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萧条下的生活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0465
  • 作      者:
    (美)朱丽叶·B. 肖尔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了,我们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小了。我们的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了。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你不需要很富足,却照样过得很充裕。
    为什么社会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却下降了,幸福指数也降低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依然要过紧衣缩食的日子吗?《大萧条下的生活经济学:我们的日子再也不会那么难》将告诉你,如何在收入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加剧的背景下,依然过着宽松、充裕的幸福生活。
展开
作者简介
    朱丽叶·B·肖尔,畅销书作者,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她还是新美国梦中心的创办人之一,该组织专心致力于使生态和社会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活方式。朱丽叶·B·肖尔主要从事于工作、消费、环境和消费文化等领域的经济学研究。她还著有《过度工作的美国人》和《过度消费的美国人》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类正在史无前例地破坏地球环境,食品、能源、交通和消费品都正在变得越来越昂贵。萧条经济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发现,我们的收入越来越多了,但可购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下降了。面对房价高涨、通货膨胀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否还要选择肆无忌惮地借贷消费?我们是否还要小心谨慎地生活?
    在世界各地,人们正忙于创造各种生活方式,以提供一种跳出工作和消费循环的方法。这些趋势代表着一种远离常规市场的运动,并且提供一种方式,让人们在物价高、传统资源稀缺的时代步入一种高效率、令人满意的生活。
    在本书中,作者还指出,应对经济萧条,只能转向新的财富来源、绿色环保技术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个人和整个国家的状况才可能会好转,才可能会更有经济保障。
    《大萧条下的生活经济学:我们的日子再也不会那么难》这本书为未来20年绘制了一张美好的生活、发展蓝图。在鼓励我们珍视赐予我们的礼物——自然、社群、智慧和时间的同时,朱丽叶·B·肖尔还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参与创造极大财富与福祉的机会。
展开
精彩书评
    朱丽叶·B·肖尔是最近20年来在经济学方面最富有洞察力、最有预见能力的作家。在这本书中,她再次展望了如何扫除经济萧条的残骸,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更稳定、也许更有趣的生活之路。
    ——比尔·麦吉本 享誉全球的环保问题专家

    《大萧条下的生活经济学》剖析了经济萧条的根源。朱丽叶·B·肖尔提供的不是一个常见的秘方——能够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增长的魔法车,而是有事实证据地、适时地逆转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种逆转的经济学原理促进了我们急需的经济增长,包括可任意支配的时间、体面的工作、充满活力的社群和幸福生活的安全感。
    ——保罗·霍肯  享誉全球的环境经济学家

    阅读这本书,也许会改变你的生活。朱丽叶·B·肖尔对2008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透彻而深入简出地探讨了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朱丽叶·B·肖尔强烈反对把经济学作为支持经济增长的理由。不过,《大萧条下的生活经济学》给个人和家庭,给企业和社会提供了一张未来的蓝图,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经历经济和经济学失败之后幸存下来,而且还是为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真正的繁荣——充裕。
    ——斯蒂芬·马格林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充裕?
