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说说中医那些事儿.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435588
  • 作      者:
    潘思源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潘思源,197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教授,从事基础药理和中药药理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脂质代谢、学习记忆。在国内外正式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0余篇,其中以个或第一作者署名发表英文论文12篇,SCI收录论文14篇。个人发明专利1项,受理专利1项。2000年聘为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同年被香港新闻出版社聘为高级医学顾问。1998年被聘为Internation BiographicaI Center Advisor Council(国际传记中心顾问委员会)名誉委员。同时,为(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欧洲药理学报》)论文评阅人和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说说中医那些事儿1》以中国为立足点,世界为出发点,人文为基本点,以文化、社会、体制、人才和科技等为切入点,用了10余年的时间从宏观认识、思路、方法和策略上对影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说说中医那些事儿1》视野海阔天空,思维放荡不羁,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着社会、文化、科技和医学新观点、新思维,是一部跨世纪之作。书中有你或不曾想到过,或曾想到过而没有说过,或曾说过而没有写过的观点,读后或许能使你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然后发愤图强。《说说中医那些事儿1》适合F科技人员、中医药人员和中西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和普通人士的阅读,大家都可以从书中获得启示。与同类的其他著作相比,《说说中医那些事儿1》的最大特点是直面当代和现实,那种“中医药不科学”和“中医药是科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毫无疑问,中医药是科学的,但是中医药也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人们应该停止这种争论,脚踏实地地做好中医药生存、复兴和走向世界的工作。
展开
精彩书评
    目前中医药已经世界化,可以乐观地估计,我国中医药将会成为人类医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能够从各个方面,如文化、科技等方面影响世界,甚至能够拯救世界。但是,面对我国中医药的现状,面对着现代科技,包括医药的日新月异,我国中医药如何发展?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中医药世界化过程中能够永远地处于领先水平和主导地位?《说说中医那些事儿》一书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了这些问题。本书的出版将从各个方面有助于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一定的意义,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龙致贤教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上帝)
    《说说中医那些事儿》凝聚了作者十余年的心血,他从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医药等各个领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缜密的科学作风,深刻论述了现行中医药政策、法规、教学、研发、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中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的高贵品质。如此厚重之文字,实不多见。
    --董继萃博士(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
    在书中,作者对中医药学发展的未来吐露出了兴奋的心情,但也不掩饰其一些尚未完全理清的思绪,对传统的可贵和不足,现代化进程的异彩、困惑或窘境,坦言无遗。我认为以发展中医药为思维支点的这些大胆的论述,应该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去理解和探索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可冀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界面也正在逐渐地消失,而呈现出融合、渗透、综合、模糊和整体的趋势,这符合中国传统思维的“万物一体观”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或再认识就需要一种新的思路,以与同时代人的思维习惯和社会特点相适合。例如,阴阳五行必须要冲破其原有的界限走向整体化或网络化,阴阳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变、渗透的过程。因此,阴阳不可能有明显的界面,应该是阴阴阳阳与阳阳阴阴的渗透与反渗透的胶着关系,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立关系。至于五行,则应该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模糊、混沌,而不只是简单的你生我、我生他、他生你的互生关系,或者是你克我、我克他、他克你的相互制约关系,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相互渗透与互动平衡关系,即阴阳之中有阴阳,五行之中有五行。所谓网络化,从阴阳五行来说,即五行中包含着阴阳,阴阳中包含着五行,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结构。如果我们今天仍然不能使阴阳五行理论化、系统化,甚至公式化或数字化起来;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一种朴素、简单、机械的话语来诠释阴阳五行,这一点意思都没有。“人应该是一种不断追求新意的动物”,这是一位先哲的观点。
