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史有学问全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27797
  • 作      者:
    迟双明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读史有学问全集》纵贯历史几千年,披沙拣金将历史的启示和警训呈送给读者,冠以“全集”也算正当。 读史已成为一种时尚,但读史的过程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要在历史的喧闹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学问已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但如果在对历史的重温中修得的学问,对你的现实生活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
精彩书摘
    汉献帝从永汉元年当皇帝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傀儡,先后为董卓、王允、李催和郭汜等挟持。但献帝毕竟是名义上的共主,凉州军阀虽无政治头脑,还是知道挟持献帝,利用其名义。因此,兴平二年,李催和郭汜内讧,杨奉、董承等劫持献帝东逃时,李,郭又联合起来紧紧追夺。十二月,献帝在杨奉等拥持下到达陕县(今属河南),在河东军阀韩遏等接应下连夜渡过黄河,驻跸大阳(山西平陆东北)。这时公卿大臣已大都死亡流散,跟随而来的仅数十人。献帝居住无门的棘篱民屋中,公卿朝会,士兵们伏在篱笆上嬉笑打闹。将领们专横跋扈,随意鞭打或杀戮尚书,往往自带酒菜,找献帝嬉乐。皇帝尊严扫地以尽。该年蝗虫大起,加上大旱,颗粒无收。迫于饥荒,这批人不得不渡河南下,赖屯驻野王(河南沁阳)的另一军阀张杨接济了一些粮食,才于建安元年回到了洛阳。此时的洛阳,已是一片焦土,宫室烧尽,荆棘满道,官员们只能在断垣残壁间搭起帐篷办公。饥饿如影随形,始终紧紧追逼着他们。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得自出采挖野菜草根充饥,有的饿死于颓垣断壁之侧。
    两汉以来,忠君思想已经形成,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为献帝的处境痛心疾首,盼献帝东归。早在曹操初得兖州时,谋士毛玠就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并无忠于汉室之心,但深知个中利弊,因为力量薄弱,兖州长安,关山遥遥,所以只是派遣使者虚致殷勤而已。献帝回转洛阳途中,荀或立刻建议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告诫曹操,若不及早下手,他人捷足先登,就悔之晚矣。荀或并非虚声恫吓,当献帝还在关中时,幽州牧刘虞就想派兵迎接。由于公孙瓒和袁术的破坏,没有成功。献帝辗转河东,田丰和沮授相继劝告袁绍把献帝接到邺城来,但袁绍过去反对过册立献帝,企图拥立刘虞,更顾忌献帝来后,碍于君臣名义,就得事事奏请,处处受制;许多谋士武将也竭力反对,没有接受。曹操属下颇多争议,武将们反对尤烈。荀或指出,奉迎献帝至少有三大好处:一、可以顺应民心。二、可以招致大批人才。三、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讨伐异己。程昱也竭力赞成。曹操乃于建安元年遣曹洪西迎,遭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的阻击,未成。七月,献帝到洛阳,曹操亲自出动。议郎董昭利用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间的矛盾,假借曹操名义,致书兵力最强的杨奉,诱以接济粮草、生死与共的好处,劝杨奉不要阻挠。杨奉上当,曹操顺利进入洛阳,借口洛阳残破,立刻把献帝接到了许昌。自此,献帝成了曹操的傀儡,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政治优势。
    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如果说,曹操在创业之初,地位未显时,多用招降纳叛等手段网罗人才,那么,在他有了显赫地位之后,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公开树起了不拘微贱,不看身世,只要有才便吸收录用的原则。由于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从而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从四面八方拥进曹营,造成了曹魏政权鼎盛时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局面。正是他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才能在19年的时间内,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创行九品中正制,把“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制度化,从而使魏晋以后的政治面貌为之一新,对曹操至隋唐的官僚制度,乃至官宦、士子心态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拥有人才的协助,对事业兴亡至关重要。东汉末年,逐鹿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政权都被消灭了?缺乏人才助力是个重要的原因。
