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63636
  • 作      者:
    张泽贤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泽贤,资深编辑、记者,民国版本收藏家,著述颇多。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的亮点有三:其一,货真价实的原信制版影印;其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顶级”的作家几乎囊括其中;其三,信函蕴含着的史料内容丰厚、价值宝贵。至于,平襟亚是如何想到要编此书,又是如何编成的,这在《作家书简》他所写的《卷头语》中已经讲得十分明白。此文已附书后“附录”中,读者可以顺便翻阅,在此免去赘言。<br>    笔者做这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与止庵先生的校订还有些不同,除有一定的校订成分,订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但更多的是从手迹这一物化形态出发,去深入探究它的文化内涵与史料内涵,目的是想让现代作家与其手迹与笔者的“经眼”相吻合起来,追求的是一种总体旧与新糅合的综合效应。虽然,现在看起来,还不够成熟,但起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今人论定”的雏形,而不仅仅纯粹端上来一盘加上点“花头”的冷饭。
展开
精彩书摘
    钱钟书 手迹影印(图略) 手迹释义 前日得饱郇厨,并承嫂夫人洗手作羹,余白尚在口也,□□□(灵运图) 论诗比之蜀人之扈浙人之扈,嫂夫人文字既妙,烹饪亦鱼清腴之美,真奇术 也,专此布谢,余容还日,即口雯兄俪祉题祉。 弟钱钟书 内人同叩 手迹识小 钱钟书先生的这通书信无写信时间,也无抬头,但是从最后的祝辞中, 仍能看出这是写给“雯兄”,即朱雯先生的。虽然信是写给朱先生的,但信 的内容从头到尾都在夸奖朱雯先生的夫人罗洪女士。这是一通典型的“谢宴 ”函,用文言写成,且用典也多,竭尽赞美之词。 钱先生的这通书信,一开头就是谢人筵宴,还用了一个“郇厨”的典故 :唐代韦陟袭封郇国公,精治饮食,时称“郇厨”。何良俊在《世说新语补 ·汰侈》中说:“韦陟厨中饮食,香味错杂,人人其中,多饱饫而归。时人 为之语日:‘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须人郇公厨。’”后来,在书函中谢人 筵宴就说“饱饫郇厨”。 但是,在钱钟书的信中未用“饱饫”一词,而是用了一个字典中查不到 的字,左耳旁一个包字,估计此字应为“饱”字的误写。在此字之后,有一 空格,笔者怀疑在此漏了另一个“饫”字,否则是很难读通,而且有点不伦 不类。 此信的字写得较为潦草,有不少难字不识,不过大致意思还能读通。信 中用了“扈”字,“扈”应有“侍从”、“仆役”之意,信中所说“蜀人之 扈浙人之扈”,大可看作餐饮是四川人与浙江人的“侍从”,与蜀、浙人紧 相随,也便有了川菜与浙菜。 信中所说的“嫂夫人”,也便是朱雯先生的夫人罗洪女士。罗洪的文章 写得很漂亮,字也写得漂亮,如不是读到此信,还真不知罗洪还有着一手烹 饪的“奇术”。至于,钱钟书先生与朱雯夫妇是何时认识的?并于何时赴宴? 因为信未留时间,故一点线索也没有。但估计是在钱钟书于1941年7月回到 上海之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和震旦女子理学院任教职时。 笔者对钱先生的认识,最初还是通过他的小说《围城》建立起“钱钟书 概念”的:他对生活的深邃认识,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所说的道理,又那 么富有哲理性的幽默——这便是笔者心目中的“钱钟书概念”,令人要仰而 观之。 在这之前与之后,钱先生出版过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但都无法与《围城》相比。笔者读《围城》两遍,只感到 是盲目地随着其中的人物、故事和语言一直地往前跑,跑了好一阵子,突然 停了下来,眼睛一睁开,只感到眼前一亮:是宽阔无比的大海,阳光之下波 光粼粼,像在闪烁智慧之光。因为,此时已读到钱钟书的另外两部力作:《 谈艺录》和《管锥篇》。这使笔者感到,钱先生是属于那种能够跨越两座高 峰的作家,由形象思维一步就跨到了逻辑思维,实在难以想像!在笔者脑中 的“钱钟书概念”,似乎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开掘,让人看得头昏眼花,那肯 定是常人永远也无法企及并深刻认识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现 代文学作家群中是很少见的,除了另一位沈从文先生外,几乎无此一人。回 观沈、钱两位大师,可以发现有个共同点:环境造人。可钦佩的是,某些恶 劣环境并没有使他们消沉,相反却是很快适应环境,并在这种狭隘环境中,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再版后,他的声名就此显赫,简直可以把他称之 为是“一本书主义”的成功典范。之后,他的文论及诗文评《谈艺录》由上 海开明书店出版。