    中医药发展和完成于几千年前的特定社会,那时的人们不仅在气质、体贡、思想、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上与现在不同,而且那时的疾病种类和同一疾病的表现形式与现在也是大不相同的,其致病的病源、病机和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性,甚至那时的中药药性与现在可能都有所不同。例如,传统中医认为人到老年必定会有肾虚现象,但目前中医临床对许多老年性疾病的治疗都不是单纯地用补肾的方法,这说明现代中医对古代中医关于肾的}人识大有展开和发展的必要。因此,现有的中医药理论大厦需不需要装修或重新构建?或如何装修、构建?是修修补补,还是推倒重来?特别是对构筑中医药理论大厦基础的哲学的合理性、科学的真实性要不要怀疑?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认识问题。在中医药理论大厦的构建问题上,首先需要克服的是认识心理障碍,不要害怕新理论的建立会毁灭掉旧理论的伟大成就,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新理论将在更高处证明旧理论的伟大性。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一种普遍真理,除非旧理论本身就是无稽之谈。
    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得见、摸得着的学术风格,大众化的文字术语,现代人的思维模式,立竿见影的临床效果,请细的研究手段,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壮丽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现代医学总是在日新月异。因此,现代医学仍然是现在或将来很长时间内,人类医疗卫生和生命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发展主流,没有现代医药学的进步,中医药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至少目前的情况是这样。
    由于短时间内社会快速进步,人类的需求膨胀性增长,使现代医学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鼓励和鞭策着现代医学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其发展轨迹可公式化为:命题-解题-再命题-再回题,即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解答新的问题过程中又发现了更新的问题,从而使其不断地循环着向前发展,即科学不断地始于问题,问题又不断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许多,几十年前现代医学难以诊断和治疗的疾病,现在已不难确诊和治疗:如睾丸癌,20年前90%,不能治愈,而现在的治愈率达90%;1960年,美国只有28%的儿童肿瘤能够治愈,但到了1996年,治愈率上升到了70%。同理目前现代医学不能治疗的某些绝症或顽疾,若干年后可能也只是举手之劳,但老疾病的可治愈性与新疾病的难治性,疾病治愈率的提高与发病率的增加又如影之随形。如现在西医对癌症的治愈率在提高,但癌症发病率的增加超过了治愈率的提高,因此目前人类死于癌症的总人数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近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上升了50%;1991~2000年,全球肿瘤发生率上升了31%,其中肺癌、肝癌、乳腺癌分别上升了56%、40%和38%。但目前这几种癌症治愈率的提高却并没有这么多。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医疗保健行为也将高智能化、芯片化,高科技将会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并对生命进行倒计时,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如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迎接自己的新朋友——基因人(不同于克隆人),一种“完美无缺” 的新地球人。人类也可能会制造出最小的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内有的放矢地修理损坏了的分子骨架,或像清道夫那样清除入侵体内的微生物,或打扫那些对机体有害的多余物质(垃圾),包括癌细胞,使病人不再冒服用化学药品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特别是目前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从而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入了分子时代。目前认为人类遗传病多达4000余种,而每个人都携带有7种遗传病基因,如果父母携带有相同的遗传病基因,其子女就有25%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基因治疗,二十多年前人们没有听说过,十多年前人们也只是半信半疑,而现在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最成功的就是1990年对腺苷脱氨酶缺陷(ADA)引起的先天性联合性免疫缺陷症(SCID)的治疗。现在,不仅多种遗传病可以用基因治疗,而且如恶性肿瘤、肝衰竭和艾滋病等非遗传性疾病也可试探着用基因治疗。1990~1999年,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共批准基因治疗方案90例,包括遗传病、传染病和代谢性疾病。
