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39832
  • 作      者:
    谢维和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谢维和,195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8年在江西师范学院附中初中毕业以后,曾先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和在工厂务工。1977年在江西大学中文系新闻进修班学习,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学习,并在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江西大学法律系工作;1985年底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任教;1992年初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2002年初调往首都师范大学工作;2004年3月调清华大学工作,现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与管理以及教育政策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应用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入手,通过结构与过程、均衡与冲突、教化与内化、分化与抽离等视角,对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以及它的各种具体形态,包括合作、冲突与合理性,班级与学校,教学与课程,教育政策与规范,以及教育制度、结构、发展和教育公平等,进行比较系统的描述、解释和说明,从整体上阐述了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活动本身的社会意义。修订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主要突出和加强了如下方面:一是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结合;二是国外新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的结合;三是社会学理论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结合。《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可以作为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为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以及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我们对上述构成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四个活动因素,实际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包括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规范。它们赋予教育活动某种具体的意义和价值。换言之,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目标和规范的分析来实现的。不同的目标和规范,必然形成和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另一类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包括教育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各种手段。它们是我们分析教育活动的实现方式和途径的重要因素。而且,教育活动的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常常也主要是通过对这些条件和手段的研究而实现的。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到分析教育活动的三种不同的分析思路和取向。而这些不同的分析思路与分析取向,也成为教育活动研究中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主张。
  一、客观主义研究取向
  所谓客观主义研究取向,指的是,在教育活动的研究中,强调其中的客观因素,认为对于任何教育活动来说,客观的条件和手段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是说,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注重和强调其中的条件和手段,认为这些客观因素在解释和说明各种教育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人们在活动中的目标和原则则是次要的。例如,在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学习行为时,仅仅从学校或教师以及其他各种外部因素去进行,而认为学生本身的因素是次要的。过去,一些研究文章在分析学校中的“差生”时,总是对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偏见,以及家庭等因素投以更多的关注。对此,有些文章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外部的环境和社会因素,包括价值因素和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与他们自己还很不成熟的自我相比较,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是更重要的因素。
展开
目录
第l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第1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意识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第2节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学科意识
一、常规性的学科意识
二、反思性的学科意识
第3节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4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一、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中观性的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三、教育社会学与其他具体教育学科的关系
第5节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与边界
一、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边界

第2章 教育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基础与渊源
第l节 前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观点
第2节 古典教育社会学理论
一、迪尔凯姆和教育社会学的起源
二、马克思与冲突取向的教育
三、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理论
四、斯宾塞、曼海姆、凡勃仑和茨那尼克的理论与观点
第3节 现代教育社会学理论
一、一般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和教育社会学
二、功能主义理论
三、功利主义理论
四、教育的冲突理论
五、教育的互动理论

第3章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和方法
第l节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一、结构与过程
二、均衡与冲突
三、教化与内化
四、分化与抽离
第2节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三个方法论角度
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模式
三、知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五、《教育社会学手册》的方法论启示
六、故事、理性和精神

第4章 教育活动及其要素的分析
第1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
第2节 教育活动的目标
第3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第4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教育活动的时间条件
二、教育活动的空间条件
第5节 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
第6节 教育活动的三种分析取向
一、客观主义研究取向
二、主观主义研究取向
三、辩证的研究取向

第5章 教育活动中的互动与合理性分析
第1节 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及其功能
第2节 合作与冲突--教育活动中互动的基本形态
一、教育活动中的合作
二、教育活动中的冲突
第3节 教育活动的合理性分析
一、教育活动的工具合理性
二、教育活动的价值合理性
三、教育活动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关系
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五、教育批评与合理性

第6章 教育活动的政策分析
第1节 教育政策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二、教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不同
第2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模式
一、发生学取向的分析模式
二、过程取向的分析模式
三、目的取向的分析模式
四、政策话语的分析模式
第3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主要功能
第4节 OECD《教育政策分析》的模式分析
第5节 中国近年来教育政策的数量变化及其分析
一、1985-2001年中国教育政策的总体数量与变化分析
二、教育管理政策与教育教学政策的数量比较研究
三、高等教育政策与基础教育政策的数量比较研究
四、评论与建议

第7章 教师与学生
第1节 教师
一、教师行为及其基本特点
二、教师的角色分析
三、收入、声望与权力--教师的社会地位
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分析
第2节 学生
一、学生的含义
二、“边际人”的规定及其依据
三、“年轻的成人”--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地位的新预设
四、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分析
第3节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主体间性和群体性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
二、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群体性及其特点

第8章 教育活动与社会化
第1节 社会化释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分析角度
三、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第2节 社会化的阶段分析--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一、初级社会化
二、次级社会化
第3  节社会化主要机制的分析
一、家庭
二、学校
三、社区文化
四、同伴群体
五、大众传播媒介
六、顺序模式与重叠模式

第9章 教育活动中的违规与控制
第10章 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课程与教学
第11章 教育活动的初级群体:班级
第12章 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学校
第13章 教育活动的制度分析
第14章 教育成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第15章 教育活动的结构分析
第16章 教育发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