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的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247913
  • 作      者:
    丹明子编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义,就不能深刻把握为官、为政、治天下的大道。

展开
内容介绍
  “经典悟人生”系列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探讨生活方式。译文纯熟、深刻,并结合古今中外案例,达到活以致用,给人们身心灵以启迪的效果。
  《论语的智慧》通过具体案例引发出人生智慧,帮助读者了解《论语》原文所蕴含的精义,使读者从中领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原则与方法。参考多种论语经典译注,并融入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正确独到的阐发了论语的智慧对人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孔子说:“学习,然后时常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人生智慧】毫无疑问,《论语》的开卷第一篇、开篇第一章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句应当是孔子的学生们认为在老师的所有话语中最重要,也是他们感受最深刻的了。随时、随地、随事地学习,并且在求知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切磋,并且衷心喜悦;为人正直坦率,即使不被他人理解,抑或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这正是孔子那积极向上、注意修养的人生态度的真实流露!
  关于“学而时习之”,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我的学说被天下人所学习效法,难道不喜悦吗?如果这样解释,那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到处碰壁,却始终不渝,也同样很好理解。那么,他的弟子不远千里而来向他学习、与他切磋,也同样很容易理解。
  反观我们现代人,在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行色匆匆,疲于奔命,读书囫囵吞枣,急功近利;人情淡薄,抑或相互算计;唯恐他人不知己,因而追名逐利,常常自觉怀才不遇而怨天尤人。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哪一个人不应该向两千年前的孔子学习呢?一个真正可能成功的人,并非要做给别人看,而是要关注自己的人生与境界。做到这几点,看似简单,却须努力。也正因为如此,李泽厚先生说:“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冒犯在上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在上的人,却喜好造反叛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勤务基础,基础树立了,‘大道’也就产生了。守孝道、悌道的人,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人生智慧】《论语》中的许多话语,都出自孔子学生之口,然而也传达出了孔子的思想,有若说的这句话就是例子之一。我们常说“万德孝为先”,意思是说,好的品德是以孝顺父母为基础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换句话说,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可能爱别人;相反,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也就谈不上爱别人了。
  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报答他们,这就是“孝”;兄弟姐妹是我们的手足,我们与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照顾,这就是“悌”。同样,对父母与同辈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对待上级与同事、朋友的态度。对待上级忠诚、尊敬,对待同事、朋友友爱,这些其实是与“孝”和“悌”相通的。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如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所以说,“孝”与“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了,而且关系到为人处世,甚至是社会安定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去识别判断一个人为人好坏的标准之一。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人生智慧】说出的“巧言”常常是背离了本心而造作出来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令色”也常常与某些人的本质不合。所以孔子认为,应该对花言巧语和讨好别人的人有所提防,以免被伪君子表现出的假相所迷惑。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俗语,例如“热情的不一定是骗子,但骗子却一定热情”等,骗子或有所图谋者常常就是“巧言令色”的典范。
  孔子对于“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记有三次,可见他对于伪君子是相当鄙弃的。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人生智慧】与“巧言令色”相对的,就是曾参的“日三省吾身”。这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也是对自己人格成长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就是自我的完善与提高,而不是为了在人前卖弄或者宣扬,反省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对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不断自我判断,来取得进步。
  莎士比亚说得好:行动胜过雄辩。我们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用行动证明我们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当我们的态度和行动与说出来的话一致时,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格,还有助于赢得别人的信赖,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最终取得成功。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谨慎地工作而守信用,节约费用而爱护民力,调用劳力要注意时节。”
  【人生智慧】在这一章中,孔子对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做了一番要求。他认为,管理者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敬业精神,并且要讲究信义;要节省财物,不追求虚华、奢侈、浪费,还要爱护自己手下的人;支配自己手下人的时候,要讲究时节,不可漫无节制、不顾时候。任何管理者的成功,实际上都必须依赖于对他手下的人与物的合理支配,特别是对于“人”这一生产资源,更要关心、爱护、尊重。因此,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适用于任何时代。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行孝道,在外要尊敬兄长,少言寡语,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习文献。”
  【人生智慧】通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时刻提醒大家,要先做人,后做事,然后才能成事。做人首先要有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德育与智育两者之间,德育更重要一些。时至今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某学历颇高的人知法犯法,或是利用自己的学问犯罪。这些事实便验证了孔子观点的正确性。现代社会当然不需要学识低下的人,但也同样不需要道德败坏的高学历者。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服事君主,能够舍得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但是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人生智慧】作为孔子高足之一的子夏认为,衡量一个人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而是看行为举止和言谈。即使一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是错误的,就好像没有受过教育一样,也不可能成功。相反,一个人重贤、尽心尽力、忠诚、守信,即使学历并不高,也可能走向成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孔子说:“君子不持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诚与信守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人生智慧】做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自信,否则就会因为不自信,连平时学到的知识都无法对自己产生帮助。
  在这一章中,孔子还讲到了交友的原则,他认为要结交那些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朋友。这并非是教导我们在选择朋友时都变成“势利眼”,而是提醒我们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寻找我们同别人的差距,从而端正我们的行为,帮助自己不断趋向于卓越。
  有了错误,不是藏着掖着,而要勇敢地改正,这也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死亡,追念远代的先祖,百姓自然就会归于仁厚老实了。”
  【人生智慧】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已经不再拜祭祖宗牌位了,但是一般的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的传统。从另一方面来说,“慎终”的态度提醒我们要时刻珍惜生命。现代社会的相当一部分刑事案件,都源于对生命观念的淡薄。“追远”则提醒我们把先人留下的好的东西发扬光大。因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直至今日依然对于净化社会道德风气有帮助作用。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问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说:“他老人家(孔子)到哪一个国家,必定要参与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要求来的吗?”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得到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是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一样的吧?”
