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的人生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204450
  • 作      者:
    赵家治著
  • 出 版 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家治,吉林省政协原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顾问、吉林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吉林煤炭工业局局长、通化市委书记、吉林市委书记、省委统战部部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代表著作《踏着改革的节拍耕耘》、《肝胆照千秋》、《画乡魂》(合著)。近年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感悟《论语》”53篇,随笔、散文六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的人生智慧》对孔子思想研究自成一家之言,作者赵家治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论语》丰富的人文资源,注重把握时代特点,古为今用,立意和写法都有所创新,用丰富的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一个本色的孔子、真实的孔子。《〈论语〉的人生智慧》读者对象明确、名言选择准确、语义明白易懂、解读深入浅出,作者紧密结合现实,对“做人”“人生”“学习”“从政”“孝顺”“交友”等问题,分门别类地选择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名句,加以解析议论,阐发奥义,深入浅出。

 

展开
精彩书摘
  “学而时习之”言微旨远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开篇首句,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揭示了知、行的关系,反映了孔子认识论的主导思想,言辞精妙,意义深邃。
  “学而知之”是孔子认识论中的主要方面,在《论语》中“学”字出现了64次。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他在《述而》篇中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在认识论上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但这里明确表述了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爱好古代文化,是勤奋好学得来的。孔子在《述而》篇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定有为我师的人,选择好的而学习,看到不好的而改正过来。孔子不仅向书本学,还向别人学,生活中随处都有老师。《子张》篇记述了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未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抓住大节,不贤能的人抓住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武王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我的老师何处不学,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来专门传授呢?这两段话是孔子随处学习的最好印证。《阳货》篇记述了不爱学问的六种弊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赋;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指出,喜好仁德不爱学问,其弊端是愚昧;喜好聪明却不爱学问,其弊端就是放荡;喜好诚信而不爱好学问,其弊端是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喜好直率而不爱学问,其弊端就会说话尖刻伤人;喜好勇敢却不爱学问,其弊端是闯祸捣乱;喜好刚强不好学问,其弊端就是轻妄。孔子列出“仁”、“信”、“直”、“勇”、“刚”六个字,阐述了学和德的关系。学是基础,是前提,只有学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细加观察。《为政》篇中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主张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来,谨慎地实行。《述而》篇记述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心中,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疲倦。孔子重视闻见,认为知识来源于闻见的感性认识,但不可轻信以为真,还必须细心观察。《卫灵公》篇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告诉人们,大家厌恶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的人,也一定要去考察。《为政》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考察他与谁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孔子通过“视”、“观”、“察”三步递进的程序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为政》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他看来,只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缺乏信心。强调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从而使学习观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季氏》篇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他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思考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思考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谨恭。说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问题,考虑怎样向人请教。要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得利忘义。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得到理性认识,形成君子的行为规范,如果人人都能学思结合,修成君子之德,天下人际关系就会和谐。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实践,强调“习”与“行”。“学而时习之”不同于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这里的“习”字在古文中不仅有复习之意,还有实习、训练之意。
  《里仁》篇讲了很多行的重要。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道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他指出,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就怎么干。强调行的重要性,干出真知灼见,似乎为我们改革开放中大胆试、大胆闯,提供了思想源泉。孔子还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古人言语不轻出口,就怕自己行动赶不上;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孔子还把“行”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宪问》篇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说的多,做的就少,君子应以为耻。《公冶长》篇记述了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孔子悟出个道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说,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听到别人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孔子评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意思是说,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劳使人民合于道理。可见孔子善于观察人,用行为检验人,用行为评价人。孔子评价子产体现了“观其行”。《述而》篇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评价自己说,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在实践中做一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
  “学而时习之”,反映了:孔子认识事物从学习到实习的过程,即经历了学知一闻见—观察—思考—习与行的过程。这是孔子认识论的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孔子学说是人生实践之学,这是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
展开
目录
孔子与儒学
“学而时习之”言微旨远
多闻阙疑与存而不论
孔子一贯主张厚施而薄敛于民
关于孔子“一以贯之”的命题
孔子教你招商
孔子的富裕观
孔子的苦乐观
节用而爱人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德治之学
孔子的修己之道
孔子论言与行
孔子的人生箴言
孔子的仁学
孔子的好学思想
孔子论中庸
孔子论诗
孔子论君子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尊五美屏四恶的启示
孔子论孝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立志学
孔子论诚信
孔子的礼学
孔子论举贤才
孔子的知识论
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经济思想
孔子论天命
孔子倡导雅言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态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门弟子中的德行典范
孔门弟子中的言语贤才
孔门弟子中的政事人才
孔门弟子中的文学儒生
孔子评弟子个性差异
孔子评点古人
孔子品评时人
弟子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的和谐思想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
孔子知晓肃慎文化
孔子的价值观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人学思想
孔子铜像给美国文化带来什么
《论语》中的辩证思想
学习《论语》古为今用
《论语》中的孔子光照千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