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水稻外部出叶和内部穗分化形态变化的同步关系,反映了水稻在最后3.5片叶,每出一片叶(或经历一个出叶叶龄期),就使稻穗分化向前推进一期,穗部性状的器官形成上也上升一个层次(由穗轴一枝梗-颖花-生殖细胞-配子体),在生产上很有诊断的实用价值。
稻穗分化都开始于叶龄余数3.5左右的生物学基础是在营养生长阶段心叶中一直包裹了三片幼叶和一个叶原基,即N+4的基础。正在抽出的心叶是最上的叶原基的倒数第5叶。当稻株完成了光温的成花诱导后,叶原基的分化停止,苞原基的分化开始,也就是说处于倒5叶的心叶完成了成花诱导,下一叶倒4叶抽出时,N+4的叶原基改为苞原基分化。因此,穗分化总是开始于倒4叶抽出期。而且倒5叶期完成成花诱导时,有的在前半叶期,有的在后半叶期,平均为叶龄余数4.5左右,穗分化的开始就必然在叶龄余数3.5左右。
因此,用叶龄余数诊断穗分化是有其生物学依据的。松岛的叶龄指数法是缺乏生物学根据的。日本的水稻品种多数为16叶(15~17叶),当水稻叶龄12.5叶龄余数3.5时,开始穗分化,但松岛用12.5/16×100-78,即叶龄指数为78时开始穗分化来表示。所以,16叶的品种叶龄指数78和叶龄余数3.5,是实际叶龄12.5的两种诊断表达方法。但是一个13叶的品种,当9.5叶时开始穗分化,叶龄余数还是3.5,但叶龄指数为9.5/13×100-73.1,查叶龄指数表,尚未分化。同理,18叶的品种于14.5时开始穗分化,叶龄余数还是3.5,而叶龄指数为81,查叶龄指数表,应进入一次枝梗分化期了。可见松岛的叶龄指数法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丁颖虽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叶龄余数诊断法,但观察的品种太少(双早和双晚各2个),叶龄余数值和穗分化时期对应值,误差较大。如第一苞分化期的叶龄余数为3.2~3.O,与3.5差异较大;其他各期叶龄余数数值也依次偏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