    虽然现代医药学正在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但就目前而言,它还不能全面地解决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而且其自身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新问题。这就为中医药在这些领域内发挥自己的优势带来了契机。然而,一旦现代医药学找到了比中医药更好的解题方法或手段,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地对中医药充满着热情和投入吗?目前,对于某些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老年病等的治疗,中医药还是有某些优势的,有的病种还有绝对的优势,至少还能够起到一种替代或补充作用。可是一旦现代或未来西医学对这些难治和不治之症拥有良药妙策,那中医药又该走向何方?中医药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类似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应该升始思考,否则,我国的中医药就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或在中医药世界化之后被外国的“中医药”所代替,这种担心是有原因的。历史上,中国的科技总是先输出后引进,中国的好东西传到国外多能够得到比在国内更好地发展、提高,这是以前的历史所告诉我们的一个铁的事实。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传到国外后发展出了枪炮子弹,并被用来侵略中国,然而火药在中国一直都是被用来制造烟花和鞭炮一类的自我娱乐的物质;如日本的中医药是从中国传人的,但目前日本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国的中医药人也要有忧患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国的中医药只能是先走向世界,然后我们再引进,中医药回娘家。
    届时,我国的中医药人将羞愧得无地自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开篇的话语
中国历史的回顾和思考
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却使近代中国深受其害
中国的历史曾几度辉煌,但不能够持久
中国的思想和科技早熟,但近代却发展乏力
中国的未来全在于我们现在的思考
中医药发展体现着民族自尊心
我们做得并不好
问天、问地、问自己

第二章 我国中医药的挑战来自何方
来自社会、西医和中药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
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不同
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不同
来自中医药的世界化
历史上中医药影响过世界
现在中医药分布在全世界
来自中药被他人辉煌
形势严峻
并非坏事
来自日本也是中医药大国
中医药在日本的历史沿革
目前日本的中医药现状
日本人雄心勃勃

第三章 中医药发展有哪些机遇
现代疾病的特点发生了变化
倾向全球一体化
开始向低年龄阶段发展
精神和心身疾病突出
老年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新疾病越来越恐怖
其他特点
现代疾病的病因发生了变化
医生使我们成了病人
药物使我们成了病人
食品使我们成了病人
动物使我们成了病人
我们使自己成了病人
现代医学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本能医学仍然在进行中
鬼神医学也要一分为二
平衡医学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医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整合医学正在形成中
有关人类医学的起源
其他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中医药为什么发展缓慢
文化氛围使发展举步维艰
建国前中医药一直被歧视
建国后中医经常遭遇怀疑
概念模糊使发展失去方向
中医药是一种医学模式
中西医药的本质无差异性
中药的双向作用有待探讨
辨证是辨病局限性的结果
回归自然不是源于中医药
统一律使发展模棱两可
天地人,时间和空间
大和小
思维和运动
哲学和信仰
医学
黄金分割
思路单一使发展事倍功半
科学发现源于人的想像力
祖先智慧未得到正确发挥
中国的孩子也要到海边去
方方面面使发展裹足不前
知识有先入为主特点
成熟的学科有排他性
哲理的极端疑是玄虚
人类智慧有矛盾现象
现代医药学对发展产生了压力
早期,西医药并不比中医药科学
后来,西医药发展超过了中医药
现在,中医药发展被西医药所压抑

第五章 中医药发展需要从宏观方面思考问题
首先是重视各种软科学的研究
系统、系统论与系统工程
提高中医药水平要全方位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明晰中医药现代研究思路
正确进行中医药文献研究
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人类知识
充分运用文献,但要谨慎
加强国内成果的保密和宣传
再次是确定中医药的发展模式
传统模式
现代模式
未来模式
最后是要有人才优先发展思想
事在人之为与人在人之用
建立一支合理的专家队伍
保障特殊人才的私人生活
对特殊人才实行另类管理
关键是调整基金委的工作思路
增加我国科研资金的投入
课题向年轻人和新人倾斜
不能忽视的其他三个方面

第六章 中医药发展需要从文化方面思考问题
文化的社会作用和特征
文化在社会中起中介作用
文化具有遗传和环境特征
中国文化的成因和落脚点
中国文化的成因
中国文化的落脚点
中医药承载的是中国文化
中医药承载着佛学
中医药承载着理学
中医药承载着道学
中医药承载着精气学说
中医药承载着五行学说
中医药承载着阴阳学说
中医药发展需要建设新文化
文化与人和国家
文化才是不能熄灭的火炬
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中国新文化建设之举措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