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出言说的禁地: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34057
  • 作      者:
    徐春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春英  山东潍坊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和外语教学法。曾经去英国的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做访学研究。曾经在《山东外语教学》、《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报》、  《甘肃社会科学》、《飞天》、《当代教育科学》、《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史册里,有一个十分夺目的名字: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l889--1951)。这个名字的拥有者是一位对20世纪的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独创深邃,富于力量,以至于引发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语言转向。这次转向被认为是百年来哲学领域最大的一场变革,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哲学本身,而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过并仍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几年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和美国迈阿密大学苏珊·哈克教授共同发起的“过去50年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评选中,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位居第一。因此,清华大学教授蔡曙山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维特根斯坦甚至是过去l00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这一点应该也是没有疑问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思想溯源<br>    从维特根斯坦的个人经历来看,一生60余年中有40年左右生活在欧洲大陆,有20年左右生活在英国。具体说来,他从l889年诞生之日起到l929年共有40年左右生活在奥地利和德国,其间有5年在英国求学。从l929年至l951年去世,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英国,共约20年左右,其间他在奥地利、挪威、爱尔兰和美国有过短期居留。这就是说,在他一生中,几乎各有一半时间生活于欧洲大陆文化传统和英美文化传统之中,这样的经历使他接受了两种文化传统的熏染。<br>    据他的友人冯·赖特介绍,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有着丰富的来源,其源头大致可以分为古典和现代两部分,但是具体的方面和学科是十分丰富的。在古典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十分看重柏拉图的思想,他仔细地阅读了五卷本的柏拉图著作,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经常引用柏拉图的言论。他将柏拉图的对话形式引入了他的后期著作中,他对他的友人们说过:“柏拉图的《泰阿泰德》这篇对话中所讨论的问题相同于我目前所论述的问题。”④至于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这两位前辈逻辑学家。他较少提及和引用,而对于其他一些哲学家他只是偶尔提及,也有过称颂之词,但是似乎没有多大研究,所以他们的思想也没有很明显地影响维特根斯坦。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现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科学家。因此,本章主要探讨维特根斯坦现代思想的渊源。<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思想溯源<br>第一节 弗雷格和罗素<br>1.1 弗雷格<br>1.2 罗素<br>第二节 叔本华<br>2.1 哲学背景及思想渊源<br>2.2 主要思想及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br>第三节 毛特纳<br>3.1 语言批判<br>3.2 语言相似论<br>3.3 “梯子”与沉默<br>第四节 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br>4.1 悲剧性的人生体验<br>4.2 神秘而深沉的宗教情怀<br>第五节 亥姆霍茨与赫兹<br>5.1 亥姆霍兹的“符号论”与“图像说”<br>5.2 赫兹的力学图像与力学批判<br>第二章 哲学范式的流变与新哲学思想的产生<br>第一节 认识论转向<br>1.1 笛卡儿的二元论<br>1.2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br>第二节 语言转向<br>2.1 语言转向的含义<br>2.2 语言转向的意义阐述<br>第三节 语言特征的新认识<br>3.1 语言的人文特征<br>3.2 语言是一种活动<br>3.3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br>第四节 西方哲学主流的更替<br>4.1 分析哲学的产生<br>4.2 分析哲学的终结与语言哲学的兴起<br>第五节 关于语言转向的讨论<br>5.1 现代语言哲学与古典语言哲学<br>5.2 语言哲学对认识论的继承<br>5.3 语言转向的必然性<br>第三章 语言的本质结构<br>第一节 命题<br>1.1 命题概念的提出<br>1.2 命题的概念<br>第二节 基本命题<br>第三节 逻辑命题<br>3.1 逻辑的普遍性<br>3.2 逻辑命题的实质<br>3.3 逻辑命题的标志<br>3.4 逻辑命题的地位<br>第四节 内涵命题<br>4.1 命题态度词命题<br>4.2 模态命题<br>4.3 全称或特称命题<br>第五节 基础命题的独立性<br>第六节 完全分析了的命题<br>第四章 逻辑图像论<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图像论的目的<br>第三节 图像论思想的缘起<br>3.1 亥姆霍兹的图像论及赫兹的力学理论<br>3.2 巴黎审判室内的模型<br>第四节 图像的构成元素<br>4.1 图像形式<br>4.2 逻辑条件<br>4.3 逻辑图像<br>第五节 命题成为事态或事实的逻辑图像<br>5.1 思想活动<br>……<br>第五章 “可说”与“不可说”<br>第六章 语言哲学观的转向<br>第七章 全新的语言哲学观——语言游戏说<br>第八章 生活形式<br>结语:语言转向中的维特根斯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