  【人生智慧】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是孔子做人的态度和行为的风范。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求助于他。
  如果我们有了这五种积极而真诚的行动,就不仅可以证明我们的能力,还可能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机会主动敲开我们的门,帮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时,要考察他的行为;很长时间都不改变父亲所走的路,可以说是孝顺了。”
  【人生智慧】在这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孝顺对于维护家族秩序的重要性,这是古代的伦理秩序。然而在现代社会,无论父亲是否健在,父子之间也大多是各有其志,是不能勉强的。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完成父辈未竟的事业,这样也会起到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作用。
  有子说:“礼节的作用,以和睦为宝贵。先古圣王的大道德,是最美好的;大事小事都遵循它。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了和睦而和睦,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人生智慧】这一章所说的“礼”,是指周代先王留下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在这一章中,有若强调了“礼”在协调人际关系与工作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礼”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遵循,不能废弃。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固然十分重要,然而,面对一些棘手的事情,如果只考虑所谓的“和睦”,在应当按原则行事时,却和稀泥,搞折中,怕得罪人,恐怕也是行不通的,弄不好还会事与愿违。
  有子说:“所守的信言符合道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庄重合乎礼仪,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人生智慧】有若认为,为人处世应当言而有信,恭而有礼。特别是对某件事情做出承诺时,要确定这一承诺是否可以兑现,决不能开空头支票。无论在何种场合,与他人交往时都应当注意礼节,才不至于招人反感。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办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身,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人生智慧】在孔子看来,一个好学的人,应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而要生活简朴。就这一点来看,直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意义。当今社会,虽然贫穷早已不是光荣的代名词,然而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却导致无数人物欲横流,最终走上失败和不归之路。
  孔子还主张多做事、少说话,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告诫:多听,多看,多做,少说。工作勤勉而出言谨慎,可以帮助我们居于最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境况当中。光说不练,或者是未经深思熟虑便发表意见,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人们常说,他人是我们的镜子。意思是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他人”这面镜子有两种作用:一方面,它能以我们周围所有人的行为结果给我们的行为以提示作用,正如国外的一则谚语所说,“只有傻瓜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聪明人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会从赞成与反对我们的人那里获取重要的反馈信息——那些欣赏我们的人希望我们进步,而那些消极看待我们的人则可能希望我们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时常看一看这面镜子,这样就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地走向成功。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有钱却谦虚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好像对待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能知道将来的事了。”
  【人生智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有悟性的学生,子贡显然就是这样的学生,他能“告诸往而知来”,也就是可以举一反三地领会老师的意思,因此孔子对他大加赞赏,将他视为知己。
  我们来看看子贡与孔子交谈的内容,也就是人们对生活贫富的态度。“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但还是不谄媚拍马、巴结讨好他人;虽然富有,也不会得意忘形。子贡认为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好了,然而孔子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做到这一地步还只是对“贫穷”或者“富有”本身有着宠辱不惊的态度而已,然而,“贫而乐,富而好礼”却比它高出了一个层次,表现出了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就好像一位“大款”,不摆出不可一世的派头,做到所谓的“平易近人”并不难,然而真正做到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却并不容易。说到底,孔子还是在劝诫我们,做人应当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我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人生智慧】孙子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自己是自己的唯一对手。前者是说,只有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看清形势,处于有利地位。后者是说,如果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很难发现不足,从而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实际上,知己与知人对于我们来说同等重要。知己可以使我们避免成为井底之蛙;知人则使我们能分清贤愚。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上,众多星辰拱卫着它。”
  【人生智慧】“为政以德”的主张,无论对于治理国家政务,还是对于一般人事管理,都具有积极意义。与“德政”相对的是“暴政”,翻开二十五史,几乎满眼尽是德政与暴政的历史。德政当然流芳千古,暴政自然遗臭万年。
