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61081
  • 作      者:
    赵梅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通史编纂是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20世纪历史观的变化、史学发展的转变,体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民族危难之中,史学家满怀忧患之思,期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察往彰来,指示中国社会发展前途;新中国史学家将为国内外人民提供科学的中国通史著作,作为自己对民族的责任。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历程说明,史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史学史上,绵延不断的通史撰述,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通史编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建立中国通史编纂学,系统地总结中国通史编纂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当代中国通史撰述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展开
精彩书摘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三册,简称《中国历史教科书》),1904-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3年商务印书馆将其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并加以标点,作为大学丛书之一种出版。这是以章节体撰写的一部未完成的中国通史著作,记述了从草昧开辟以来至隋朝的历史。《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新型中国通史,不仅因为其采用章节体这种新的史书体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以进化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历史著作。在此之前,已经有学者以章节体编纂中国历史。19世纪末,维新人士为了培养人才,倡议建立新式学堂以代替封建教育。各地纷纷建立大、中、小学堂,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从此学校教育的地位确定,其中历史科被规定为学堂的课程。为了适应学校教学需要,一些学者编纂历史教科书。①此时日本人以西方章节体编写的历史书籍已经传入中国,影响甚广。1902年普通书室根据日本中等学科教授法研究会所编《东洋历史》,改编《普通新历史》一书,记述自上古以来的中国历史。同年柳诒徵以日本人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为蓝本,补辑其所缺的元明部分,成《历代史略》一书,张舜徽认为此书为我国第一部章节体史书。陈庆年根据桑原骘藏《中等东洋史》,改编成《中国历史》一书,1904年出版。这些历史教科书在形式上虽采用了章节体的新形式,但在内容上则多因袭日本人。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不但以章节体的形式出现,而且多自得之学,开始摆脱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窠臼。周予同指出,在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接受经今文学的启示,使传统史学转变为新史学的,有崔适、梁启超、夏曾佑三人。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历程
第一节 新型中国通史的创立
一 20世纪以前通史编纂述略
二 传统类型向近代类型的转变
三 中国通史研究与编纂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通史研究和撰述的深入
一 唯物史观的普及与中国通史教学体系的改造
二 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与中国通史理论的建设
三 中国历史认识的深化
第三节 中国通史研究与撰述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中国通史编纂的新发展
二 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总结性成果
三 中国通史研究与编纂的趋势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二章 历史观的变化与中国通史编纂
第一节 进化史观与中国通史撰述的变革
一 进化史观与国人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认识
二 关于中国历史进程
三 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中国通史新体系的建立
一 唯物史观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
二 范、吕、翦所撰写的中国通史著作的新体系
第三节 历史理论的创新与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通史编纂体系
一 史学界对历史理论的重新认识
二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通史编纂体系的探索

第三章 中国通史撰述内容的变化
第一节 中国通史内容的不断充实
一 史前史的逐渐充实
二 新史料的发现对中国通史撰述内容的积极影响
三 多层次地反映中国历史
第二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史的不断丰富
一 对民族史的重视
二 写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面貌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撰述的新发展
第三节 中国通史撰述内容的重心的变化
一 以“文化史”为主要内容
二 关注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活动
三 重视典章制度和人物活动的记述
四 突出中华文明的成就

第四章 中国通史编纂的多样性表现形式
第一节 多样性的体裁和体例
一 中国通史编纂新体裁的出现
二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通史体裁的探索
三 其他的中国通史体裁
四 中国通史编纂的体例
第二节 文字表述的多种风格
一 文言文与语体文
二 历史文学上的要求
三 丰富多彩的文字表述形式
第三节 中国通史编纂表现形式的继承和创新
一 多样性表现形式的意义
二 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第五章 一家之言与群体智慧
第一节 一家之言与个人写史
一 自得之学与中国通史著作的撰述
二 各具特色的中国通史著作
第二节 集众修史与群体智慧
一 集众修史的必要性
二 “积一代之智慧”

后论:建立中国通史编纂学的初步设想
一 建立中国通史编纂学的必要性
二 关于中国通史编纂学的初步设想
(一)中国通史编纂史述略
(二)中国通史编纂的基本理论
(三)中国通史编纂的主要方法
(四)中国通史编纂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附表:20世纪中国通史著作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