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儒家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514620
  • 作      者:
    孔庆明,陈秀平著
  • 出 版 社 :
    长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庆明,法律思想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教学研究工作,著有《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民法史》、《法哲学新论》等著作。代表性论文有《铸刑鼎辨正》、《黄老思想的法哲学高度》、《董仲舒法哲学思想》、《黑格尔法哲学要义浅析》、《马克思恩格斯论权利与法》,确立了法律的实体是权利关系的观点,认为法律的价值就是通过权利架构推动社会发展。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儒家文化》主要介绍了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儒家文化是人性心理文化,儒家文化的天人观,儒家文化的“仁”学,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儒家文化的治国理念,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儒家文化的包容性等内容。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如果能够把公权至上和私权至上的两种文化结合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那就是人类社会万世长青的最大福祉。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二、儒家文化产生的社会根基
    (一)儒家文化产生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千年前的中国这块土地,只适合于农耕。这块土地的东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在上古时代人们面对大海只能望洋兴叹。这块土地的西方是高耸人云的喜马拉雅大山脉。这块土地的北方是一片荒漠。正是在这大包围的中间,造就了既广阔又美好的空间。珠江、长江、黄河、松辽四大水系的各自流域,形成了肥沃而又有充足水源的土地。这就注定了中国人民以农耕为生的命运,注定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都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倾注在田地上。
    中国的社会存在从物质到精神都与农耕有关。舜帝亲耕和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勤于农耕的真实写照。象形化的方块字的出现也与农耕密切相关。一口人一亩田,构成一个“福”字。禾苗长到成熟用刀收割就是“利”。中国古代确定24个节气,称为“农历”的历法,是农业经济的典型杰作。农历新年的“春节”,厚重地凝聚了农家的情怀,展示了农家生活的幸福喜庆愿望。中国人把“龙”作为图腾加以崇拜,龙是行云播雨、治水丰田的神物,龙勤劳勇敢普爱惠施,排涝去旱,给农业带来风调雨顺。中国有一部最古老的神话故事书《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述了许多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内东经?雷神》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助黄帝)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天),故(天)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人们作应龙之状),乃得大雨。”究其实,龙的形象是中国农民在乌云翻滚、雷鸣电驰、风旋雨泼、水柱冲天的景象中想象出来的。过去每逢过年,农家各户都要买一本“黄历”,据说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流传下来的“黄历开璇”。黄历除标明日月二十四个节气之外,还推断出当年有几龙治水。这就是龙与中国人的亲密关系。
展开
目录
导 言 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一章 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儒家文化产生的理念渊源
二、儒家文化产生的社会根基
三、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儒家文化是人性心理文化
一、儒家以人性为基点的思维逻辑
二、儒家的原心与治心论
三、儒家性善与性恶之辩

第三章 儒家文化的天人观
一、儒家的天道观
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
三、儒家的以德配天观

第四章 儒家文化的“仁”学
一、儒家“仁”的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二、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

第五章 儒家文化的义利观
一、儒家的义利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确的义利观

第六章 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演变
二、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现原则

第七章 儒家文化的治国理念
一、儒家的礼治
二、儒家的德治
三、儒家的贤人政治

第八章 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
一、尊师重教传统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三、有教无类,珍惜学才
四、优良的教育方法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包容性
一、儒家文化对其他文化思想的包容
二、儒家文化对宗教的包容

第十章 儒家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一、儒家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的体现
二、儒家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的内在成因

第十一章 儒家文化以德服人的国际观
一、儒家“怀柔远人”“以德怀远”的思想
……
第十二章  儒家文化的缺憾
第十三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第十四章  儒家文化的未来走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