  就现代管理者而言,以道德品质使下属信服,会使管理者更具权威性、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使工作阻力大大降低。其下属甚至会因为出于对管理者人格的信服而自觉付出、努力工作,此时,驱使下属工作的动力已经不是什么“官衔”的权威,而是对于管理者的个人情感。具体而言,“为政以德”应该做到:公正、民主、信任、授权。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人生智慧】在《论语》这部书中,记述孔子谈论《诗经》的地方有18处。在这一章中,孔子对《诗经》的总结为“思想纯正”。思想纯正,为人处事不虚情假意,才能保证我们行为正直,不走邪路,不昧良心。
  孔子说:“用政法来引导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刑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
  【人生智慧】孔子主张治理国家要用“德”和“礼”。孔子和卫国大夫孔圉有过这样的讨论。孔子说,用礼教来统治老百姓,就好像用缰绳来驾驭马匹,驾马的人只需要握住缰绳,马儿就知道怎样奔跑;用刑法来统治老百姓,就好像用鞭子来驱赶马匹,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把驾马者甩下马背来。孔圉问: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缰绳,右手用鞭子来驱赶,马儿不是跑得更快了吗?不然的话,只用缰绳,马怎么会怕人呢?这段对话体现出儒家与法家政治主张的区别。
  就现实而言,显然是孔圉的主张更能行得通。我们常说“民主集中”,意思是光有民主不行,还要有相对的集中,否则任何事情都无法抉择。然而,孔子的主张也言之有理:以道德来规范大家的行动,就会使大家自觉自愿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因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便成为了无怨无悔的个人选择。所以在任何时候,提高个人品质方面的修养都不能放松。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自然命运,六十岁时能够闻道领会,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却不违背规矩。”
  【人生智慧】这一章应当是孔子对自己人生轨迹的一个总结,对于现代人依然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有志于学问、说话做事有把握、不迷惑、顺应大局、能听逆耳之言、做事自知法度,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成就一生的行为要素。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向孔子请教孝道的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后来,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字子迟)为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他:“孟孙向我询问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依照礼仪侍奉他们;死了,依照礼仪埋葬他们,依照礼仪祭祀他们。”
  【人生智慧】在这一章中,孔子阐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他认为尽孝的关键就是“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孝敬父母要虔诚恭敬,不能敷衍塞责;第二,针对当时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时常以天子的礼仪办事的情况,孔子指出尽孝要合乎礼节。这其实是孔子的隐指。对于时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一来要真诚地孝敬,二来尽孝也不能铺张浪费。再从“礼”的方面进一步引申来说,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原则、制度、法规。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担忧。”
  ……
展开
目录
学而篇第一
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办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身,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为政篇第二
多听,保留疑问,谨慎地说出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就可能减少错误。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就可能减少后悔。
八佾篇第三
君子没有什么值得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试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下堂然后喝酒。这种争才是真君子。
里仁篇第四
不要忧愁没有地位,只忧愁以什么本领来任职。不要忧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要追求足以使人了解自己的本领。
公冶长篇第五
开始时我对于别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雍也篇第六
人的生存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靠的是侥幸免于祸害。
述而篇第七
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正义却不能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愁的。
泰伯篇第八
不居于那个职位上,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子罕篇第九
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英勇的人不会畏惧。
乡党篇第十
坐在车中,不向车内环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点。
先进篇第十一
还没弄明白生的道理,怎么能够懂得死亡呢?
颜渊篇第十二
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子路篇第十三
不要想着快速,不要只看见微小的利益。想着快速,反而不能达到;只看见微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宪问篇第十四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臆测别人不守信用。但是能够事先觉察的人,是一位贤能的人啊!
卫灵公篇第十五
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和他交谈,失去了人才;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就是失言。智慧的人既不失去人才,也不失言。
季氏篇第十六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有益的乐趣有三种,有害的乐趣有三种。
阳货篇第十七
君子认为道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做强盗。
微子篇第十八
想要洁净自身,却悖乱大的伦常。君子出来做官,是尽应尽之责。至于大道不能行得通,是早已知道的了。
子张篇第十九
每天知道自己所缺少的,每月不会忘记自己所能够的,可以说是善于学习了。
尧曰篇第二十
不了解天命,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没有办法立身;不能分辨言语,没有办法了解他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