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29417
  • 作      者:
    王国乡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作序推荐<br>    挤破虚幻的道德泡沫 建立有良心的市场经济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国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师。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记者。1982年入郑州大学任教,主讲西方经济学与国际金融理论。1987年调入北京筹建人民银行创办的中国金融学院,任国际金融系主任、国际金融学与西方经济学教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退休后,该学院并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与西方经济学。改革开放后至退休前,共发表金融与经济学论文63篇,出版专著与编著12部。著述获奖十多种,其中省部级奖三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根据经济学的“等边际理论”证明下列伦述是真理:<br>    “人性自利”是“人必须满足需要才能存活,才能幸福”的同义语。<br>    人性自利是众善之端,是人类道德产生、社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原动力。<br>    市场经济道德的本质不是无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损人。<br>    只有人人追求最大利益,才能形成市场价格,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富民强国的目的。<br>    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骄人成就的关键在于扩大个人自利的自主权利。<br>    社会制度正义的标准是无损一人地增进社会利益。<br>    保障个人自利的自主权利是实现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正义的先决条件。<br>    个人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是无损他人的自主权利。<br>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当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和道德理念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并通过对四种著名高校伦理学教材的一系列质疑,指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起因于改革决策程序上,只重视经济基础上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制度性转轨,而忽视对意识形态中的传统道德观(伦理观或价值观)进行相应的更新或变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在总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中国古典伦理学中由孔子最早提出的“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和斯密的“同情心”分析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微积分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尝试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思想体系。
展开
精彩书评
    说到底,道德就是不违反事理常规。不允许损人利己,不允许高人一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市场经济同样是不违反事理常规。借钱要还,说话算数,没有欺骗,老实做买卖。这样的经济恰好是效率最高的经济。经济学达 到这个地步,就跟哲学、伦理学差不多了。它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我认为这就是王国乡的这本书所希望传达的道理。<br>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br><br>    本书虽然是一部寻常的学术著作,渊源于作者焦心苦虑的构思;然而,它又不是一部常见的学术著作。它的一大半来自苍茫大地,是千百万饥饿农民和劳苦大众的呻吟,另一半则来自炼狱者深沉的问难与呐喊,是雕肝琢肾的章句。<br>    ——张森根(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两个典型案例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br>    1.1 2008年雪灾“不感恩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br>    1 “不感恩事件”引发的道德争议 <br>    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高速公路因路面冰冻而封闭,铁路因电力与通信设备遭冰雪破坏而停驶,数以百万计的急于回家过年的旅客滞留途中,忍受着寒冷与饥饿的折磨。在这场冰雪灾害中,涌现出众多抗冰救灾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英模事迹在媒体与网上广为传播,并以其彰显的高尚道德风范感动中国。其中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农民刘吉桂免费救助44名落难乘客的事迹尤其引人关注和敬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普通农民的感人故事,却因媒体在报道与传播中的情节失真与过分炒作,而在各种媒体上引发一场有关道德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最初的争论只是围绕中央电视台指责被救人“不懂感恩”展开的。随着事件的进展,事实真相的曝光,争论的范围也随之扩展,涉及道德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向深层次推进。媒体把这次由“不懂感恩”引起的争论及其全过程称为“不感恩事件”,也有称为“感恩门”的。 <br>    “不感恩事件”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br>    2月19日,湖南卫视在网上发布一条消息,内容称: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天气,衡东大浦镇一位普通村民刘吉桂义务救助了44名落难乘客感动了中国,而即将登场的湖南卫视“2008元宵喜乐会?春满人间”则将这45位有缘人请到节目现场,让他们过上一个热闹、团圆、喜乐的元宵佳节…… <br>    2月21日,湖南卫视邀请刘吉桂参加“2008元宵喜乐会”,并将20多位被救乘客接到节目现场,当面向刘吉桂敬酒,表达感恩之情,场面热烈,令观众感动。主持人何炅介绍说,刘吉桂家并不富裕,却让这些乘客在自己家中免费吃住了四天。乘客到来时房子上挂的都是肉,等乘客走后已经空荡荡了。 <br>    2月21日,中宣部将刘吉桂兄弟定为“抗冰英雄谱”重要典型。 <br>    2月22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及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均以2 000字的篇幅,在“抗冰英雄谱”中将刘吉桂兄弟隆重推出。综合各家媒体的报道,刘吉桂英模事迹的梗概是:1月26日凌晨,一辆由广东开往湖北松滋的长途大巴客车,在行至京珠高速公路衡东段时,因路面冰冻打滑而侧倒在高速公路旁的排水沟中。车上44名乘客(其中除7名男士外全是妇女和小孩)全部下车,无助地站在风雪交加、寒气凌人的高速公路旁瑟瑟发抖。正在大家急需救助的危难时刻,刘吉桂出现了。他首先设法将高速路边金属护栏打开,引领落难乘客到他家生火取暖,并立即烧水煮饭,为乘客端来热汤饭菜。接着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又组织村民将翻倒在排水沟中的客车拖出扶正,还用担架将受伤司机抬往医院救治。眼看风雪不止,乘客短时间难以上路,他们三兄弟又忙于为乘客安排住宿,并冒着风雪前往数公里外的镇上采购供给数十人所需的日用食品。刘吉桂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境并不富裕,只靠务农为生,有三个孩子上学,两个读高中,家庭负担很重,但却能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免费为44名受困乘客提供四天食宿日用,其精神可嘉,令国人感动。 <br>    ……
