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即语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446512
  • 作      者:
    陈日亮[著]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日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特级教师。1960年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在福州第一中学执教至今,曾任副校长。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现任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梦山书系·我即语文(2013版)》是陈日亮老师极具个性的独特风格的语文心解,也是其语文生涯思索与创造的结晶,从宏观、微观的层面多角度展现了陈老师回归本然的教学观。书中有他对语文领域诸多范畴的辩证思考;对语文兴趣、习惯、方法、效能的把握;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评判,或散论,或杂谈,或断想,或闪念,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展开
精彩书评
  陈日亮的严谨,使得他的文章和言论具有切实的深度,值得拿出来和西方尤其是北欧母语教学对话。
  当前的任务是不能满足于喊喊观念方法等等口号,而应该多做陈日亮这样的草根的工作。
  ——孙绍振
  
  陈老师是语文教育默默坚守者与探索者的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他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保守”,又绝不“趋时”。跳出了语文教育观念的“两极对立”的模式,他对语文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思考,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当人们冷静下来,面对语文教育的真实问题时,就会更感到他的清醒之可贵。
  ——钱理群
展开
精彩书摘
  如今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大力提倡的“个性化自主阅读”,有多大程度是符合中学生阅读的真实状态,值得调查研究。一篇课文真有那么多的“意义”,学生真有可能产生那么多的“个性化”见解吗?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吗?都值得肯定吗?现在的语文课让人忧虑的是“意义”太少,还是“意义”模糊?是“个性解读”太缺乏,还是“共性解读”太肤浅?
  许多教条的做法,令他痛心疾首。他说:连一个哈姆雷特还没有弄清,就弄什么一千个!他的这个说法,不仅有经验的意义,而且有理论的意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是一种跨国界的、跨历史的概括,也是对众多“理想读者”的提示。但,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度、什么样的读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读懂哈姆雷特,歪曲的哈姆雷特就不是哈姆雷特了。在阅读理论上,读者主体不是绝对的,作者主体也不是绝对的,它们都要受到文本主体(共同视域)的制约。读者的多元对话,是相对于一元霸权而言的。一元尚未弄通,何来形成霸权?妄求多元,其结果是一元不元。在这方面的混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风靡全国的语文课堂上的空对空的无效对话。说到痛切处,他甚至有点疾言厉色了:
  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能脱离具体施教的环境条件。如果今天请孔夫子来上语文课,他能够像“侍坐章”那样的上法吗?他老先生恐怕非得煞费苦心考虑组织教学不可。也就是说,举国皆然的班级授课制,天然地要受到时、地、人的条件限制,这几乎是一个铁定的“框子”。无论你教什么和怎样教,都不能不顾及——四十五分钟的一节课,五六十平方米的一间教室,五六十个的学生群体,你只能在这被框定的舞台上活动,你不能成为“飞天”。四十五分钟能进行多少“自主探究”的活动?五六十平方米能组织多少像模像样的合作式的学习讨论?五六十个,甚至多至六七十个学生,能够个个都加入“对话”的行列吗?在国外,班生数在三十个之内才适合语言教学,在小学,人数就还要减半,这才能进行对话,教师也自然会乐意选择对话教学。专家们可以坐在交椅上,指导说“你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可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呢?他们总是不得不考虑“只能做什么,怎么做”。非不为也,乃不能也,我们不是常听见语文教师这样抱怨吗?什么是“对话”?非得你一言我一语,才叫做对话吗?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闭口倾听,只要有交流存在,有声无声都应该是对话。如果认可这一点,那么一节课从头到尾,只由教师用启发式主讲,讲的内容合适,听得学生受用,理所当然应该视为成功的“对话”。我甚至认为语文能力的养成如果主要靠的是课外的“习得”,那么实际每周仅有三五个钟头的课内“学得”,就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个“接受”当然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在学生自习的基础上的指导和传授。不考虑目的和需要,为“对话”而“对话”,满堂问答,热热闹闹,甚至连教师只能讲十分钟都规定了下来,这种教法与其说是贯彻新课标,不如说是对“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歪曲和糟践。