    2008年,全球资本主义土崩瓦解。令人恐慌的是,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只得由政府提供担保并注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挽救。令人震惊的是,这次金融危机让全世界损失了高达50万亿美元的财富,从冰岛到希腊,从埃及到中国,人们在经济上遭受了惨痛的损失,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其后,全球经济获救,但根本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而要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地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气候不稳定、经济崩溃、粮食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这些都是地球发给我们的警示信息。生态学家定义了许多确保地球的复杂系统正常运转的安全范围,并且发现,人类活动已经使我们脱离了这些安全范围。但是,主流对话却一直受到宿命论的阻碍而踌躇不前。我们很清楚什么事不能做,却不明白我们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现在可以沿着一条道路继续前进,我称之为“充裕”。这个词提醒人们注意,我们必须恢复人类慷慨大方的天性。它引导我们不失时机地获得充足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物品,以及可以从彼此之间的关系中获得的财富。充裕涉及的生活方式,与过去25年来主导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它把生态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放在核心地位,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损失。相反,它致力于一种能够带来更多福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坚持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已经导致了自然环境和经济形势的恶化。
    就像近年来提出的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一样,充裕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没有这些环保技术,我们无法保证人类创造的物品能够保存下来,而且我们还会冒险冲向可怕的未来。但是,仅靠环保技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改进我们的技术,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及时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除非我们采用一种不同的工作、消费和日常生活模式,并且改变许多整体系统结构,否则,我们将无法阻止生态环境恶化或让金融体系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经济,而不只是另一种能源体系。
    有关经济替代方案的大量研究、著作和实践正在逐步开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一部分,其实人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发起了这种可持续发展运动。起初,这些观点很难戳破环绕在经济增长四周的泡沫。现在,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的真正复苏需要的不只是紧急财政援助,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些观点。
    充裕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有关,它注重的是效率和福利。我敢说,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让人类、其他物种和地球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充裕预示的不只是技术上的改进,还预示着在经济上作好更加睿智的准备。这是一条继续发展之路,它强调创新、宏观经济平衡以及对财富多重来源的密切关注。从这方面来看,充裕与追求简朴、批评消费文化的观点大相径庭,后者主张“以少胜多,宁简勿繁”,声称我们过高地估计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我们一点儿也不穷,但是单凭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让我们进步。更有价值的物品、真正的富裕来自改变,而这些改变必须产生新的效率,即以少得多。
    我在这里描述的充裕愿景,主要是针对富裕国家的居民和贫穷国家的有钱人来说的。不过,充裕的大多数原则和经济基础也与贫穷国家收入较低的家庭有关。大致说来,充裕是广泛适用的经济生活愿景。
    当然,改变并不会突然发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是在过渡时期追求繁荣的一种策略。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立即就能采用,它不需要等到清洁技术完善之后,不必让政府立即参与进来。任何人都能马上行动起来,而且许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早在这次经济危机发生之前,这就是一条要走的正确之路,因为人们早就预料到了日渐恶化的前景。在经济增长放缓或者经济萧条时期,它甚至更有意义。当个人接受充裕原则时,他们不仅会有大局意识,还会加入充裕一族,而这正是我们纠正经济严重失衡、建立整体经济平衡所必需的。
    这种平衡不会自动形成。所有大规模的转变都需要集体行动才能成功。我们需要环境会计,这是一种减少碳排放量的办法,还要停止化石燃料补贴。我们需要新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过,在我们为这些改变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愿景:尊重这个被我们称为“地球”的美好世界,也尊重依靠地球生存的天地万物。
    充裕的基本原则
