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汉学.第十六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47700
  • 作      者:
    张西平主编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西平,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89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国防大学和北京图书馆任教与工作,1996年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1999年聘任教授。现任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兼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历史和阶级意识》(译著)、《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历史哲学的重建》、《中国和欧洲早期宗教哲学交流史》等。
  张西平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国际汉学(第十六辑)》为《国际汉学》第16辑,主要介绍了欧美汉学史、国学与汉学、俄罗斯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内容。集中反映了海内外学人关于国际汉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汉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以此推动中国文学本体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研究
  尽管他们可能会培养出一种在牧者使命之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圣母圣心会和耶稣会的修士们却分享着一个同样的信念。怀着护教的意愿来到中国,他们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看作是这个国家智力与精神的历史,而且在那里寻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下精神状态的各种迹象。
  他们在现代文学领域的研究因此被赋予一层策略的涵义。对于文宝峰,“了解那些可能抵抗我们行动的影响力是必要的,同时还有那些可以利用并从中可能获得支持的力量”(《中国现代文学史.序》,第3页)。而布里耶尔,他也确信,文学是通往中国人心灵的一条理想捷径,他应和道:“为了了解在大众中普遍传播的观念,或者说,为了触摸一个民族的脉搏,文学有时能给我们提供远比它的伟大哲学体系提供的更加忠实的图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第236页)因此,传教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视野,就像通过这些作家的著作所显示的那样,主要集中在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道德和精神问题。
  1.政治维度重心
  强调政治并不令人奇陸,因为这直接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提出一个唯一的问题,这就是投入斗争的文学”,明兴礼这样说(《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第13页)。此外,人们强调文学领域里“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潮流的主导性力量”:“……社会的观点首要于其他的一切;而且,作家们轮番地怜悯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或是谴责现存的秩序。”⑩远不能从文学生活中排除这个方面,传教士们关心于准确地分析这个国家的动向,尤其是共产党的发展,他们努力追踪并力求确定每一个作家的政治从属关系。明兴礼把巴金描述为“独立的无政府主义者”,老舍(1899—1966)则是“温和派”(法文本“引言”,第16页)。布里耶尔给茅盾、郭沫若或鲁迅确定的位置是在“马克思主义组织的边缘”(《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第264页)@,而且指出王独清(1898-1940)曾是陈独秀的托派组织的成员(法文本“引言”,第266页)。文宝峰自问如何从政治的角度限定鲁迅:他在1930年以后的鲁迅身上看到了“一个孟什维克派的共产主义者”@,而且确认,尽管作者在他的集子《二心集》的序言中否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但他至少是“共产党的同情者”(《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21页)。下面由明兴礼描绘的1937年前现代文学的形象证明了他的同辈人对政治倾向(尤其是左翼倾向)重要性的极端确信:“……一个庞大的左翼组织——‘左联’——非常高产、喧嚣和好战;在极右翼有一些二流的民族主义文学作家和一些有影响的《西风》幽默作家;在中间是一组各种色彩的独立人士——《现代》——它们的声望一天天上升。”(《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第17页)《现代》,仅以政治的标准为依据,因此被并人了“第三种人”(法文本“引言”,第16页),而不顾他们在传播“现代主义”方面的角色(一个差不多被传教士忽略的侧面)。
  这种政治方面的牵挂的一个补充证据由布里耶尔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的论文提供,在那里他把注意力专一地投向那些左翼作家,从鲁迅到蒋光慈(1903—1931)。
  ……
展开
目录

汉学一家言 文化自觉与国际汉学新发展的一点思考
欧美汉学史 法国专业汉学的兴起
国学与汉学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学者与《华裔学志》
艾约瑟编译的欧洲史与晚清史学叙事结构的转变
从《黄侃日记》看黄侃先生与海外汉学界之交游
俄罗斯中国文化年专栏 车连义及其中国现代诗歌翻译与研究
切尔卡斯基与俄国汉学
——俄罗斯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汉学时代的代表
马礼逊研究 马礼逊史料举隅
马礼逊的南洋之行
马礼逊、米怜和麦都思
——新教在华传播的三位先驱
[英]欧内斯特·博克斯著谭树林钟凌
中国学术研究 中国墙壁装饰纸的历史简述
近代诗律的梵文来源(上)
近体诗律的梵文来源(下)
《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姜别利及《姜别利文库》
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介绍
汉学家访谈录 一位瑞士汉学家眼中的德国汉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访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冯铁教授
中西文化交流史 研究近代中国宗教人士的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书评与书介 在刚性史料中寻找软性的情感
——读《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
汉学机构介绍与动态 暨南大学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简介
华裔学志丛书《耶稣基督的中国面孔》第三卷下出版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六辑英文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