  陈日亮这样的义无反顾,应该是中国语文界和北欧模式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真正的对话。低水平的假对话,之所以能风行一时,还与某些形式的豪华包装,如多媒体,如学生表演等等有关。如此等等的形式花样,就把不称职教师的主体掩盖了。对此,陈日亮曾经不止一次发出呼喊:不少教师离开了这些花样,就不知道怎么教书了。他曾经把能不能将文本一堂课讲到底,作为考核年青教师的一个准则。可惜的是,这样最低的要求,却并不是很多年青教师都过得了关的。他的这个说法和做法,不仅有实践意义而且有理论意义。因为对话,是一种学术话语,和日常用语的直接问答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在学术上的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并不限于直接问答。我们常说,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是在隐喻的思想交流意义上说的。按美国演讲学,演说是一种交流,这里包含有声语言,也包括无声的躯体语言(表情、动作、笑声、鼓掌、沉思)。课堂教学当然是师生的平等交流,既有直接简短问答之意,又有无声的心领神会。就像读书一样,在这个时间段,你就是读,一言不发,读的过程中评价,质疑,虽然是无声的,但和日后在某一场合发表高见一样都是学术意义上的对话。一个教师,在一堂课上,从头到尾讲到底,讲得很有启发性,表情、身体和其他暗示,学生明白了,有感应了,也就是精彩的对话。
  表面上看来,这是由于对学术话语的误解,是知识水平的局限,实际上,弄清这样的误解,有时并不需要学术语言,只要凭着经验就能纠正许多谬误。反对满堂灌,反到老师讲不了一堂完整的课,荒谬至于此,还要举着改革的神圣大旗,实在是许多不会教书的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其结果是吓唬了自己。
  陈日亮先生的这本书,是他四十多年教育生命的结晶,内容十分丰厚,我才概述了他的一个方面的观念,已经花了这么多的篇幅。活到这份为人写序的年纪,所患者乃唠叨,实在不好意思写下去了。为了不致太片面,在此简略地声明一下,陈先生丰富的教学思想,至少还有好几个方面,如他的作文教学,他的亲自“下水”等等方面,都是我们福建语文界乃至全国语文界应该认真研究、推广,加以普及的;值得拿出来作为本钱,用来和西方,尤其是北欧的母语教学对话的。
  我这里用了一个比较俗气的词语:本钱。但是,我想只有这个词语对目前的许多误解才有冲击力。我们讲了这么多年的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只是在方法上,观念上。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挟着行政的强制性的浩大声势,作倾盆大雨式的宣教,以为这就是教改的全部内涵。这里隐藏着一种危险的误解:以为解决了方法和观念问题教师就有了水准,教师就有了改革的本钱。其实,方法和观念的改变,只是教学改革的启蒙,教师水准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改革以前的弊端不仅仅是方法和观念问题。具体来说,并不仅仅是满堂灌问题。满堂灌之所以要不得,原因在于其所灌的内容僵化,如果内容深邃,就是灌一下又有何妨?我们这些人,就是被有水平的大师灌出来的。大师们并没有为我们搞什么对话,我们不是一样也成才了吗?当然,他们如果采取对话的方式,可能会好一点。但是,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反而差一点。因为,为了等待一些比较弱的同学跟上来,不得不放慢速度。我在高中英文课堂上,就碰到这样的痛苦。一些从北方来的同学对英文一窍不通,教师非常好心,耐心地等待他们的理解。提问,答不出;启发,还是答不出。冷场,冷场,冷场。从南方学校升上来的,就白白地在浪费青春。如果当时他不等,因为他们既然连英语字母都记不全,而我们却已经在读小说《最后一课》、《项链》了,在这种情况下,等也是白等。如果就一往无前,老师就对我们这些人快速灌输,效率不知要提高多少倍。对话是一种教学方式,像一切优良的方式一样,必然蕴藏着局限。对话的局限,就是没有质量,空对空,没有深度,从平面到平面的滑行。当在对话苦于平面滑行的时候,灌输一下,是打破僵局,在层次上深化的一种必要措施。在某种比较深奥的地方,不能指望学生能从有限的经验自发地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绝对地胆怯于灌,就可能成为学生自发性,甚至是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尾巴。不管是帮助学生从经验上升为理性,还是作理论的演绎,教师都是要有本钱的。这个本钱就是高于学生的素养。盲目迷信所谓平等对话,就会产生一种可怕的风气,把教师降低到学生的水平,让教师做无本钱的生意。
  许多所谓示范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拿出多少比学生更高明的见解来。这就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感觉,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
  这种多年的弊端,可谓积重难返,许多有识之士,为之痛心疾首。对于这一点,我和陈日亮都从理论上进行过思考。我在《名作细读》的序言中提出了一个观念,那就是语文教学与数理化英语课程根本不同。在数理化英语课堂上,学生对于课本和教材,不可能充分理解,其中有许多不懂需要教师作阐释。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课则不然。到了初中,课本上即使有少量生字,学生也可以从注解、从字典上得到解答。学生的感觉是全都懂了,没有什么不理解的。此时,教师上课的任务是什么呢?一般教师往往把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已经明白了的,或者理解起来没有难度的,用少慢差费的方式讲述一番,这就不能不引起学生的厌烦。我提出教师应该从文字上已经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来,作出相当警策的、开放性的阐释,因而,我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不仅仅是个性自觉的愿望,而且是建立在个体素养和修养的深厚基础上的。
  教师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这是当前无可回避的现状。我不赞成一味责难中学教师,这是因为,中学教师文本分析能力不足,是大学文本分析水准普遍低下造成的。首先应该遭到责难的是大学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为此我才花了几年的工夫写了《名作细读》,目前出版的还只是第一本。第二本,已经写成,第三本正在完成之中。总共一百万字。但是,这也不等于说中学教师就没有可以责备的地方。我以为,最令人无奈的是,不少中学教师缺乏阅读、研究、写作的兴趣。说得粗暴一点,就是不求上进。而陈日亮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数十年地坚持阅读、研究、写作。不少中学教师,连各种各样的文本分析的文章都懒得翻阅,一味依赖网络上的教案。我问他们为什么,有一个正在修读教育硕士学位的女教师告诉我,那样太花时间了。阅读文本分析的文章,常常要花去四个多小时,而照搬教案,只要半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我不免大为惊讶。四个多小时,这算什么多呀,我们备课,一堂课往往要准备两三天。她说,你们课时少呀。我说你每周多少课时?
  ……
展开
目录