    从个人角度来看,充裕有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重新分配时间。数十年来,美国人投入市场的时间和资金越来越多——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业余时间的活动支出超出其收入水平,他们所消费的物品大多是买来的,而不是自己动手做的。现在,该是逆转这种趋势、从市场模式转变为多样化模式的时候了。这不只是针对股市而言,尽管最近的股市波动表明这一点极其适用于股市。对许多人(即使不是多数人)来说,现在的明智之举就是让家庭开始远离被称为“市场”的烦琐机构和配置。我所说的“市场”是指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经济活动。“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源自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它暗示的是,如果我们不解决碳排放量日益增长的问题,地球就可能出现问题。在此,我用“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来表示让现有的经济法则、行为模式、增长趋势以及生产与消费对生态造成的后果持续下去,尤其是针对主导市场并大量投资于市场的大型企业实体而言。对个人来说,减少对市场的依赖性可以分散风险,增加收入来源以及获取消费品的新途径。
    具体地讲,这意味着要缩短工作时间。对于收入丰厚而时间紧张的家庭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牺牲收入来换取时间。将节省的时间投入到恢复生态的活动之中,创造机会重建在经济繁荣时期因忙碌而逐渐疏远的人际关系。当然,还有数百万人由于失业或其他收入减少,其时间与收入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打破,这也让他们感到了刺痛。这些人面临的问题是时间太多却没有足够的钱花,建议他们继续前进时作好这样的打算:即少关注按现有模式运转的全职工作,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其中包括在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之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及其相应的经济活动。这其中包括家庭种植粮食、家庭自助建房与维修等,还包括实物交易和团购等团体活动。
    这让我们想到了充裕的第二项原则,那就是从常规市场模式转变为多样化模式,“自给自足”,或者独自制作、种植等。其实,缩短工作时间的根本原因,或多或少甚至主要是为了减轻日常生活压力。时间腾出来了,也就使得自给自足成为可能,同时还揭示了一个让人如释重负的事实:一个人必须买的物品越少,那么他必须赚的钱就越少。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加入可持续发展先驱之列、自己动手的好处。充裕追求的是,将自给自足从手工制作活动转变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事情。这需要增加投入到这些活动中的时间。正如我在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新农业知识和小型智能机器的发明使得家庭自给自足有可能成为提高效率的一种做法。
    这些想法扭转了大多数家庭近几十年来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并且与现代经济学鼓吹的理论相矛盾。现代经济学宣扬的是,专攻一项技能或一种工作是有效的。当市场提供比较好的报酬时,专业化也许有意义。而在工资不涨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抗拒超低价的消费用品。现今,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形势不确定且逐渐恶化的状况下,把所有资产投入资本市场,犹如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那样危险,看起来是一种不可靠的做法。
    充裕的第三项原则就是“真正的物质主义”,这是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方式。在美国,购买和丢弃物品的速度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迅速提高。消费者对于所购物品的来历及其生产、使用与废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所知甚少。但是,许多人对此确实很关心,并且想减轻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令人惊奇的是,要降低消费对生态的影响并不需要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也没有必要贬低消费的重要性。其实,秉持充裕观念的消费者也可能热衷于消费,还可能会仔细考虑营造一种物质丰富的富裕生活。我们不必拘泥于模式化思维而减少物质主义的想法,相反必须增强物质主义思想,因为唯有当我们认真对待这个世界的物质性时,我们才会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消费所依赖的资源。可持续生活方式确实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不能再驾驶耗油量大的汽车,不能再拥有宽敞的空间,不能再喝瓶装水,也不能再浪费纸张。但是,可持续生活方式并不表示,我们不能穿很好的衣服,不能拥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新科技产品,不能尽情享用美食,不能拥有更为休闲的旅游方式。充裕意味着,你实际上可以拥有足够的时间搭乘一艘慢船去国外旅行,如果那对你有吸引力的话。
    充裕的第四项原则是,我们必须重新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在人际关系和我们的社交网络中。虽然我们通常不会以经济观点来看待社会关系,但是这些关系被学者称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财富形式,与金钱或物质商品同等重要。尤其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依靠相互帮忙才能生存并取得成功。金钱、物品与劳动力在人与人之间的流通,是一个类似于交易与储蓄的体系。高度市场导向会引发一种意外灾难,即社交网概念越来越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亲朋好友以外的社会关系。通过减少工作时间、重新获得一些空闲时间,个人才能加强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
    以上这些就是个人的充裕原则:减少工作时间,减少消费,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些原则进而有益于生态环境,即减少碳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同时让人类从中受惠,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发展。