展开
目录
序 一 <br>序 二 <br>前 言 <br>第一章 从两个典型案例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困惑<br>1.1 2008年雪灾“不感恩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实践困惑<br>1.2 “孔子诞辰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困惑<br>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市场经济理论、构建市场经济伦理学的启示<br>1.4 中国人道德理念困惑在著名高校伦理学教材中的反映<br>第二章 走出“无私奉献道德观”的认识误区——浅析“不损人”是经济人自主权利的道德边界<br>2.1 伦理学质疑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私奉献,还是有偿服务?<br>2.2 伦理学质疑之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可以普遍推广实行的道德规范吗?<br>2.3 伦理学质疑之三:无私利人(损己利人)与舍己救人(舍己助人)是同一个道德原则吗?<br>2.4 伦理学质疑之四:“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吗?<br>2.5 伦理学质疑之五:个人应当为某种错误的“公共政策目标”而“舍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吗?<br>2.6 伦理学质疑之六:市场经济是导致经济人“坑、蒙、拐、骗”和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吗?<br>2.7 伦理学质疑之七: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个人道德或“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br>2.8 伦理学质疑之八:个体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他人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还是对自己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br>2.9 伦理学质疑之九:“无私奉献论”者是利他主义者,还是极端利己主义者?<br>2.10 伦理学质疑之十:道德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基础上个人行为“应当”?<br>2.1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一:市场经济基础需要共产主义的道德上层建筑吗?<br>2.12 伦理学质疑之十二:市场经济伦理学能够回避“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定吗?<br>第三章 回归道德伦理的良心家园——从“良心道德”视角解读孔子与斯密的伦理思想<br>3.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三:个人道德(美德或品德)的本质,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应当(经济道德),还是人格行为应当(人格道德)?<br>3.2 伦理学质疑之十四: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的本质区别何在,其相互关系与共同属性又是什么?<br>3.3 伦理学质疑之十五:从市场经济“两种道德”或“良心道德”的视角能够解释“孔子诞辰事件”引起的道德理念困惑吗?<br>3.4 伦理学质疑之十六:从“两种道德”或“良心道德”的视角能够解释“斯密悖论”问题吗?<br>第四章 点破“道德终极标准论”的迷津——“帕累托标准”是怎样被误解和滥用的<br>4.1 伦理学质疑之十七:《伦理学原理》一书提出的“三大善原则”是市场经济道德原则吗?<br>4.2 伦理学质疑之十八:“义务做好事”是“无私利他”的人格道德行为,还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不道德行为?<br>4.3 伦理学质疑之十九:道德本身是目的,还是实现目的的手段?<br>4.4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道德是社会制定的,还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觉选择的和谐生活方式?<br>4.5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一:道德对个人而言是善,还是恶?是快乐,还是痛苦?<br>4.6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二: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能够为市场经济“利益无冲突”理论提供科学证明吗?<br>4.7 伦理学质疑之二十三:“帕累托标准”是一种制度正义标准,还是一种个人行为应当(道德)标准?<br>第五章 从高考分数线看经济学边际分析的数学含义——用通俗语言解释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br>5.1 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经济伦理问题的必要性<br>5.2 从高考录取分数线看边际分析的经济数学要义——边际分析与等边际原理浅释<br>5.3 从考生择优录取分数线看经济资源择优配置的边际选优原则<br>5.4 边际分析的经济数学要义<br>第六章 “看得见的手”与经济人自利选择的富国奥秘——等边际原理与一部巨型生物计算机的发现<br>6.1 研究市场经济问题的社会共识与经济分析的公认前提<br>6.2 供求规律的现象形态及其体现的函数关系<br>6.3 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推导需求规律<br>6.4 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推导供给规律——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及经济人自利选择<br>6.5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br>6.6 市场经济的均衡价格机制——一部神奇的巨型生物计算机<br>6.7 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br>6.8 本书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br>第七章 制度伦理与道德伦理的等边际标准——经济学“边际革命”的伦理学意义<br>7.1 等边际标准作为社会经济制度正义性标准的伦理意义<br>7.2 等边际标准作为个体道德标准的伦理意义<br>7.3 等边际标准对于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伦理意义<br>7.4 伦理学的边际革命呼唤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典<br>7.5《我很重要》——毕淑敏散文对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形象化诠释 <br>附录:作者主要论著(改革开放初期)<br>后记<br>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