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斯德哥尔摩大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505934
  • 作      者:
    彭小云主编
  • 出 版 社 :
    军事谊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想知道那些出自世界名校的名人故事吗?想了解世界名校的历史、著名人物的求学经历吗?在上斯德哥尔摩大学前看看本书,将有助于你了解你未来的母校。即使你没有这个机会,看看它,也将有助于你的励志。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名校故事:斯德哥尔摩大学》精选了世界各地27所一流大学,全面介绍了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与各所名校相关的、具有突出贡献的、鲜为人知的人物求学故事。让读者深刻领略体会到各所世界名校的独特魅力和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瑞典皇家科学院女院士
  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是仿照伦敦皇家学院和巴黎皇家科学院的模式成立的。瑞典皇家科学院是一家独立的,非官方的科学组织。瑞典科学院出版物理、化学、数学、环境科学等六种具有国际水平的定期杂志,而且还承担了选拔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的任务。
  布鲁特·玛丽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终身院士,荣誉的光环下,她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姐。五十多岁的她,仍显得年轻,利落。科学的雨露,艺术的修养,使她的人生多姿多彩。她画得一手水彩画,飞针引线做得一手好活,扬帆、潜水、溜冰样样在行。她刚柔相济,论女人味,你只要看看她自己缝制的衣裙,论事业,她是巾帼不让须眉。
  1966年,布鲁特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本科,1969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又取得了理学士的第二个学位,1973年成为博士,1976年是副教授,1983 年经过与另外九个申请者的竞争,她成为斯德哥尔摩大学分子生物系的主任、教授,那一年她39岁。这是一条充满了挑战的生机勃勃的科学家之道。翻阅她学术荣誉的一页,从大学到协会,到政府机构,到皇家科学院,顾问,主任,副主席,院士……当然在瑞典这个高度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科学家也备受人们的尊重,备受社会的呵护,但是,她还是辞去了许多的职位与荣誉。时间,时间,还是时间,她要思索,要实验,要研究,她要时间。
  布鲁特是研究分子生物的,主要专业是研究核糖核酸。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很吸引人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界几十年来,积累了许多实验室的数据,才由太古代混乱的化学分子归纳出以RNA/DNA为基础的统一的基因语言。DNA或RNA分子中具有精确的复制能力,并能制造其的长型生化分子—— 蛋白质。长期以来,布鲁特·玛丽从事于RNA的研究工作,很熟悉这个领域的知识。
  1989年,两个美国的科学家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是托玛斯·切赫和希德尼·奥尔特曼。他们在RNA分解代谢方面的新发现令科学界兴奋,而更为兴奋的是她,布鲁特·玛丽。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托她向其中的托玛斯报喜。她熟悉托玛斯,他们是同行。电话从瑞典打到美国,他夫人说他去出席会议了。电话就再追到会议处,她欣喜地说: “我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要告诉你。” “是什么?请快说。”托玛斯怀着极大的渴望。
  “你和希德尼·奥尔特曼共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托玛斯顿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有什么能超越科学事业的成功带来的欢欣呢?那是长期来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地攀登,如今站在峰顶,一览众山小。也许是太激动了,他除了反复地说“谢谢你,布鲁特·玛丽。”外没有其他的话。而布鲁特在同行的成功中汲取了鼓舞与力量,为科学献身的信念鼓励着她在RNA千姿百态的领域里也要去攀登高峰。
  1987年布鲁特成为为数不多的皇家科学院的女院士。她的学术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从事研究多年来,她单独或与人共同合作,发表了106篇学术论文,其中的大部分是发表在美国及欧洲一流的杂志上。这一点,对于一个科学家要走上世界的讲台,学术成就为国际学术界注意是非常重要的。