    转变经济对话主题
    2008年秋天,在恐慌横扫金融体系、经济开始崩溃之时,人们普遍感到,我们必须改变,甚至作出重大改变。“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立即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就连资本主义本身也引起了人们的辩论。短短六个月之内,只剩下53%的成年人认同“资本主义是一种比社会主义更好的体制”
    (20%的成年人看好社会主义,27%的成年人不发表意见。3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有一半看好社会主义,另一半不发表意见)。但是,逐渐地,随着经济形势日趋稳定,维持现状的心态又回来了。有关如何重整经济的主流对话又回到了中立立场,尤其是在谈到“我们的经济体制如何对地球造成不利影响”这些根本问题时。
    但是,有些事情确实发生了改变。传统经济学在享有30年的支配地位之后,失去了人们对它的信任。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10年间所采取的那些政策。在美国,人们反复强调不容许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家庭债务激增、国家存款率为零、进口大于出口、每年花费4 530亿美元进口石油以及金融体系失控。美国需要更多的存款和投资,支持减少化石燃料用量的民众日益增多。但是,这些观点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某种正常状态。结果,政府提供的却是一连串治标不治本的方案——援助银行和保险业,为刺激消费减少税收,给予汽车产业紧急援助,提供失业救济。有些人希望金融法规和医疗体制改革能够确保其长期稳定性,但这是一种十分渺茫的希望。
    经济对话又回转到老生常谈的一个原因是,宏观经济学家迟迟未将生态观念融入其世界观,他们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就业和整体经济。在2007~2008年间,也就是在住房信贷市场即将崩溃的同一时期,在气候变化方面不断有坏消息浮出水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报告(该报告所用资料截至2006年)发布以后,气候变化的前景堪忧。北极冰层迄今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其上升速度是报告所预期的最大可能速度的两倍还多。干旱不断蔓延,2007年全球碳排放量急剧上升。2008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席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明确地告诉国会说:“我们一直以来所要达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到2009年2月,情况变得更为严重,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速度已经超出前一轮模型中所讨论的速度范围。詹姆斯?汉森及其同事警告说,保护地球“类似于保护地球上的文明发展”,根本不能容许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50ppm(ppm是体积浓度的表示方法,1ppm=百万分之一)。然而,目前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了385ppm,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
    不过,负责关注经济发展趋势的人们似乎根本不知道气候变化的最新消息。主流对话所谈论的无非是,如何把更多的钱发到人们手中;如何让人们花钱买车,不管他们买什么车都行;兴建更多住房,不管住房面积有多大;以及让人们购买更多的物品。全球花费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紧急援助和经济复苏,但是,实际上只有6%,也就是520亿美元用到了环境保护上。令人惊讶的是,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竟然拿到了300亿美元,而政府却没有要求这两家公司制造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更别提要求它们生产美国迫切需要的低油耗型公共交通工具了。这种做法是要恢复极具破坏性的消费增长模式并自欺欺人地相信我们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健全的。奥巴马总统试图付出更多努力来应对经济活动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有限。在世界向深不可测的生态悬崖一路狂奔之际,宏观经济对话所讨论的却主要是如何加速生态灾难的到来。
    而且,问题不只出现在气候变化方面。传统科学和近30年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发现,各种生态系统都正在受到威胁。人类目前破坏地球生态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恢复地球生态的速度。死亡地带迅速增加,耕地变成了沙漠。生物多样性急剧弱化,我们正在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灾难。有些科学家已经提出警告,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时,海洋里将看不到鱼群,这意味着将有10亿人口失去其所需的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这并不是说,经济学家已经束手无策。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尽管近几十年来大部分经济学家一直都持断然否定的态度。再度受到关注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包括,管理政府赤字的智慧、投资人反复无常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未必能自我修正的见解。然而,最新的经济政策着力于“收拾残局、恢复正常”,即恢复我们原有的体制,而不是进行体制改革。