“以心契心”的交流,弥足珍贵的“个案”钱理群——陈日亮《我即语文》序
需要多做他这样的草根工作孙绍振——序陈日亮《我即语文》

散论
语文教臆(上)——一次关于教学思想的访谈
语文教臆(下)——一次关于语文课改的访谈
得法养习历练通文
历练自学:高效能之本
1978:语文教学三题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要动摇语文的工具性
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
绝不是驯顺的教育听差——陈君实基础教育观浅思三则

杂谈
刚刚迈开的步子
知困小札
答《语文学习》杂志
你说怎么考
退一步与走下去——语文教研随笔三则
笔墨通灵才生花——读王立根《作文智慧》
寄章熊
半月鸿——与王立根笔谈“读”和“写”
语文之门
语文之路
语文之边
多读原创和经典
晨兴零札——答中学生读者问18则
学会与文本对话
“马”的联想阅读
为每一个日子拍照,多好
有思想,还要有细节——点评杨沁《妈妈,我想送您康乃馨》
从当中写起
论说,其实也不难——评《坚持很容易》
在国旗下讲什么话——寄语某同学
十如何——语文教学具体操作抽象谈

琐记
我的语文流年
亲聆叶圣陶
认识汪曾祺
怀念顾黄初
中学生活琐忆
“下水”五则
我有一本“书”叫《鲁挹》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我的人生观检查之一
致陈淇老师
致谭启泰等
碎语
断想——关于语文教学及其他
闪念——关于一切

书序
序《中国著名中学作文精华—福州一中卷》
序《福州一中学生作文精华1辑》
序《福州一中学生作文精华2辑》
序林清和《语文毓英纵横谈》
序郭庭平《议论文创优导写》
序俞发亮《汉语句式100例》
序王汀滢作文集《素心兰》

信札
致董琨 (1972~1976年)
致李军(1976~1980年)
致李晓敏(2000~2002年)

教例
且慢进入“教学角色”——读何为《第二次考试》
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揣摩——《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回放
与“串译法”反一例——《游褒禅山记》授课回放

附录
悠悠袭来的淡淡花香刘登翰
一种回归本然的教学观许更生——陈日亮语文教学思想述评
按照学的规律教许更生——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
一事能狂便少年赖登维——漫评陈日亮“我即语文”说

为体验和体现而书写陈日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