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80134
  • 作      者:
    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撰稿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使用了战后60多年来的战争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站在认真思考问题和积极反省的立场,对从1928年开始到1945年由于日本引起的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束从不同的时段进行分析,对各个时期的指导者、当权者是否有责任,责任的轻重进行了分析和追究。百幅战地写真六十年后首现中国,回放历史场景;数十日本记者十四个月追根溯源,试问谁是罪人?
展开
精彩书摘
    东京审判留下的问题<br>    远东国际军事审判(东京审判)判定,包括东条英机等7名死刑犯在内的25名日本领导人有罪。由于是“胜利者进行的审判”,苏联在西伯利亚对日本战俘的扣留,美国对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对日本城市进行的不加区别的狂轰滥炸等胜利者的“战争犯罪”行为未被追究。<br>    判决断定,从1931年(昭和6年)的“满洲事变”,到1945年为止的一系列战争都是日本进行的违法侵略。但是原外相东乡茂德在法庭上谈及对美战争时说:“(由于赫尔照会)我觉得当时的日本是被迫进行要么发动战争要么自杀的选择”,提出了自卫战争的观点。对美战争究竟是侵略战争还是自卫战争?争论迄今还没有结果。<br>    同盟国只把最高层的人物列为被告,放走了一些事实上行使权力的人物。例如在“满洲事变”问题上,板垣征四郎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但是主谋石原莞尔却被免予起诉。即使从理清战争机制的角度来看,也有必要对实际上制定政策、发出指令的军务官僚和前线指挥官们的战争责任进行检证。<br>    对于追究战争责任问题,日本政府认为“会给国民造成以血洗血的印象”(币原喜重郎首相语),因而态度消极。日本国会对于向同盟国要求释放被指定为战犯的那些人的态度十分积极,但对于追究战争责任同样是兴趣淡漠。<br>    对于主导占领行政的美国通过政治判断被免予起诉的昭和天皇是否负有实质性的责任,这个问题至今还有人提出追问。此外,普通国民是否负有“加害责任”?他们的子孙后代究竟应当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战争责任?此类议论仍然未获解决。<br>    奠定讨论战争的基础<br>    ◇纪实作家保阪正康<br>    我们把1945年太平洋战争的战败定为到今天已经有60年的“战后”的起点,那也是接受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国占领的一年。<br>    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或者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战败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二战也是日本同德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的法西斯体制被解体的战争。但是对于这一点,在日本却没有那么被认真地思考过。只是把话题限定在太平洋战争的战败和被占领的问题上来讨论,很多问题当然无法得到确认。<br>    这60年间,日本的现代史研究和对战争的叙述传承得到了发展和拓宽。史实得到了相应程度的澄清,对战争的自省也植根于社会民众之中。但是,我们是不是还缺少些什么呢?我们缺少关键的基础,这是无可否认的。作为关键的基础,我想提出两个观点。<br>    第一点,如前所述,是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框架来考察太平洋战争的视角。第二点,是(日本)政府对于昭和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并没有尽到说明的责任这个事实。这两点实际上相互关联。战后60年来的历届政府都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检证过昭和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并面向国际社会和日本国民作出应当如何总结这些战争的说明。<br>    听到这样的批评,也许有人会立刻搬出旧金山媾和会议和加入联合国时日本政府表明的见解等事例,来证明这类的说明已经完成。也许还会有人拿出跟各国恢复邦交时的文件,认为这些已经足够了。