    与此相反,经济刚一开始衰退,人们立即展开行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存款率急剧上升,随意购买的情况急剧减少。有人针对消费者在金融危机中的经历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对待消费、债务和生活方式的态度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比如认为洗碗机、空调、微波炉、电视等电器是生活必需品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2008年下半年进行的访谈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态度变化遵循五部曲,从一开始对“再见,经济人(homo economicus)”真谛的领悟,到重新认识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谈论的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转向“以我们为中心”的经济,从炫耀性消费转向重新关注供需差异。开展研究的人类学家惊奇地发现了这种“规模更大、更关乎生存的辩论”。但是公众知道,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2004年我进行的调查发现,美国80%以上的人口认为,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方式方面作出极大的改变”。自那以后的这几年时间里,人们的生态意识日益提高,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急迫性。人们对该做什么尚未达成共识,不过人们赞同一点,那就是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做法必将失败。
    品牌经济学曾经在某一时期产生过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最近却失去了其往日的光环。在各大高等院校,这一学科原本相当热门。随着保罗?克鲁格曼极受欢迎的作品和《魔鬼经济学》等畅销书问世,以及像大卫?莱昂哈特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这类经济专栏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除了一些著名的例外情况,经济学家并没有预见到这次金融危机、房贷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来临。普林斯顿大学乌维?莱茵巴德教授指出,在华尔街崩溃之时,经济学家还在“酣然大睡”。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引用“群体思维”这一概念来说明其中的原因。不管原因是什么,2007年和2008年所发生的事都是相当严重的错误。就地球健康而言,如果这类错误再度发生,我们根本无法承受。
    我们不必重蹈覆辙。美国经济对话如此狭隘的奇怪之处是,它没有把经济学及相关领域在理论上取得的进步考虑在内,而这些理论进步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对于那些激励人们并使人们富裕起来的物品的基本理解。政策对话一直没有考虑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标准经济模型源自19世纪,其特征之一就是,认为人们相对来说没有改变,假定人们的基本嗜好和喜恶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会随着人们所作的选择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改变。可以肯定的是,人们会改变自身行为来应对物价和收入的变化,而且有时候这种行为改变会迅速发生。但是,人们今天的选择与明天的渴望之间并不存在反馈循环。这符合“人类本性难改”这一传统说法,而且这种观点目前仍然主导着政策对话。不过现在有一个证明人类适应力的研究团体正在日益壮大。由于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行为经济学、文化演变和社交网络方面的新思潮逐渐形成,产生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其实有相当强的适应力。神经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发现,大脑远比我们先前了解的更有可塑性;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发现,人类进化的时间表远比科学家原先以为的短;经济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同样推翻了过去的观点。身为经济行为者,我们也可以改变。这充分表示,我们有能力改变生活方式,并且有能力过得更好。这就是我们既可以减少对生态的冲击,又能拥有更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也改变了自己。在经济衰退之前看似不切实际甚至遭人反对的消费、收入及人际关系等生活模式,现在开始变得既切实可行又令人心动。
    此外,当重大改变发生时,过去那些狭隘的权衡取舍方法可能会被取代。如果我们能够对消费主义提出质疑,我们就不再会被迫在福利和环境之间作出选择。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全职工作并不需要那么长的工作时间,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减缓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还能解决失业问题,找时间来陪陪家人、参与社会活动。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识,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快地增加社会财富。我们要摆脱束缚我们多年的“除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这种思想,让具有创意的可选方案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获得两倍甚至三倍的好处:这些改变不只在一方面带来了好处。近年来一些重要的经济研究表明,单一干预——居民改造被污染的土壤或在贫瘠的耕地上耕种——可以解决三大问题,即恢复生态系统、给生态系统恢复者提供收入、赋予人们主人翁的权利。在经济与生态都陷入险境之际,我们几乎别无选择,只能寻求能够同时解决经济与生态问题的前进方向。那也正是充裕所指引的方向。
    未来之路:2010~2020年的经济效益
