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br>1.1 概论<br>1.2 我国粘钢加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br>1.3 我国碳纤维加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前景<br>1.3.1 我国碳纤维加固技术的兴起<br>1.3.2 纤维材料和应用技术的发展<br>1.3.3 应用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究现状<br><br>第2章 粘贴加固材料<br>2.1 粘贴加固材料的组成和一般要求<br>2.1.1 组成<br>2.1.2 对加固材料的一般要求<br>2.2 钢材<br>2.2.1 钢材的主要力学性能<br>2.2.2 结构钢的种类和钢材规格<br>2.3 碳纤维复合材料<br>2.3.1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基本知识<br>2.3.2 碳纤维及其种类<br>2.3.3 碳纤维复合材料<br>2.4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和表面防护材料<br>2.4.1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及性能指标<br>2.4.2 结构胶的分类及主要品牌<br>2.4.3 长期荷载作用下结构胶的后期强度<br>2.4.4 结构胶的本构关系<br>2.4.5 结构胶的选择<br>2.4.6 表面防护材料<br><br>第3章 混凝土结构外粘钢板(型钢)补强加固原理及其设计方法<br>3.1 混凝土结构外粘钢板加固原理及适应范围<br>3.1.1 混凝土粘钢加固的受力特性和双界限破坏状态<br>3.1.2 混凝土受弯构件粘钢加固计算的基本假定<br>3.1.3 适用范围<br>3.2 构造要求<br>3.3 粘钢板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的计算方法<br>3.3.1 应力水平指标p的概念<br>3.3.2 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br>3.3.3 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压区加固<br>3.3.4 受拉钢板锚固粘结长度1的计算<br>3.3.5 受弯构件正截面负弯矩受拉区加固<br>3.4 受弯构件斜截面加固计算<br>3.4.1 斜截面的破坏形态<br>3.4.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补强加固计算<br>3.5 粘钢加固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br>3.5.1 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验算<br>3.5.2 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的挠度验算<br>3.6 外粘型钢(湿包钢)加固法及其计算<br>3.6.1 概述<br>3.6.2 湿包钢灌注加固法的机理<br>3.6.3 湿包钢灌注加固矩形截面混凝土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br>3.6.4 粘钢加固对改善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的作用<br>3.6.5 预应力湿包钢灌注混合法加固混凝土柱概述<br>3.7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br>3.7.1 轴心受拉构件加固计算<br>3.7.2 矩形截面大偏心受拉构件的加固<br>3.8 节点构造及施工要点<br>3.8.1 节点构造<br>3.8.2 施工要点<br>3.9 粘钢加固方案选择的讨论<br>3.9.1 混凝土梁的加固<br>3.9.2 混凝土柱的加固<br><br>第4章 混凝土结构外粘纤维复合材(FRP)补强加固原理及其设计方法<br>4.1 混凝土结构外粘纤维复合材(FRP)补强加固原理及构造措施<br>4.1.1 纤维复合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特性<br>4.1.2 纤维复合材补强加固的原理<br>4.1.3 纤维复合材补强加固的适用范围<br>4.1.4 纤维复合材补强加固与粘钢补强加固的优缺点比较<br>4.1.5 纤维复合材加固的构造要求<br>4.2 纤维复合材补强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的计算方法<br>4.2.1 破坏形态<br>4.2.2 基本假定<br>4.2.3 纤维复合材加固混凝土构件正截面计算的双界限受压区高度*和*<br>4.2.4 纤维复合材的设计计算指标<br>4.2.5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br>4.3 纤维复合材补强加固受弯构件斜截面的计算方法<br>4.3.1 斜截面的破坏形态<br>4.3.2 斜截面加固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br>4.3.3 斜截面加固受剪承载力计算程序框图及算例<br>4.4 FRP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受剪加固设计<br>4.5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设计<br>4.5.1 加固机理<br>4.5.2 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br>4.5.3 算例<br>4.5.4 碳纤维布加固柱正截面承载能力的研究概况介绍<br>4.6 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设计<br>4.6.1 加固截面的破坏机理<br>4.6.2 计算公式<br>4.6.3 算例<br>4.7 受拉构件正截面加固设计<br>4.7.1 适用范围<br>4.7.2 计算公式<br>4.8 CFRP对钢筋混凝土柱抗震延性加固设计<br>4.8.1 混凝土柱的抗震加固<br>4.8.2 构造要求<br>4.8.3 柱抗震加固设计程序框图<br>4.8.4 CFRP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延性加固设计<br>4.9 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br>4.9.1 嵌入式加固方法的优点<br>4.9.2 嵌入加固方法应用的材料<br>4.9.3 嵌入式加固方法施工工艺<br>4.9.4 结语及展望<br>4.10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截面刚度计算<br>4.10.1 概述<br>4.10.2 加固梁截面刚度的变化规律<br>4.10.3 加固梁截面的刚度计算<br>4.10.4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截面刚度计算程序<br>4.11 碳纤维布加固}昆凝土梁截面的裂缝宽度问题<br>4.12 外粘增强纤维复合材(FRP)补强加固的施工技术<br><br>第5章 算例<br>5.1 碳纤维加固大桥大梁的实例<br>5.1.1 前言<br>5.1.2 大桥概况与设计荷载及控制截面的选择<br>5.1.3 结构内力计算<br>5.1.4 原结构正截面配筋计算<br>5.1.5 求计算过程见表(5.1-2)<br>5.1.6 求加固后在M设计弯矩作用下截面的受压区高度z<br>5.1.7 求和Afe<br>5.1.8 构造措施<br>5.1.9 挠度试验<br>5.2 湿式外包钢法加固高层结构柱的设计<br>5.2.1 前言<br>5.2.2 课题资料<br>5.2.3 加固计算<br>5.2.4 构造及节点的处理<br>5.2.5 结论<br>5.3 某变电所楼盖粘结加固设计<br>5.3.1 工程概况<br>5.3.2 加固方案<br>5.3.3 楼板加固设计<br>5.3.4 梁加固设计<br>5.3.5 结论<br>5.4 框架顶层抽柱扩跨的粘钢加固<br>5.4.1 工程概括<br>5.4.2 加固方案<br>5.4.3 加固设计<br>5.4.4 内力计算<br>5.4.5 加固计算<br>5.4.6 锚固长度的计算<br>5.4.7 抗剪承载力复核<br>5.4.8 构造措施及施工要点<br>5.5 某电厂副厂房粘钢抗震加固实例<br>5.5.1 引言<br>5.5.2 现场动力参数的测定<br>5.5.3 结构静力计算<br>5.5.4 动力计算<br>5.5.5 粘钢加固计算<br>5.5.6 粘钢加固抗振试验<br>5.5.7 粘钢后结构自振频率计算<br><br>第6章 混凝土裂缝修补灌浆加固技术<br>6.1 概述<br>6.2 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灌浆加固适用范围<br>6.2.1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br>6.2.2 砌体结构裂缝补强加固的适用范围<br>6.3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灌浆加固适用范围<br>6.3.1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br>6.3.2 裂缝灌浆加固的适用范围<br>6.4 灌浆加固施工方法<br>6.4.1 灌浆材料的选择及配比<br>6.4.2 灌浆机具及性能介绍<br>6.4.3 裂缝灌浆加固的施工方法<br>附录<br>附录一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和弹性模量<br>附录二 钢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和弹性模量<br>附录三 构件变形及裂缝限值<br>附录四 相对受压区高度<br>附录五 常用碳纤维布型号及性能指标<br>附录六 常用碳纤维压制板的型号及性能指标<br>附录七 常用钢材截面特性和力学性能表<br>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