当然,还会有人拿出国会的决议(在2005年8月2日就通过了《战后60年决议》)来反驳我吧。<br>    但是,这些演说、文件、决议等等,都只是说出结论,而没有对过程的说明。我认为战后的历届政府本来应当仔细地考证历史的事实,整理出有关一系列战争的报告书,但没有一个政府这么做过。我个人认为,面向因昭和时期的一系列战争而被动员上阵的士兵以及全体国民,政府应当明明白白地作出说明:战争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开始的,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动员你们上阵并进行了这样的作战的,最后招致了这样的结果,当时的政府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责任等等。只有作出了这样的说明,才能得到国民的理解。当然,说明也会招来赞成和反对,但只要彻底地排除感情色彩,客观地加以说明就行了。<br>    由于在这个问题上偷了懒,讨论战争的基本姿态在日本就没有得到确立。只有结论的反省和谢罪是空泛的,也容易流于形式。<br>    毋庸赘言,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年代里整理出这样的报告书绝非易事。但是,逃避了一时的痛苦而历史性地失去的东西不是更多吗?<br>    战后60年,是战争从当代史走向历史的转换时期。尽管下手已经太晚,还是应当立刻整理出报告书。在国会里已经成立了超党派的永久和平议员联盟(鸠山由纪夫任会长),听说他们正在争取在国会图书馆里设立永久和平调查局,以议员立法的形式推动以往战争的受害调查。在现阶段,以这样的立法为基础来探索历史性了结的方向是对的。<br>    ……
展开
目录
序检证战争责任<br>前言 我读《检证战争责任》<br>第一部 背景分析<br>第一章 战争责任的检证<br>日中战争扩大化的原因何在<br>无望的对美开战的背景<br>“玉碎”、“特攻”束手无策的原因何在<br>原子弹轰炸是不可避免的吗<br>东京审判留下的问题<br>奠定讨论战争的基础<br>第二章 陆军参谋<br>参谋——作战计划的出谋划策者<br>力量的源泉是统帅权的独立<br>陆大毕业生享受升迁优待<br>幕僚统帅独断扩大军事行动<br>直至战败没有自我改革<br>第三章 昭和初期的“革新”运动<br>所谓战前的“革新”<br>各方对近卫的期待<br>斋藤隆夫的肃军演说<br>“新党运动”的变质<br>目标直指极权主义的动向<br>从内部瓦解的政党政治<br>第四章 12·8——日记的四年<br>昭和16年(1941年)<br>昭和17年(1942年)<br>昭和18年(1943年)<br>昭和19—20年(1944—1945年)<br>8月15日<br>细致勾勒兵士之情<br>第五章 日本的对外认识及国际理解<br>动摇了国际协调秩序的“满洲事变”<br>对待俘虏的政策违反了战争法规<br>未能读懂美国的强硬意图<br>对苏联外交的错误<br>轻视了中国的民族意识<br>缺乏洞察能力,责任也分崩四散<br>第六章 石油能源<br>英美国家确保中东石油权益<br>德国“东方”作战失败<br>日本意欲摆脱对美国的依存<br>瞄准荷属东印度的石油<br>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南部<br>看错了美国的反应<br>“车到山前必有路”:陆海军盛气凌人<br>第七章 战争与经济<br>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昭和经济危机<br>“军财相拥”日甚一日<br>“新兴财阀”的跃进<br>日美间的国力差距<br>如果没有战争,经济成长会更显著<br>第八章 恐怖主义<br>青年军官与右翼思想<br>舆论,对恐怖活动有共鸣<br>对恐怖主义而生的恐怖,扩散于要人之间<br>政党政治的灭亡: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的恢复<br>“恐惧心、”的微妙动向<br>第九章 特攻<br>战局恶化中的海军提案<br>接二连三地开发载人鱼雷等兵器<br>“徒有作战之虚名”<br>固执的“特攻”和“玉碎”<br>冲绳战中“义烈空挺队”的悲剧<br>“如不舍身前往,则谈和之日遥遥难期”<br>——一个23岁少尉的决心<br>不负责任的命令体系<br>第十章 大日本帝国宪法<br>宪法里没有任何规定的元老、重臣<br>被扩大解释的统帅权<br>封杀“天皇机关说”<br>昭和天皇的两次政治决断<br>后世的评价<br>伊藤、山县之死令全局变调<br>天皇法律上“可不承担责任”<br>第十一章 媒体<br>言论统制,以“满洲事变”为分歧点<br>言论统制的法律依据和机关<br>从“日本报业联盟”到“日本报业会”<br>丧失了的报道自由<br>虚构的辉煌胜利<br>甘心情愿接受统制的“同案犯关系”<br>对声明中的谎言心知肚明<br>第二部 