    充裕的核心原则——将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经济转变为多样化经济模式——是基于未来如何发展的观点。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对这次经济衰退的影响有多深、持续时间会有多长提出了种种预测,这些预测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其不确定性。这次经济事件的严重性和独特性把我们带入了未知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原本就不太准确的大范围模型变得更不可靠了,经济学家重新采用了简化的心理模式、直觉和概率评估。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以后,也没有人真正知道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援助资金耗尽之后,经济发展的萌芽能否茁壮成长,早期的增长趋势能否保持下去。未来带给我们的可能是经济复苏,也可能是经济萧条,甚至可能是又一次的经济衰退。了解这一点之后,就能理解我所要谈论的内容了。
    经济衰退表现在许多重要方面,经济赖以发展的当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的情况也是如此。权宜之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就必须用多年时间来恢复生态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在此过渡时期,充裕就是谋求繁荣发展的一种策略。充裕生活方式的基本理念是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形成的,但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质疑,在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经济体制下,充裕生活方式能否继续下去。结果,在传统市场陷入困境之时,充裕的理念却最为突出。并且就算经济恢复增长,这种做法依旧相当适用,因为充裕定位于中期发展,也就是下个十年及其之后的发展。
    一项重要预测指出,市场利润极高的时代已经结束。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是一种幻境。现在,我们知道许多收益都是虚假的,例如,金融业数十万亿美元的利润是虚假的。土地、住宅和其他资产的价格也因为不切实际的估价而飙涨。这种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经济开始衰退,而且会持续衰退很长一段时间。
    未来市场的利润将会更低,这种结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历史资料得出的。图1–1表示的是1948~2005年间美国经济利润率,可以看出,除了在短期内上下波动以外,美国经济利润率整体变化趋势呈长双翼状。1948~1982年,美国经济利润率呈长期下跌趋势。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萧条引发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重大调整。接着,市场利润率开始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直至2008年经济开始衰退。美国经济利润率很可能已经过了最高点,人们现在正处在又一个持续10年或20年的利润率下跌时期。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将会减少,依靠借贷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被更高的家庭储蓄率取代,这意味着能用于消费的美元将会减少。其实,在通常情况下,诸如剥削劳动者收入和破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类产生高利润率的因素最终会导致经济衰退的发生。人们不用非得相信我们正面临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就能明白我们正走向一段较之前不怎么繁荣的时期。
    全球经济衰退使我们相信,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渐削弱。数十年来,美国在许多方面都受益于它的这一特殊地位。尽管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但美国人照样可以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因为其他国家一直愿意囤积流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但是,这次经济危机使外国投资者和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所有货币都感到紧张,包括美元在内。与较为贫穷的国家相比,美国劳动者始终享有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然而开放市场和国际竞争逐渐缩小了工资差距。企业利用这次经济衰退的机会降低了工资,甚至将更多的工作外包到海外。
    即使是在经济恢复增长的时候,主要行业也都将陷入长期衰退之中——汽车业、农牧产业,或许包括化石燃料开采行业在内,规模都将缩小,即使存在利润,利润也会降低。在经济衰退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产业、公司和产品将会经历一个持久而艰难的优胜劣汰的过程,部分业绩差者将会被淘汰掉,或者会出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称的“创造性破坏”的情况。我们需要时间来重新创造繁荣发展的标准条件,比如信心、金融监管、金融体制的稳定性、消费需求和稳定的政策援助。由于全球经济的复杂性,我们将面临比以往更为艰巨的挑战。
    当我们继续发展时,现行经济发展体制的致命缺陷——气候变化和其他生态限制——将会露出其狰狞的面孔。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效益,降低了利润和收入。这方面的实例有,2006年和2007年粮食与能源的价格急剧上涨;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在美国南方发生的干旱和洪水;另外还有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所造成的农业损失。大多数针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核算研究的是未来成本,但是2009年,一个研究团体率先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其中一份报告详细说明了人类已经为气候变化付出了多少生命代价和经济代价。目前,每年有31.5万人死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和其他事件,有3.25亿人受到严重影响,每年的损失高达1 250亿美元,富裕国家遭受的财政损失占绝大部分比例(但是,丧生者多半都在贫穷国家)。卡特里娜飓风这一起事件就造成了高达1 000亿美元的损失。在未来几年时间里,这些数字预计将继续急剧上升。
