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的母型,或说海蛇,或说穿山甲,或说湾鳄,或说怪鱼;最可能是一 种白化或者隐鳞的水蛇。它是一种怪化或异化的龙,往往会伤害人的生命,但是缺乏灵性而“充 满”食色的欲望。所谓“鲛人”,很像希膳的特里同。《文选》魏曹植《七启》已说“弄 珠绡,戏蛟人”。张华《博物志》说: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或作眠)能泣珠。这是“海人”。最奇妙的就是其眼泪能变珍珠。它到人家玩,临别“哭”出一盘珍珠,作为谢礼(这是所谓“物产起源”传说,缘于“类似联想”,从珠泪变成泪珠)。它还能织绡,就是“鲛绡”。《文选》汉左思《吴都赋》晋刘逵注说:“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这是上述故事改型。所以 有人合二而一,说鲛绡是小鲛珠缀成的工艺品。“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 绡破春碧。”(唐温庭筠诗)因为是泪珠织成,后人就用“鲛绡”借代拭泪的 手绢。其情调是阴柔与凄美。虽然鲛人形状、性别模糊不清,但由爱哭、善织、弄珠等等看来,大体 可以认作东方美人鱼。鲛珠有时为龙珠替代。晋任叻《述异记》说:“凡珠有龙珠,龙所吐也。” 日本《源平盛哀记》说,龙感谢夏帝不杀之恩,“于庭上味泡,视他所 吐之泡,各色美玉琼瑶也,稀世重宅也”(据王晓平引)。似乎是“鲛珠”故 事的变型。近世西方的“美人鱼”故事比中国丰富得多。除了古代神话之外,善于 航海的欧洲人盛传,公元558年,北爱尔兰发现在波涛里唱歌的美人鱼—— 母型也许是白化的海豚或海牛——被渔民捉上岸,起名叫“慕真”(意思是 “海中来的”)。“海客谈瀛洲,微茫幽渺信难求。”旧有人“创怍”出她 的身世300年前被海啸吞没的小女孩,存“海底世界”里蜕变为“人鱼”。我们看的几部“鱼人”或“水人”影视,大部分也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某种人由于某种原因常在海里活动发生“返祖”或“退化”奇迹,胎儿期的 “腮裂”再现,能够用腮而不用肺呼吸(或嗯肺并用),重演着人类远祖的水 生状态,暴露出潜意识里的死亡冲动,返祖欲望和再生幻想。16世纪末,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逊在寒冷的水域遭遇过美人鱼。他在 《航海日记》里写道:今天考察队员发现船舷边有一条美人鱼,他立刻招呼大家来看。当美人 鱼从离船舷很近的海水中游过时,它的一双眼睛凶狠地望着人们,然后游去,在海面上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当美人鱼潜入水底时,水手们看清了它的 尾巴,有点像海豚的尾巴,肚子上有很多斑纹,很像鲭鱼腹上的花斑。这就很接近海兽,如海豹或海牛了。1726年,长期居留印度尼西亚的德国神父瓦连京发行了一本《安汶自然 史》,记载了“东印度”的美人鱼;在《印度尼西亚的鱼类》一章里描述了 “海男”和“海女”,还有插图:有一位长着鱼尾的漂亮姑娘。瓦连京对被捕获的美人鱼的描绘中,那分明是一只不幸的海兽。海姑娘是一种类似海妖的动物,被人们在(印尼)加里曼丹安汶行政区的 海岸上捕获。其长约一米半。它在一个装满水的桶里生活了四天零七小时,它不时像老鼠那样吱吱地叫。人们往桶里丢些软体动物、蟹和各种鱼,但她 什么都不吃。我们知道,许多动物被捕获和禁闭时,都拒绝进食,宁愿饿死也不放弃 自由。这美人鱼死后,桶底发现一些像猫类的排泄物。瓦连京的描述,还吸引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兴趣。1974年,苏格兰教师威廉·马龙在基斯尼斯海滩,发现海中跃出一位长 着褐色长发的裸体美女,下身竟是一条鱼尾。她在海面游了4到5分钟,还凝 视了他一会儿,才消失在大海中。P16-1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