    东汉时期,最初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是德行与才干,由州、郡以茂才、孝廉的名义向朝廷推荐官吏候选人,由朝廷考核后予以任用。但到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贿赂风行,而士大夫中又崇尚虚名,讲究门第,使得有意仕进者不是依靠行贿钻营,就是想法沽名钓誉,以致推荐上来的人大多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并无德行。因此,当时人流传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种现象一直到汉献帝建安(196年-220年)初曹操当政后才开始得
    曹操祖父曹腾是汉末著名的宦官首领之一,权倾一时。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曾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太尉等要职。由于曹操出身宦官之家,尽管父亲身居高位,本人也才智过人,但在社会上仍受到许多人的鄙视。他从自身经历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中认识到东汉选举制度的弊端,为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能将有用之才都招揽到自己周围,他对东汉选拔官吏的标准进行改革,曾连续下达三道求贤令,对社会传统观念进行强烈冲击。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 春,曹操下达第一道《求贤令》,在这道命令申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不仅为了改变东汉后期选举制度的弊病,而且是为矫正自己政权中前一阶段在选拔官员标准上的偏差。曹操在统掌朝政大权后,委任崔琰、毛阶主持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崔琰与毛玠以清廉正直著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人莫不以廉节自励”。朝廷之中,廉俭之风大行,贪秽浮华之人都被贬退。但他们过于看重廉洁俭朴,从而使许多官员矫情作伪,假意旧衣破车,以求升迁。同时,用这单一标准来进行选拔,就会将一些确有才干的人排除在外。因此,当有人向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曹操就下达这道命令,特别指出“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并以齐桓公任用管仲而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事例说明选拔官吏的首要条件是才干,只要确有才干,无论他是地位低下还是有某一方面的缺陷,都要推荐上来。
    建安十九年,刘备人据益州,三国鼎立的局势已基本形成,曹操并未因自己占据中原,在政治、经济上都有明显优势而稍有松懈,仍以召揽贤才作为首要任务,在这年的十二月下达《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人,未必能进取,进取之人,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家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曹操在这道命令中明确指出德行与才干并不是统一的,而且再次提到上次《求贤令》中已谈到的“盗嫂受金”的陈平,认为陈平虽然品行不正,但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基业,功不可没。因此,曹操命令有关部门不能求全责备,不要埋没那些有缺点的贤才。在看到曹操求贤是扩大自己统治力量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他削弱并控制反对力量的方法,将那些有才干的人用官爵羁縻在朝廷中,就可减少反对自己的隐患。这比单纯用打击的方法来消灭敌对势力,显然要高出一筹。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认识智者用智的学问
1.以谋成事保身的贾诩
一次错误的追随
用巧计以弱胜强
顺应时势的英明决策
复杂环境中闪转腾挪的智者
2.屡献奇策的才俊郭嘉
慧眼识人,改投雄主
急攻吕布,远瞻孙策
隔岸观火,平定二袁
3.智圣先师诸葛亮
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以法治国的能相
以攻为守的北伐大业
4.以智成事的曹魏权臣司马懿
随机应变,速平孟达
假痴不癫,乘机发难
5.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精心策划,兵变陈桥
战略定策,一统中原
6.能料事未能料人的刘伯温
议废明王,理清大计
仁政严法,稳定国势
固辞相位,归隐青田
7.一言兴邦的范文程
独谒军门,投效后金
千载良朵,躬佐开国
力行汉化,满汉合流
政坛宿将,持盈以中