    生态破坏不仅降低了可获得的平均市场利润,市场也将会变得更加不稳定。气候不稳定和生态系统的逐渐恶化都不是平稳的进程。预计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将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未来只有这一条路吗?不是有人大肆吹嘘市场有能力提高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和创造财富吗?然而,对技术进步持乐观态度的人却把绿色环保型技术创新看做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发展平台。
    要弄清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必须先解析经济增长的概念。这个被滥用的术语其实是把两种极为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混为一谈;在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中,实际上只有一种是扩张性增长。集约型增长表示利用固定不变的资源获得更高的效率。这种生产力增长正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当我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在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改变使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本。转向有机食品和当地农产品、被动式太阳能住宅、风力发电以及其他种类的再生能源,将会使生产力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和增强的人力资本,我们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效率。如果这种经济增长发生了,确实能够提供机会并创造真正的财富。
    但是,人们(和经济学家)使用“经济增长”这个词时,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投入新生产要素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粗放型增长。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当这种增长方式取代公共生产、家庭生产或其他类型的生产时,它扩大了市场或资产的范围。国民生产总值和计算产值与收入的其他方法,都将集约型增长和粗放型增长综合在了一起。但是,粗放型增长并不是真正的增长,它是把资源从一种经济转移到了另一种经济之中,或是利用了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消耗自然资源(比如伐木、采矿、过度捕捞和使用化石燃料),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有足够多的粗放型增长发生,那么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些资源将会逐渐耗尽,如果这种进程持续足够长的时间,那些资源将会耗竭。最后,粗放型增长的利润开始逐渐降低,因为资源变得日益稀缺。粗放型增长最终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目前气候系统、海洋和森林所发生的一切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虽然对经济发展的叙述一般都强调如人类的聪明才智、教育和物质资本这样的因素,但是那种观点已经开始受到环境学家和社会生态学家的质疑。目前,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工业时期的大多数经济增长就属于粗放型增长,是通过开发利用化石燃料资源实现的增长。我们知道,工业革命依靠的是煤炭。但是,我们并不清楚的是,这对后碳时代意味着什么。比尔?麦吉本强烈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其储量有限,只够保障一次经济飙升。”
    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其他自然资源。为了发展经济,欧洲和亚洲从16世纪起就开始砍伐森林,而且自此以后,一直持续不断地消耗着自然资源。过去几十年来,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扩张都伴随着生态系统的恶化。首次对国家经济增长被高估的程度进行评估的一项研究以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发现,一旦把木材消耗、石油消耗和土壤侵蚀因素考虑在内,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就会减少一半。中国的情况更为突出,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了破坏。关于环境恶化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被高估了8%~13%,而且这一数字目前已差不多增加到了25%。美国消费是由中国出口拉动的,所以美国消费已经开始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据最新估计,全球每年仅砍伐森林一项就造成了价值2万亿至5万亿美元的损失。
    至于美国,我们还不知道最近几年市场增长情况被高估的程度究竟有多大。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分析局着手清理一系列环境财务分析,从而使我们弄清楚这一问题成为可能。但是,他们的努力不久就遭到了煤矿业与共和党的反对,国会也禁止美国经济分析局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因为最近才撤销了这一禁令,所以目前对此还没有综合性的评价。美国电力行业的一项研究量化了与三种物质(二氧化碳、氧硫化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有关的“账外”(目前账面上没有列出来的)债务,如果把这些账外债务与2004年官方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进行合计,那么该行业总计222亿美元的收入就变成了282亿美元的净亏损。在这项研究所包含的33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在考虑其排放的污染物之后仍然能够赢利。当然,与大多数活动相比,电力生产对环境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但由于对廉价的进口人造燃料、化学肥料密集型农业以及低价制成品的依赖,其他行业也产生了类似的账面差额。由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者坚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可能有必要进行环境核算。
