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言微旨远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开篇首句,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揭示了知、行的关系,反映了孔子认识论的主导思想,言辞精妙,意义深邃。
“学而知之”是孔子认识论中的主要方面,在《论语》中“学”字出现了64次。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他在《述而》篇中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在认识论上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但这里明确表述了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爱好古代文化,是勤奋好学得来的。孔子在《述而》篇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定有为我师的人,选择好的而学习,看到不好的而改正过来。孔子不仅向书本学,还向别人学,生活中随处都有老师。《子张》篇记述了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未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抓住大节,不贤能的人抓住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武王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我的老师何处不学,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来专门传授呢?这两段话是孔子随处学习的最好印证。《阳货》篇记述了不爱学问的六种弊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赋;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指出,喜好仁德不爱学问,其弊端是愚昧;喜好聪明却不爱学问,其弊端就是放荡;喜好诚信而不爱好学问,其弊端是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喜好直率而不爱学问,其弊端就会说话尖刻伤人;喜好勇敢却不爱学问,其弊端是闯祸捣乱;喜好刚强不好学问,其弊端就是轻妄。孔子列出“仁”、“信”、“直”、“勇”、“刚”六个字,阐述了学和德的关系。学是基础,是前提,只有学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细加观察。《为政》篇中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主张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来,谨慎地实行。《述而》篇记述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心中,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疲倦。孔子重视闻见,认为知识来源于闻见的感性认识,但不可轻信以为真,还必须细心观察。《卫灵公》篇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告诉人们,大家厌恶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的人,也一定要去考察。《为政》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考察他与谁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孔子通过“视”、“观”、“察”三步递进的程序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为政》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他看来,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缺乏信心。强调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从而使学习观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季氏》篇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他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思考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思考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谨恭。说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问题,考虑怎样向人请教。要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得利忘义。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得到理性认识,形成君子的行为规范,如果人人都能学思结合,修成君子之德,天下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实践,强调“习”与“行”。“学而时习之”不同于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这里的“习”字在古文中不仅有复习之意,还有实习、训练之意。
《里仁》篇讲了很多行的重要。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道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他指出,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就怎么干。强调行的重要性,干出真知灼见,似乎为我们改革开放中大胆试、大胆闯,提供了思想源泉。孔子还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古人言语不轻出口,就怕自己行动赶不上;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孔子还把“行”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宪问》篇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说的多,做的就少,君子应以为耻。《公冶长》篇记述了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孔子悟出个道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说,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听到别人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孔子评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意思是说,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劳使人民合于道理。可见孔子善于观察人,用行为检验人,用行为评价人。孔子评价子产体现了“观其行”。《述而》篇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评价自己说,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在实践中做一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
“学而时习之”,反映了:孔子认识事物从学习到实习的过程,即经历了学知一闻见—观察—思考—习与行的过程。这是孔子认识论的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孔子学说是人生实践之学,这是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