建国后,钱先生在清华任教授并负责外文系研究所的工作 ,院系调整后又任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员,随后就出版了《宋诗 选注》和4册专著《管锥篇》。仅《谈艺录》和《管锥篇》这两部学术著作 就有160多万言,引用的中外书籍多达4 O()0余种。可是,据说钱先生的藏 书很少,所藏的主要还是些外文书和辞典。而且他读书从来不用卡片,全凭 大脑来记忆。他读书很快,因为学富五车,一书到手,一般泛泛而论很快一 眼掠过,只抓住书中突出部分,把它用笔摘下。所摘之引文特别详尽与细致 ,而且注明卷数和篇名等,这便为以后的引用打下了基础。钱钟书先生这种 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和极强的记忆力,一旦结合起来,那就是一股无穷无尽 的力量,这力量的文化含量极高,这正是钱钟书先生之一“奇”,是常人想 学也难以学会的。 笔者有时在想:这些作家,包括钱钟书在内,在以后的日子里,都经历 过几乎相同的境遇,为何有人能平安渡过,而且还有所成就?有的人则被时 代洪流无情冲走?这问题一直没有很理想的答案。后来在无意中读到谢冰先 生著的《储安平与》,其中有段感慨,倒产生了共鸣,而且很好地解 答了以往存有的困惑。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钱钟书当代为人广泛尊敬,除了他专业上的巨大成就外,他还是一个真 正超然物外的学人。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很难在任何一个历史的波动中找 出钱钟书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人格的力量非常令人尊敬。 可见,超然物外者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才是这个答案的核心点。“超然物 外”,如此简单,却何其之难矣!如把此信重读一遍,只会感到钱钟书又是 个“陷于物内”之人,能津津乐道于郇厨之美,这内与外,同样能够和谐地 构成一个“钱钟书概念”,实在是太妙了。 钱钟书的字颇见功力,初见有些龙飞凤舞,特别是一个“也”字,写得 前俯后仰,有着无限动感。仔细看,笔画浓淡处透着骨劲,一竖一横问又是 刚柔相济。一手草书虽然写得洒脱无尽,但可惜其中还有数字难识,只得留 空。这种留空也许并非坏事,大可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做 出一些大事情来。 因此,笔者就此记住:留空自有奇妙处! 作家小传 钱钟书,作家、现代文学研究家。1910年生,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 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得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 学。1937年由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得副博士学位。去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 法国文学。1938年秋回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1953年任文学研究所研 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1998年逝世。P239-242
展开
目录
    丁玲<br>    丁谛<br>    丰子恺<br>    巴金<br>    王西彦<br>    王统照<br>    冯文炳<br>    冯沅君<br>    叶绍钧<br>    冰心<br>    刘大杰<br>    刘半农<br>    孙伏园<br>    朱雯<br>    朱光潜<br>    朱自清<br>    毕树棠<br>    老向<br>    老舍<br>    许广平<br>    许钦文<br>    吴宓<br>    宋春舫<br>    李健吾<br>    沈从文<br>    邵洵美<br>    邹韬奋<br>    陆小曼<br>    陆丹林<br>    陈子展<br>    陈独秀<br>    陈衡哲<br>    周作人<br>    林庚白<br>    林语堂<br>    罗洪<br>    罗念生<br>    罗皑岚<br>    茅盾<br>    郁达夫<br>    俞平伯<br>    施蛰存<br>    胡也频<br>    胡山源<br>    赵清阁<br>    赵景深<br>    凌叔华<br>    徐訏<br>    徐志摩<br>    袁昌英<br>    ……<br>    附录<br>    《作家书简》·卷头语<br>      读《作家书简》<br>    《人间世》发刊词<br>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总人数<br>    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