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祖灵信仰我们的祖先认为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后,亡灵虽然去了另一个幽冥世界,但对于血脉相连的后代,仍然关注照料,以期待氏族与家族的延续。基于这些观念,后人将祖先的灵魂视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祈求他们庇佑。由此就有了祖灵信仰。祖灵信仰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表现。最初的祖灵信仰,是对人祖或氏族始祖神的崇拜。华夏儿女以女娲、伏羲、黄帝为祖先,对他们极为重视和信仰,建造了无数陵墓和庙宇,敬奉祭祀,烧香膜拜。瑶族、畲族、黎族以及部分苗族则把盘古视作祖神,尊称其为“盘王”。
为此,很多地方建有“盘王庙”,还举行“盘王节”之类的纪念活动。祖灵信仰的涉及面很广,但各地的表现形式不尽一致。水族入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丧事办得格外热闹。丧葬时要举行“开挖”仪式。丧葬仪式外,还要以祭祀的方式,表明自己对祖灵的敬仰。节庆之日,祭祖活动也不少,仪式隆重盛大。平时的祭祀,也不敢怠慢,敬供饭菜,斟酒致意,尔后自己才敢进食。怒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像生前一样生产生活,所以丧葬时,要为他们准备生产生活的一切。
如果死者是男性,就在埋葬处立10根木棒,将死者生前所用弩弓、刀箭等挂于墓旁;如果死者是女性、就在埋葬处立6根本棒、将其生前所用煮饭、织麻工具置于墓旁。他们认为这样做,死者灵魂便有了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果死者是年迈者,便被安葬在住宅旁园地里,这样死者的灵魂可以保佑家族兴旺。满族人也重视祭祖。几乎每家都有一祖宗匣,内藏祭器、祖神位,宗庙西墙上或挂谱表,或挂谱书。祭祖时,祖宗匣被供放于香案上,由巫师萨满跳神、请祖灵,然后族人叩拜、烧香,施行领牲仪式,最后全族人分食祭肉,祈求祖先保佑家人。
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是古代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一种原始信仰,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意思是“他的亲族”。史前时代的人们深信,本氏族的人,都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特殊关系,这种动物或植物就被认为是该氏族的图腾,是这一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史前时代的人们把图腾看得非常神圣。全族人不能捕杀图腾动植物,更不能食用,也不能触摸或说图腾名称。人们还要举行种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示尊敬。氏族成员都以图腾为骄傲,并且希望得到它的保护。所以,远古人类的墓地,住所,日用品乃至身体上,都绘有或刻有本氏族图腾的图案。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关图腾崇拜的内容不少,如关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炎帝、神农牛头人身,蚩尤人身牛蹄的描述,实际上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史影。
图腾崇拜与远古时代母系社会的采集经济、渔猎经济有关。那时的人们整天与植物动物相伴,混沌相处,由此形成图腾崇拜。根据神话传说,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诸多部落以鸟为图腾;中原一带部落,多以两栖动物或鱼类为图腾;西北高原,则多以野兽为图腾,如西北的羌以羊为图腾。所谓黄帝同蚩尤、炎帝作战,联合熊、罴、貉、貅、豹、虎参加战斗,实际上是当时诸多部落参加战斗的意思。从历史来看,图腾标记有一个从单一向综合的演化过程。最早的图腾形象往往是蛇、鹤、熊、虎等单一物,以后被神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幻想物,如龙兼有蛇,兽、鱼等多种动物的形态,凤兼有鹰、孔雀、金翅鸟等多种鸟的特征。
这也反映出华夏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图腾崇拜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图腾信仰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的服饰、绘画、雕刻、舞蹈艺术中,往往留有图腾信仰的痕迹,如身上文刺的龙凤图腾,以图腾名称演变而来的姓,等等。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或多或少留有图腾信仰遗迹,如克木人至今还保存着氏族图腾,对于本氏族的图腾禁杀禁食,禁止接触。他们认为,用手触摸图腾,就要脱掉一层皮;吃本氏族图腾的肉,牙会掉光,甚至会死。鄂伦春族人深受熊图腾遗风的影响,对熊崇敬有余。彝族人则认为虎是万物之源,所以对虎景仰备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