验证事实<br>第十二章 日中战争<br>面临三种“外部压力”<br>以“满洲事变”为出发点<br>石原、板垣是主谋<br>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擅自越境<br>软弱首相若檄无力坚持不扩大政策<br>觊觎满洲,退出“国联”<br>华北分离工作<br>因西安事变而一致抗日<br>广田脱离亲英美路线<br>恢复现役武官制等三大失策<br>因日清战争而骄傲自满,低估了中国的力量<br>“二二六事件”后未能违抗军方<br>趁“卢沟桥事变”之机,扩大派进行阴谋活动<br>没有停战的和平,白费周折<br>近卫虽是众望所归,但却缺乏领导能力<br>战费骤增,议会默许<br>第十三章 日美开战<br>为实现三国同盟,陆军开始行动<br>利用德军闪电攻击的机会<br>陆、海军中的亲德派成为主流<br>只有构想无力实行的松冈外交<br>“盲信”德国的大岛电报<br>模仿纳粹的大政翼赞会<br>进驻法属印度支那<br>北进还是南进,迷失了方向<br>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错误估计美国的决心<br>海军主导的南下<br>为下决心开战,在数字上做手脚<br>走向决裂的日美谈判<br>东条未完成“避战”任务<br>姗姗来迟的对美通告<br>第十四章 太平洋战争<br>含糊不清的战争目的<br>中途岛海战,丧失4艘航空母舰<br>固执坚持“舰队决战思想”<br>山本五十六没有努力进行说明<br>隐瞒失败,不追究责任<br>成为“饥饿”之岛的瓜达尔卡纳尔<br>无援的孤岛,接连不断的“玉碎”,“战阵训”的咒语束缚<br>陆海军对立,以致不能统制<br>大东亚会议召开,远不能建立“共荣圈”<br>英帕尔作战,“无能”的代价<br>绝望战况下的决战计划“捷号作战”<br>付出巨大牺牲的“冲绳战”<br>知事放弃职务<br>全部动员起来的县民<br>大和“一亿总特攻”的先驱<br>第十五章 结束战争的工作<br>宪兵政治妨碍和平工作<br>“反东条”运动<br>艰难产生的小矶内阁<br>批判木户内大臣<br>小矶内阁的和平工作<br>雅尔塔会议和苏联参战的秘密条约<br>日本遭原子弹轰炸<br>日本也进行了原子弹研究<br>铃木贯太郎内阁成立<br>请苏联斡旋,丢尽脸面<br>波茨坦宣言:美国因原子弹试验成功而抛开苏联<br>因“圣断”而接受投降<br>天皇作出“圣断”的过程<br>轰炸东京的史无前例的燃烧弹<br>第十六章 东京审判<br>中国发生内战,东南亚各国爆发反殖民地化的战争<br>苏联扣留60万日俘<br>在美国主导下起诉“战犯”<br>国际军事审判的逻辑:根据“事后法”进行处罚<br>第三部 责任到底在谁<br>第十七章 所谓战争责任<br>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br>日本自发进行的调查活动受挫<br>战争的名称尚未确定<br>“甲级战犯”是国际政治的结果<br>第十八章 概括“昭和战争”的责任<br>从“满洲事变”到战争结束的14年<br>“满洲事变”:点燃战争之火的石原、板垣<br>日中战争:近卫、广田的无能使战争陷入泥沼<br>三国同盟、南进:松冈、大岛外交的误导<br>日美开战:葬送了“回避战争萌芽”的东条英机<br>持续战争:对连战连败“视而不见”的东条、小矶<br>“特攻”和“玉碎”:强求“殉死”的大西、牟田口<br>本土决战:固执于彻底抗战的阿南、梅津<br>原子弹轰炸、苏联参战:东乡为“和平”虚耗时间<br>第十九章 检证“昭和战争”责任的最终报告<br>天皇恪守立宪制的框架<br>东条的责任最大:缺乏国际理解的开战<br>近卫听任军部的独断专行<br>广田、松冈、杉山、永野、小矶:领导层接二连三的错误判断<br>失控的军部官僚也负有责任:介入政治,扭曲国策<br>也有人作过和平努力:木户、铃木、东乡、米内等人<br>美、苏的“战争责任”<br>检证:与“东京审判”保持距离<br>第二十章 从“昭和战争”中学习什么<br>误读国际形势<br>幕僚政治:不问责任导致弊病百出<br>议会:毫无批判地追认战争<br>舆论的形成:报纸放弃报道的使命<br>轻视生命、人权<br>第二十一章 海外历史学家访谈录<br>“扩张主义”导致了日美冲突<br>拙劣无比的终局判断<br>三国同盟是致命的决定<br>第二十二章 围绕战争的舆论调查结果<br>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战争<br>谈论这些话题吗<br>联想出的话语<br>关于战争责任<br>关于东京审判<br>对此是否进行了探讨<br>关于对亚洲诸国的“加害”责任<br>历代首相的谢罪就足够了吗<br>关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br>关于进行祭奠、追悼活动的最合适场所<br>全民性探讨和教育工作日渐重要<br>致中国读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