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史与今日之需 幼时读康南海的《桂学答问》,就见他劝人阅读全部正史。去年(1934 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演讲,又有这样的话:“文化二字, 涵义至广,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方今国步艰难,欲求文化复兴,非从切 实方面言之,何能有所成功?历史譬如一国之账籍,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 国之账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 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 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 勉。” 诚然,中国的正史材料是很丰富的,果能知其梗概,其识见自与常人 有异,然康、章二氏之言,究系为旧学略有根底者言之。若其不然,则: ①正史除志以外,纪传均以人为单位,此法系沿袭《史记》。此体创 自《史记》,实不能为太史公咎,因其时本纪、世家、列传材料各有来路 ,不能合并,且本纪、世家与列传实亦不甚重复。而后世史事的范围扩大 了,一件较大的事,总要牵涉许多人,一事分属诸篇,即已知大要的人, 尚甚难于贯穿,何况初学? ②即以志论,典章制度,前后相因,正史断代为书,不能穷其因果, 即觉难于了解。况且正史又不都有志,那么一种制度,从中间截去一节, 更觉难于了解了。所以昔人入手,并不就读正史。关于历代大事,大抵是 读编年史的,亦或读纪事本末。至于典章制度,则多读《通考》及《通志 》之《二十略》,此法自较读正史为切要。 ③惟现在读史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了。前人所视为重要的事,现在或觉 其不甚重要,其所略而不及的事,或者反而渴望知道他。所以现在的需要 和前人不同,不但是书的体裁,即编纂方法问题,实亦是书之内容,即其 所记载的事实问题。 如此则但就旧El的书而权衡其轻重先后,实不足以应我们今Et的需要 了。 2.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 然则学习中国历史,应当怎样进行呢? 现在人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之处,根本安在?一言以蔽之,日:由于前人 不知社会之重要。一切事,都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研究学问的人,因为 社会上的现象太复杂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乃把他分门别类,各人研 究一门,如此即成为各种社会科学。为研究的方便,可以分开论,然而实 际的社会,则是一个,所以各种现象仍是互相牵连的,实在只是一个社会 的各种“相”。非了解各种“相”,固然无从知道整个的社会;而非知道 整个的社会,亦无从知道其各种“相”,因而史学遂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 根柢,而其本身又待各种社会科学之辅助而后明。因为史学有待于各种科 学之辅助而后明,史乃有专门、普通之分。专门的历史,专就一种现象的 陈迹加以研究;普通的历史,则综合专门家研究所得的结果,以说明一地 域、一时代间一定社会的真相。严格言之,专门的历史还当分属于各科学 之中,惟普通的历史乃足称为真正之历史。因为史学的对象,便是整个的 过去的社会,但是专门的研究不充分,整个社会的情形亦即无从知道。而 在今日,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形实尚多茫昧,因此,专门及特殊问题的研究 极为重要,史家的精力耗费于此者不少。 以上所述为现代史学界一般的情形。至于中国历史,则材料虽多,迄 未用科学的眼光加以整理,其紊乱而缺乏系统的情形,自较西欧诸国为尤 甚。所以①删除无用的材料,②增补有用的材料,③不论什么事情,都要 用科学的眼光来加以解释,实为目前的急务。但这是专门研究家所有之事 ,而在专门研究之先,必须有一点史学上的常识,尤为重要。 研究学问有一点和做工不同。做工的工具,是独立有形之物,在未曾 做工以前,可先练习使用。研究学问的工具则不然,他是无形之物,不能 由教者具体的授与。对学者虽亦可以略为指点,但只是初步的初步,其余 总是学者一面学,一面自己体会领悟而得的。善教的人,不过随机加以指 导。所以研究工具的学习,即是学问初步的研究。当然,工具愈良,做出 来的成绩固然愈好,亦惟前人所做的成绩愈好,而其给与我们的手段乃愈 良。前此的历史书,既然不能尽合现在的需要,我们现在想借此以得研究 历史的工具,岂不很困难?然而天下事总是逐渐进步的,我们不能坐待良好 的历史书,然后从事于研究,前此的历史书虽明知其不尽合于今日我们的 需要,而亦不能不借以为用,所以当我们研究之先,先有对旧日的史部作 一鸟瞰之必要。 历史书有立定体例、负责编纂的,亦有仅搜集材料以备后人采用的。 关于前者,其范围恒较确定,所以驳杂无用的材料较少;在彼划定的范围 内,搜辑必较完备,所采用的材料亦必较正确。后者却相反。所以读历史 书,宜从负责编纂的书人手。其但搜辑材料以备后人来择用的书,则宜俟 我们已有采择的能力,已定采择的宗旨后,才能去读。昔人所视为重要的 事项,固然今人未必尽视为重要,然而需要的情况不能全变,其中总仍有 我们所视为重要的,即仍为今日所宜读。然则昔时史家所视为最重要的, 是什么呢? 关于此,我以为最能代表昔时史家的意见的,当推马端临《文献通考 序》。他把历史上的重要现象,概括为①理乱兴衰、②典章经制两端,这 确是昔时的正史所负责搜辑的。不过此处所谓正史是指学者所认为正史者 而言,不指功令所定。我们今日的需要,固然不尽于此,然这两端,确仍 为今日所需要。把此项昔人所认为重要而仍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材料。先 泛览一过,知其大概。确是治中国历史者很要紧的功夫。 但是今日所需要,既不尽同于昔人所需要,则今日所研究,自不能以 昔人所认为重要者为限,补充昔人所未备,又是今日治中国历史者很紧要 的功夫。 固然研究的工具,是要随着研究而获得的,但是当研究之前。所谓初 步的门径。仍不可不略事探讨,这又是一层功夫。 P49-5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