体且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相继建成了一大批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工业基地。西部地区工业和科技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现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生产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投资类资本产品、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