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定军制”、“教战守”、“倡勇敢”等方针,希望改革军事制度,以强兵精兵,提高宋军战斗力。
和当时绝大部分改革者一样,苏轼的改革主张是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小修小补,进行改良。这和王安石渐渐形成的大幅度改变政策的设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和大部分人一样,苏轼的思想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治术的圈子,而王安石的看法则明显地高过于当时所有的同时代人。不过,这种差别没有太多影响他们的友谊。只要赞成改革,在当时就已经很难得了。
这两个胸怀大志的文学家,未来的政治家,不得意的京官,在东京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文,指天划地。王安石欣赏苏轼俊逸的才气,苏轼钦佩王安石高洁的人格。两人相得益彰,友谊日深。退美妇清正自律
王安石开始做知制诰时四十一岁,正当盛年。政治上虽然未能施展抱负,经济上的情况则与前大不相同了。随着官位的提高,俸禄也大大增加,他不仅不再为京城米贵难以养家发愁,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余钱。然而他的生活依然十分简朴,不论是吃的还是穿的,都非常普通。有一次有人来送信见到了王安石,以为他是个“院子”(仆人),向他打听合人在那里。左右的人告诉他这就是合人,送信的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员竟穿着这么旧的衣服。他出来后连连称赞王安石“好合人,好合人!”
做到知制诰,也算是朝中要官了,可王安石的家中依然是寒酸得不像样,不但房屋不轩昂,连仆人都很少,一点也没有官府的气派。更与别人不同的是,王安石年已四十,却连一个妾也没有,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认为王安石过于怪异。夫人吴氏也觉得奇怪。一天,她问王安石:“相公,别人都有三妻六妾,你怎么对我就这样痴情呢?”王安石淡淡一笑:“怎么?对你痴情不好吗?人生在世,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时间去风流呀!”
在王安石四十二岁生日那天,吴氏为王安石摆了家宴。吃到一半,吴氏说:“相公,我知你不好声色。但今天是你的大寿,我斗胆找了一个歌唱得非常好的女孩子为我们助兴。
王安石不好拂夫人的意,便说:“好呀,那就叫进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吧。”
吴氏一招手,一个年轻女子从外面轻盈地走进来,向王安石行了晋见之礼。王安石以为是夫人聘进的侍女,不以为意。
吴氏笑着询问:“相公,你觉得今天的菜味道如何?”
王安石回答:“噢,好,好,不错。”
吴氏道:“今天的菜就是她做的。”
吴氏借机介绍这个姑娘:
“相公,你仔细看看,这位新人是哪里人?”
王安石这才抬头仔细地打量身边的女子。
此女子年约二十岁,体态娇柔婀娜,面容秀丽,浑身上下透着江南女子特有的风致。他不假思索地问:
“你是江南人?”
女子微微点头一笑。
吴氏这才揭了底:“相公,她是我为你买的妾,怎么样,这孩子不错吧?”
听了这话,王安石神色立变,放下筷子,对吴氏说道:
“你这是干什么?谁叫你这样做的?”
吴氏没想到王安石这样疾颜厉色地对她,委屈地说:“人家好心好意地为你找一个照顾你的人,你却不领情!你知道吗,在东京找一个这样好的江南女子多么不容易呀,我费了多少心血!”
王安石生气地说:“瞎胡闹!”突然他想起了什么,转身问姑娘道,“看你的样子,像是个良家女子,怎么会沦落到了这里?”
听到这句话,刚才还笑盈盈的女子的眼圈立刻红了。她一下跪到王安石面前,说:“我本是江宁一个军将的妻子。两个月前,我丈夫从江宁押送一船米粮来京,船行到京都城外三十里处,遇到风浪,粮船沉没,船工全部遇难。他只身脱险,即去漕运司请罪报案。
……
展开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
传统社会是不能容忍个性的。王安石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社会居然能生存下来,并且切实地推行了自己那离经叛道的变法主张,使这个陈陈相因的社会这样大面积地被惊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完全是他个性超乎寻常的强悍、自我竭尽全力的张扬所致。
——张宏杰(著名青年作家)
王安石的“拗相公”之名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不是一个贬义词?我的答案是,不,这不是个贬义词。只要读史者有足够的独立精神,足够的逻辑辨析,就能够分析出这是一个独斗官场、坚持新法的改革者所必需的基本精神。
——高天流云(知名网络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