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残”是养生常常进入误区的原因,其表现很多,这里只举例谈两点:1。迷信保健品以前我国对药品、食品、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分“准”字号、“食”字号、“健”字号三种。但因为吃了后,人人都可有益无损、有补无害的东西,除了传说中的仙药,世上其实并不存在,这无疑是“健”字号后来被取消的原因。问题是:源起于远古的神仙服饵之风,已成为华夏养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影响至为深远。由它带来的商机,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份额中已显得举足轻重,如果继取消“健”字号之后,真的将保健品都取消,是否会导致许多药厂的倒闭?会不会造成一部分工人的失业?会不会引起众多信徒的不满?果然如此,就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事件的发生。这大概就是在“健”字号取消后,又搞了个“食健”号,换汤不换药,让保健品得以依然故我、喧嚣尘上的原因。顾名思义,隶之于“食健”号的商品,首先应该是食品,像红枣、莲子、桂圆、海参、大核桃之类,说他们有养生保健作用,自然言之成理。可是,通过新闻媒体参与、药托出面,反反复复地向世人介绍推广,说吃了以后、学生可以考高分、胖人可以变苗条、女人吃了容颜好、常人吃了不衰老、病人吃了病就好的种种“食健”号保健品,又有多少是食品?琳琅满目的有关商品,永无休止的媒体广告,说明我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是国力资源极大的浪费。就像吸烟有害健康但并不予取缔一样,这是因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认识水平使目前治理尚有一定的难处,故保健品仍能泛滥于市场。而大众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养生学知识,且常常贵耳贱目,人云亦云,由从众心理指导着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富起来的人们对健康需求越来越舍得花钱。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这份蛋糕,正呈现出日益做大的趋势。
“不死药”的故事对“知残”者没起启发作用,假药与保健品又确实纠缠而难分。如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一度红红火火热销了很长时间的艾罗补脑汁,虽说已经销声匿迹,但值得重提。民国时期,武汉有一不法商人王楚九,见当时民众崇洋,相信洋货,又因国人喜补,尤其是喜欢补脑,于是就用蔗糖加进些色素和维生素,制了一种所谓的保健品,取名为艾罗补脑汁。为了兜售出去,王楚九深知“名人效应”,就给当时名作家吴作人送去了三百块大洋,请吴写一文推介。吴收下大洋后写了一则小文,说自己年老神衰,先前已疲惫得手不能握笔,但吃了艾罗补脑汁后,精神大振,又能写作了。此文在《武汉日报》发表后,“名人效应”果然大起作用,这一假药从此开始逐渐在全国走红。然吴作人不久就死去,虽事不相因,但至少说明吴文之荒唐。后来,这件事虽有知内情者多次揭露,但影响不大,而直到六十年代初,医疗机构都还在使用该假药。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艾罗补脑汁有补脑之美名,既迎合了当时人们迷信洋货的心理,口味又好,而一经走红后,许多喜补之人不明事理,往往自己主动提出要吃。这样一来,药厂、药店、医院都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也正因此,这事围绕“有钱能使鬼推磨”造成的怪圈而久久地运转。目前,人们崇尚科学,保健品也就托名高科技,花样不断翻新。这一怪圈已呈现出越转越大的趋势,信徒们不但自己吃,而且孝敬父母、关爱子女、赠送友人、托人办事,乃至讨好行贿,莫不作为礼品,竟形成了流行广泛之风尚,令人不胜扼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