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传、政治与性别:1972-1992课程理论论文集:essays in curriculum 1972-199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39740
  • 作      者:
    (美)威廉.派纳(William F. Pinar)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自传、政治与性别》按照年代顺序收集了作者学术历程起初20年中的研究论文,书中具体收录了:《从内部入手(1972)》、《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1973)》、《什么是概念重建?(1978)》、《课程理论化中的抽象和具体(1979)》、《自传与自我的建构(1985)》、《自传与自我的建构(1985)》等文章。
展开
作者简介
  威廉F.派纳(William F.Pinar),当代美国课程领域最富有影响力的课程理论家之一。2005年7月,他辞去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课程理论项目主任的职位,转往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课程与教学系工作,出任加拿大研究主席(CanadaResearch Chair)一职,并担任课程研究国际化中心的主任。他是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AACS)的创办者和第一、二任主席。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课程理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性别理论、酷儿理论以及自传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概念重建”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派纳对课程中传统的“泰勒原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从个体生活经验的角度考察课程,倡导课程理论的多样化和跨学科性。他致力于从自传、种族、性别的角度理解课程,尤其侧重这些领域的跨学科探讨。除本书外,他还著有《种族、宗教和修补的课程》(2006)、《今日的概要文本和其它论文:概念重建之后课程的发展》(2006)、《什么是课程理论》(2004)、《美国种族政治和暴力的性别》(2001)、《理解课程》(第一作者) (1995)。他还是以下著作的主编:《课程研究国际手册》(2003)、《当代课程理论》(1999)、《玛克辛·格林的激情思想》(1998)、《教育中的酷儿理论》(1998)、《课程:走向新的身份》(1998)。他是Lawrerice ErIbatJm出版社和Peter Lang出版社课程理论系列著作的编辑。他还创办了反映当代课程的杂志《课程理论化杂志》(JCT)。2000年,他获得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杰出教师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的终身成就奖。2004年,他的著作《什么是课程理论》获得美国教育协会(AEA)的杰出著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威廉·派纳在《自传、政治与性别》中论述了自传作为课程和教学领域研究工具的可行性。他认为传统科层体制下的课程研究已失去活力,并用自传这种更加有机、灵活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对课程研究进行了概念重建。自传方法强调学生、教师及其相互关系的即时性和复杂性,从而关注学生和教师当下的生活。
展开
精彩书评
  “威廉·派纳撰写的这部权威之作,把作为批判性实践的自传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育研究领域,派纳的博学及其对当研究者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进行分析的深度,几乎无人能及。”
  ——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内部入手(1972)
  在1950年的一次采访中,杰克逊·波洛克被问到:“那就是说在你心中其实并没有一个预想的画布形象?”他回答说:“嗯,确切地说,没有——因为你知道它还没有被创造出来。这是新作品的创作——这种绘画方式与绘画静物非常不同,画静物时你设立目标,然后直接着手工作。而我只是对正在从事的和结果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总体想法。”采访者继续问:“那就完全废除了所有的预想草图了吗?”波洛克回答说:“是的,我画油画和别人画素描是一样的道理……我没有最终定稿的预想草图。我认为,在今天,绘画越是直接、越是接近,就越有可能进行直接的表现。”(Wright,1950,引自0’Connor,1967)
  我看待教学的一种方式与波洛克进行绘画的方式类似。我在走进教室的时候经常没有预想的教案。虽然对于我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并没有详细的设计。例如,去年,在一个为期10周的关于存在主义的导论课(这是我教的一个高级选修课的一部分)中,我走进教室,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问他们对头一天看的电影是否有什么问题或评论。当然会有问题和评论,我们就花了一些时间交流观察,质疑彼此的结论,就电影的象征意义提出疑惑。最后,一小段沉默之后我断定关于电影没有人想说什么了。我开始朗读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则彼》(Ei-ther/Or),但是很快我就打断自己来问学生对此是否有评论,学生们有很多。我们做了很多文本分析,但是学生们主要解释了一个特定的段落如何影响了他们,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解释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回应了,我谈到了自己的生活史来表示同意那个学生的观察。在剩下的时间里,许多学生回应了那个特别的观点,并且彼此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透露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史。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编辑前言
前言
从内部入手(1972)
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1973)
存在体验课程的方法(1975)
审判(1976)
什么是概念重建?(1978)
课程领域的笔记(1978)
课程理论化中的抽象和具体(1979)
远航:课程作为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1979)
女性主义的公司化生成和乔治男孩的案例(1983)
在终身教职上死亡(1984)
自传与自我的建构(1985)
教师教育的概念重建(1988)
“他人的构想中自我的形成”:课程理论和学校改革(1991)
鹤的失语:存在体验课程回溯阶段中的窗子和镜子(1992)
术语汉译对照表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