第二编  探求用权与治事的学问
1.“第一名相”的强国之策
以发展经济为强国之本
尊王攘夷,号令诸侯
2.晏婴力倡廉政躬行不怠
奉行以民为本的为政原则
清廉俭约从己做起
3.霍光有权而不滥权
坚持原则就不怕人捣乱
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起责任
4.敢于任事的能臣张敞
自清赴艰,安定一方
利拳惩恶,达变自保
5.曹操的奸雄本色
挟天子之威以令诸侯
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6.于乱世之中显能臣身手
以严法整肃吏治
开创政通人和的新局面
还是一名制胜沙场的名将
7.以救时宰相而流芳后世
拨乱反正,安定皇储
十事要说,整顿时局
8.寇准雷厉风行干大事
一言而定太子
果断勇毅保社稷
9.周忱有经世之才
税赋改革的前驱
因小节而失大势
10.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立德济世的清官典范
慎刑施教的治政之道
整肃吏治,举荐贤能

第三编  研究创新求治的学问
1.小国改革图存的典范
为改革甘冒奇险
“铸刑书”的创举
在大国的夹缝中谋生存
2.战国时期改革的先行者
以公正之心荐才
辅佐文侯,变法图强
3.变法强一国而害一身
变法未启,舆论先行
奖励耕织,军功授爵
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铁血护法,镇压不从
4.秦始皇的开创性贡献
不能不说的第一次大统
一个全新的皇权模式的创立
彪炳史册的“三同政策”
5.汉武大帝的文治武功
一次文化思想上的大创举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举措
好大喜功生弊端
6.范仲淹文韬武略俱求精进
以一介书生而威镇西夏
中途夭折的“庆历新政”
7.富国强兵梦难圆
以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改变的前奏
打击巨商,控制市场
整军强兵,提升战力
整顿教育,改革科举
8.张居正强权下推行改革
创行考成,核吏安民
改革赋役,一条鞭法

第四编  考察帝王统驭的学问
1.难得的大度皇帝刘秀
大肚量带来大造化
以柔治天下  创造“光武中兴”的局面
2.一代之治皆因一帝之明
杀兄屠弟夺得皇位
任贤纳谏的旷世明君
3.谁说女人不能当皇帝
在后宫的斗争中脱颖而出
削除异己巩固地位
为自己加冕的武周皇帝
女皇帝一手导演的白色恐怖剧
4.赵匡胤以心智取胜
心智之一:执新政用旧臣
心智之二:杯酒释兵权
心智之三:加强中央集权
心智之四:扭转重武轻文的政治弊端.
5.对功臣最残忍的皇帝
从最底层变身的一方诸侯
群雄逐鹿智者胜
尽诛功臣毫不手软
废除丞相加强集权
花大力气整肃吏治
一个特务横行的朝代
6.英武卓识的康熙帝
小孩子也能成为政治家
平生最大的一次冒险
少有的一位学贯中西的皇帝
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
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
7.精明勤政的雍正帝
勤政严苛的雍正皇帝
雍正是个不折不扣的改革皇帝
雍正的两项举措把中央集权推向高峰

第五编  反思进退方圆的学问
1.谋国与谋身兼得的智者
功成不居,全身退隐
2.忠诚反被忠诚误
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功成受疑,下场可悲
3.被皇帝出卖的大臣
不计小节的大臣
屈死东市的冤魂
4.功臣之首不居功
光武帝的契友
恬然自守的开国元勋
5.德才兼备却难保一命
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讽谏了不该讽谏的人
6.退敌之大勇与保身之大智
单骑退敌的大将风范
谨慎避祸的智者手段
7.遭遇“明主”不得不死的李善长
投奔“明主”是其人生之幸
在“明主”面前不知进退是其人生的不幸
8.亦民亦官亦僧的智者
燕王的主要谋士
不脱僧衣而得善终
9.专擅欺帝的大将军鳌拜
奉诏辅政,打击异己
侵凌皇权,终致败局

第六编  看待书生之勇与武夫之智的学问
1.书生之勇胜三军
关键时刻担当重任
大臣有勇气,弱国才有尊严
以开阔的心胸维系将相和的局面
2.青年将军屡建奇功
勇击匈奴,屡建奇功
居功不傲,谦恭无虞
3.不肯低头事权贵
不避权贵,秉公执法
4.出将人相的吴国柱石
擒杀名将关羽
大败刘备的夷陵之战
沉着应对,斗智襄阳
5.明朝开国第一大将的用兵谋略
展招江南,巩固根基
兵围平江,剿灭士诚
战略包围,攻克大都
持重有谋,功高不骄
6.坚持清廉正气更需要勇气
布衣生活,铁腕能吏
备棺上书,浩气长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