  从1987年起,她年年参加在美国、德国、匈牙利、印度、法国、意大利及台湾地区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发表学术演讲,也是从那年起至今,她指导和共同指导了13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
  布鲁特·玛丽不光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多年来她一直与搞理论研究的哲学家保持联系。自从华生和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DNA的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革命便开始了,生态智慧天下第一人的国际哲学界泰斗、挪威哲学家提出了生态智慧T的理论。正因为世界是一个物种多样化的世界,所以她又醉心于海洋世界。她和丈夫多次潜入海中,用照相机摄下海底灿烂的世界。大概世界上的女科学家喜欢潜水运动的不多吧?而她因为研究分子生物,自然对海底的生物也感兴趣。她随丈夫一起潜下去,她看到的海底生物,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慢慢地移动着,而只有鱼类在快速地行动。刚潜下去,很难看到其他颜色,一切都笼罩在蓝色之中,慢慢地颜色才清晰可辨了。往往是丈夫举起特殊装备的相机,她举起闪光灯配合,造就了一大批出色的海底生物的摄影作品,也为她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儿女继承了他们的基因,她的儿子是一位老资格的潜水员,女儿曾在皇家工学院攻读化学。
  1993年,正当布鲁特的事业发展处于一帆风顺之时,发生了一件令她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那时一个冬天的假日,从斯德哥尔摩的梅伦湖一直到谢可特那,布鲁特·玛丽和她的丈夫、化学家毕扬。冰天雪地的湖面上,他们和两个朋友,时而快速,时而慢溜,滑翔在冰面上,融和在冰清玉洁的氛围里。布鲁特·玛丽有点热了,撩起帽子,看看落后一步的丈夫。
  他停下了,是滑雪板出了问题? 她一个快步朝他滑去,然而他倒在了冰面上。“毕扬,毕扬。”她急切地唤着。朋友们围上来。毕扬不吭声,他进入了昏迷。半小时后,直升飞机赶到了,载着他,送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她,毕扬得了脑血栓。五天后,毕扬走了,再也不回来了,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有的是他留下的欢声笑语,书房里,卧室里,处处都有着他的身影。相濡以沫的毕扬,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是的,毕扬把人生美好的瞬间都留给了妻子:地中海的扬帆,波罗的海的潜水,如今在滑冰中划下了一个漂亮的休止符,就像交响乐队的指挥,听万马奔腾的旋律,渐渐地远去,远去,他在空中划下一道长弧,戛然而止。
  是的,人生这样的归宿无疑是最完美的,自然科学家以研究自然为本,当崇尚融化在自然中的生命。从20世纪70年代起,布鲁特和丈夫同窗共读化学,携手筑起一个温馨的家,一双儿女相伴,20余载岁月,毕扬以男人宽厚的胸膛,臂膀,搭起她的事业的支柱。瑞典的丈夫都是好样的,他们操劳家务,照顾孩子,在自己奔事业的同时,为妻子驰骋在科学的疆场牵马扶鞍,鼓掌喝彩。这样的男子汉在瑞典很多,而像毕扬那样的好丈夫是当今文明社会的产物,展示了真正的男子汉的伟岸,也是因为有毕扬这样无私的支持,他的妻子在事业上才展现出光辉。
  曾记得地中海经留下过她和毕扬的身影。那一天从法国口岸出发,黄昏很美丽,晚霞布满了天空,在落霞与孤鹜齐飞中开始扬帆,一片诗情画意。夜晚暴风雨却来了,狂风大作,他们搏击风浪,帆船在暴风雨中迷失了航向。在这危机之中,幸好他们发现了一艘过往的船,带他们走出了困境。
  还记得与毕扬一起去日本一周,途中经过香港停留了两天,亚洲古老的文化令他们赞赏不已。走进中餐馆,第一次学习用筷子夹菜,筷子在手里左右晃动,菜肴拨拉得满台子都是,所有的侍者都聚拢来看他们的动作。他俩却在孩子似的天真里,一片片地捕捉着筷子下的佳肴。他们放声大笑。世界原来很大,要学的东西可真多。现在的布鲁特拿起筷子,却是得心应手,家里也有多双精美的中国筷子。
  ……
展开
目录
世纪明珠
斯大风貌
斯大的学者校长
德才兼备的女校长
学者生涯
开创新篇章的化学权威
人工合成尿素的首创者
历经磨难的犹太女科学家
揭开大气运动之迷
世界生态哲学泰斗
国际交流的奉献者
身残志坚的教育家
魅力女强人
首位进人高等教育领地的卓越女
数学家
联合国和平使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女院士
倡导女权的斯大女教授
东方情结
汉学家罗多弼
日本学专家谷尼拉
丝绸之路的探索者
诺贝尔风华
引起分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未学过化学专业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者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