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
一个人如果无权无势无钱,自然“人微言贱”,无人理睬,心里的好想法无法推行,一身的本事无处可用,就像堆在仓库、直到过期作废都卖不出去的商品一样,价值如何体现呢?但是,名利权势都不是想来的,全靠做功夫,功夫深了,把该做的事做好了,一切都会不求自来。成龙演好了电影,根本用不着去想怎样出名,反倒要多想想怎样摆脱“狗仔队”的追踪;根本不用去想怎样赚钱,反倒要推掉一个个别人梦想不到的赚钱机会。反过来,功夫不行,自然是想什么没有什么。
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奖牌”和“奖金”全凭各人的功夫定归属,你一百米跑二十秒,只能参加小学三年级的比赛,连参加“残疾人运动会”的机会都不会有;你一百米跑九秒,不用说,你一定是世界“总冠军”,别人会把你捧到天上去,将“超人”、“外星人”之类的尊号送给你,至于名利之事,甚至不再值得你去想。所以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做功夫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是功夫不行,而不是因为你不够狡滑,或别人心眼不好、“不给你机会”。
你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功夫。当然,功夫不止一种,说话有说话的功夫,办事有办事的功夫,持家有持家的功夫,恋爱有恋爱的功夫,功夫自然是多学一点好,但不可能学成万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功夫人人必修,事业上的功夫则要依人生志向而定,你立定了什么志向,就去学什么功夫。王阳明说“立志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志自然懒于用功,不用功也谈不上立志,只是空想而已。王阳明是一个实干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志,就会采取行动,去做“栽培之功”。
他幼年时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纵横疆场的将军,于是他勤练武功,击剑射箭,无不精通。后来他带兵时,在校场表演,三箭皆中,令人啧啧称奇。青少年时,他立志修炼“长生久视”之术,于是四处寻访名师,探讨玄理,打坐修炼。成年后他立志做圣贤,走上了儒家“经国济世”之路,于是他勤学各种切身功夫,提升领导素质。他本是文人,为何能统领大军、战无不胜而立下赫赫军功?那绝对不是天赋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功夫的结果。
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守仁考中进士,“观政工部”,即在工部担任一个实习官员。当时明朝的北部边疆受到瓦剌的侵扰,而朝廷官员都无进取之志,不敢领军出征。对这一现状,心怀报国之志的王阳明很是不满,于是向皇上上书,提出八项措施,请求革故鼎新,改革经济、政治和军事,增强国力。他的上书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八条措施都未施行。王阳明深知空言无益,于是下决心学习兵法,以备将来为国出征。据《王阳明年谱》说:“当时边报甚急,朝廷举将才,莫不惶蘧。
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以此可见,王阳明学兵法的志向是成为“韬略统御之才”。王阳明读过多少兵书,不得而知,但从有关文献的记述看,他至少读过《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兵法》、《三略》、《唐李问对》,而且他对这些兵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