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天赋与后天教育<br>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天赋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br> 在卡尔还没生下来以前,我已经坚信这一观点,并且常常向别人宣传。当然,爱尔维修的言论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对这一点我有充分认识,我决不像爱尔维修那样否认孩子的天赋有所不同,有人攻击我不承认孩子的天赋不同,这是诬蔑。<br> 其实,在教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天才观之争。我举两个小例子,就能轻易表现这两种观点的不同。<br> 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如下一则比喻:<br> 有两只狗,它们由一母所生,并在同一个地点接受同一母亲的喂养,但是,它们的未来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只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先天不同造成的。<br> 与之相对的是著名教育家,我的老朋友裴斯塔洛齐的一段寓言:<br> 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不识字的庄稼人喂养。但那个庄稼人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去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一匹普通价值的驮马。与上述这匹命运迥异的是,另一匹小马碰巧托付给了一位‘伯乐’,最后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竞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br> 以上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赋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赋高低决定的,而环境仅起次要的作用。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毫不重要。<br> 自古以来,在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大多数人倾向于卢梭派的学说,支持裴斯塔洛齐派学说的人,寥寥无几。<br> 我认为,天才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有的禀赋。而是人人都有的、潜藏在每个人身体内部的一种能力,简称“潜能”。<br> 一棵树在理想的生长条件下,最高能长到30米高,我们就说这棵树的“天赋”或“潜能”是30米。<br> 同样道理,一个儿童,如果在理想状态的成长,能够发展到100分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分的“潜能”。<br> 一般认为,具有这种90分以上的高“潜能”的人就是天才;40分以下的人则被大众视作所谓的“白痴”。其实,我们大部分孩子的天赋,或者说,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一般在70分左右。<br> 爱尔维修无疑是裴斯塔洛齐派的“鼻祖”。<br> 我虽然也倾向于这一派,但并不是完全站在这一边的,我还有我自己的观点——尽管到目前为止,没有太多的理论和实例支持它。<br>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高一些,有的孩子低一些。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足够好的教育,所有孩子都能成为“天才”。<br> 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为100的孩子,但如果我们给他提供的教育,使他的天赋只发挥了40%,那么,他的智力水平就只有40分——成了众人眼中的“白痴”——这又是我们和孩子的不幸,关键是几乎所有人并不知道,反而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竟然生了个白痴”。反过来,即使我们生了一个天赋只有50分的“白痴”,我们如果给予他良好的教育,他的潜能发挥超过了百分之百,以后的智力水平为55分,我们都会额手相庆——我们的孩子智力还不错,并不知道,这是我们后天教育的结果。生就的白痴其天赋大约只能在lO以下,而一般孩子的天赋大约只能在50左右了。<br>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命运,的确决定于其天赋的高低。从这个方面讲,令人高兴的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整教育,所以他们的天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天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天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br>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可以发挥天赋八九成的良好教育,即使生下来天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生下来天赋为80而只发挥四五成的孩子。<br>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br> 如果教育得当,就算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智力偏下的孩子。他未来的智力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100。而得不到有效教育的孩子。<br> 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充分挖掘发挥儿童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他们就能取得不平凡成就。<br> 但,另一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由于教育不得法,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一点发挥,以至于智力不好,然后,世人会说,这孩子天生智力不好,再差一点的还被视作“痴呆”,有的甚至被社会抛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