    如果这种计算方法得以完善,那么在重新计算后的2008年和2009年的资产负债表上,账面利润还会再一次大幅度减少。目前,有数万亿美元的收入是虚假的,许多实际成本还没有被核算在内。如果我们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事业,那么计算出来的年度利润往往会比较低,至少对中期而言是这样的。一种结论就是,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市场将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为它是资源高度密集型的市场。尤其是许多大型的全球性企业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它们对不可持续发展做法的依赖性最强。如果我们不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事业,那么毁坏生态系统的代价将会增加,而且很可能是迅速增加。
    但是,新兴环保产业的实际情况又怎么样呢?新兴环保产业在这样的情境下不会迅速发展吗?难道它没有为多种经营策略提供别的选择?毫无疑问,环保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它将会给我们提供真正的而不是虚构的机遇。我们将设计一种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人类的聪明才智,而不是建立在耗尽物质资源的基础之上。在很大程度上,充裕是允许个人参与发展这种新经济的一种途径。但是,我们正处于这种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迄今为止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迟迟不会接受可持续发展生产方法,尽管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单一领域的努力不可能抵消整体经济更为强劲的发展趋势。环保产业只能提供数量有限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在当下。
    如果你很幸运在一家成功发展的环保企业谋得一份高薪工作,那么你可能要埋头苦干。不过,正如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迅速发展中得到的教训一样,迅速兴起的产业可能都具有昙花一现的特点,即使是最成功的企业也是一样。2008年,受到信贷紧缩的影响,迅速兴起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渐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大多即将消失、目前被视为环保先锋的企业只是在某一方面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但是其所用的电池却是有毒性的。它比传统燃油汽车好,但是目前尚不能大量生产,因为大量生产一样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虽然环保产业是绝对必要的,但是目前的绿色产品和环保技术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灵丹妙药。
    而且,如果经济在更宽广的领域迅速复苏,全球经济扩张回归原有的发展趋势,那该怎么办?那么,我们将会把2007年和2008年引发全球问题的一些因素作为我们反对的依据。粮食和能源价格一直在飙升,未来可能还会再次上涨。粮食(劳动者食用的粮食)和能源实际上是生产各种产品所必需的物品。2003~2007年,木材、金属、矿物、燃料和生产所必需的其他主要商品指数每年上涨23%,大多数的解释把这归因于强劲的需求(来自中国的需求是物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粮食价格每年上涨9%。在过去60年间,物价从来都没有以这样的速度上涨过。物价还要快速上涨多长时间,将取决于美国以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不过,一旦价格上涨,为雇主工作、在超市购买食品、搭乘飞机、购买服务或投资股票带来的利益都会减少,具体将体现在收入和投资收益的降低或者美元购买力下降方面。
    最终结果是,可控制的余地越来越小。在一切按现有模式运转的经济状况下,我们面临的是两难选择,要么选择经济萧条和低物价,要么选择高成本和带来更大破坏的经济增长。充裕之路让我们跳出了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那就是节约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大量使用比较充裕的资源——时间、知识、技术以及我们重新构建的社交网络。
    ……
展开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充裕?
充裕的基本原则
转变经济对话主题
未来之路:2010~2020年的经济效益
本书简介
第2章 从消费热潮到生态破坏
快时尚:以服装行业为例
快时尚盛行
废弃物王国
物性悖论
物资经济学
经济增长有极限吗?
地球生态灭绝
人类足迹
羊群效应
第3章 面对地球危机,我们该怎么办?
资源、富裕及市场奇迹
权衡取舍经济学:保护生态环境的代价令人无法承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如何
技术能扭转局面吗?
回弹效应与技术进步悖论
英国的技术乐观主义
生态超载了
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富裕和技术
第4章 充裕,你也能做到
警告:生命只有一次
适应生态现实
时间财富
缩短工作时间,你也能
为什么缩减工时可以环保?
21世纪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新家庭生产经济学
充裕消费
放慢消费
小而美
共同解决方案
改变社会的资本结构:互惠经济
第5章 充裕经济学
环保设计与知识经济学
小就是美,但效率如何?
自然资源和共同所有制
工作与工时:缩减工时势在必行
戒除增长瘾
充裕与幸福
充裕的兴起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