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赢在新媒体: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27298
  • 作      者:
    肖勇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肖勇,地产界著名策划专家和媒体专家,2003年度中国房地产十大名记之一。曾任搜房网运营总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深圳商报》房地产部经理、《深圳特区报》广告部总经理、中国住交会及房地产媒体联盟新闻总监、策划总监。
    主要作品有《地产领导者——一个城市和他的地产思想》、《地产媒体战——中国房地产媒体营销实战方略》、《报战——中国房地产媒体营销100案》、《引爆地产——“活动营销”经典记录》、《地产思想风暴——深港专家大评楼》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近10年、20年的变化是最巨大的,超过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化。这些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出现的巨变,最初是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紧接着出现了搜索引擎,之后就出现了现在的博客,似乎要把一个长达上千年的变化浓缩到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在技术的深刻影响下出现的变化趋势。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几百年来的封建主义,闭关自守,错过了很多机会,在全世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的帝国,没有跟外面世界建立很好的交往和联系,错过了这些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但是改革开放后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却在世界创造了奇迹,这是被压抑了几百年后迸发出来的力量和速度,这是一个之前谁也无法想象到,却让大家耳濡目染,并亲身经历的奇迹。这两种趋势的叠加就形成今天的中国现状。
    大家原以为财富的积累可以让更多的人幸福、快乐,并且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这种物质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人们却发现,物质财富——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需要精神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
精彩书评
    在网络时代面前,住宅业俨然是一个传统行业。房地产企业如果不能融入网络时代。将很可能被淘汰。
    ——万科企业股份公司董事长  王石
    推陈出新,创新为王;新媒体与房地产的结合,是现今最能激发想象力的事。
    ——著名策划人  王志刚
    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一个传媒平面媒体人在网络世界生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刻录了中国最大的行业网络媒体的成长轨迹,并将其巧妙地串成了一个整体。
    ——《互联网周刊》执行总编  吴茂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搜房大写
    为搜房7周年,我开博啦
    搜房7岁啦!
    转眼问,我加盟搜房也已经超过一年半,550天。
    常有熟人、朋友问我:“为什么加盟搜房?你在搜房还好吗?”
    感谢博客!我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答他们,哪怕他们远在天涯海角。
    为什么加盟搜房?说起来,有一串故事。
    在搜房还好吗?2006年7月2日晚上,在庆祝搜房7周年晚会上,我代表“1颗星”的员工(每位员工都得到了一件搜房T恤,短袖上根据搜
    房工龄印上五角星,每颗星代表1年,好几位高管都是7颗星)发言,我说:“我很羡慕那些7星员工,我是搜房的‘空降兵’,我要当好搜房的
    ‘子弟兵’。”
    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换句话说,我在搜房挺好的。
    “地产博客”是我在搜房力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的目标是把搜房打造成中国地产人的精神家园,而“地产博客”就是其中“活的灵魂”。在一次工作会议结束时,我正式宣布:“我要开博啦!”
    我是搜房资讯集团的头儿,我抓的工作我当然要带头;而且,我还要把地产圈的新老朋友都拉到搜房写博客。我的名片已经印上了自己的搜房博客地址,我还会动员圈内的朋友们也在他们的名片上印上搜房博客地址。
    每天,我一般都会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作之余,我下决心挤出一些时间写博客,这其实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写什么呢?除了针对地产时事等有感而发外,相当一部分内容想写一写我在搜房的故事。
    现在,我计划每周写2-3篇,用连载的方式,既独立成篇,又互为一体,力求形散而神聚;一年差不多有100-150篇,正好可以汇集成一本书。一时想不出总标题用什么好,干脆就再俗一回——《我和搜房:不得不说的故事》。明年出书时,争取能有一个更好的名字。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所有的故事将尽量不涉及搜房的商业秘密,对一部分人物、事件、数据等会适度把握,但力求不影响整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我相信,搜房的故事是当代中国成长型企业又一组鲜活而生动的案例,而搜房将成为企业星空中耀眼的一颗明星。
    只有搜房伟大,搜房人才会伟大。
    只有搜房红火,关于搜房的博客和书籍才会红火。
    把事情做好了,有了好的题材,才会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才会有精彩的博客。换句话说,白天好好干活,晚上才能写出好的博客。
    需要努力。
    夜深人静时,我在写博客。
    北上,加盟搜房
    2005年1月2日,23:00分,我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在冬夜凛冽的北风中,开始了职业生涯新的一页——搜房之旅。
    我不是一个喜欢跳槽的人,1989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前5年在内地换过一个单位,后11年在深圳(以人才流动频繁著称)也只换了一个单位。后来,我在深圳先工作过的两家报社合并成一个集团,原先的大领导后来还是我的大领导,以至于他开玩笑说:“你跳来跳去,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
    说起我与搜房的缘分,话还有点儿长。
    1995年,我和同事们在《深圳商报》操作国内最早的经营性房地产专版(新闻类的房地产专版国内已有两三家)时,就知道莫天全先生和他与孟晓苏等创立的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并经常引用该指数。
    1999年,搜房网横空出世。在那一波新经济大潮中,网络群星闪耀,令人心仪。作为地产传媒人,我们对搜房网更有一番亲切感,对其一举一动更为留意。
    后来,第一波网络泡沫破裂,明星大多数变成了流星。这时的搜房给人的感觉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好像没有特别风光过,相对而言就谈不上有多么失落。
    从2000年起,我先后供职的两家报社与搜房不断有些合作,如网上调查、楼盘评选、网上展示及投票、城市典型地产指数发布、地产风云榜、优秀职业经理人评选、营销活动网络直播等。大家优势互补,合作挺愉快。
    回过头来看,那时的我,即使不考虑我的老朋友、新朋友担任深圳搜房负责人的因素,对搜房的理念、精神、文化、风格、效率等已颇有认同感,对搜房也颇有好感,尽管当时压根儿没想到有一天会加盟搜房。
    我与老莫(中国房地产业界人士一般称莫天全先生为“老莫”。圈内说“老莫”就专指莫天全,不会有第二个人)第一次见面大概是2001年秋在深圳的一次典型地产指数发布会上。印象中,老莫像一个学者,内敛、深沉、厚道,话不多,平和而诚恳。    一
    在以后的地产活动中,我又与老莫见了几次,每次都廖廖数语,一带而过,记忆中最长的交流没有超过5分钟。
    转眼到了2004年,我想“动一动”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关于我为什么要动,外面的说法很多,我心里很清楚,就是想挑战自我(又是老一套,暂时找不出好词儿)。
    我已经36岁了,约相当于生命历程的1/2。后面的路怎么走?是平稳一些,还是更具挑战一些?
    我越来越倾向于后者。
    其实,我当时所处的位置还是令许多人羡慕的,差不多是中国报媒最好的平台之一(我的老东家深圳报业集团及《深圳特区报》的综合实力和广告收入名列全国三甲);而且,领导找我谈过话,很快可以做正处级的安排。强大的实力、优秀的平台、开明的领导、成熟的团队以及我在深圳十多年的资源积累,毕竟是难以割舍的。
    但是,有一个声音一直在问我:“你是想就这样干到退休,还是……”
    而且,有一种想法越来越清晰:如果要动,就要在40岁以前动,否则就很难动了。像力帆老总尹明善那样,49岁下海、65岁二次创业的商界英雄,毕竟少之又少。
    我下决心要动了,我是主动的。
    如同我十多年前放弃了在内地较为优越的条件闯深圳一样,很多人闯深圳是被逼出来的,以至于有“逃三债”之说——政治债(“被装袋了”)、经济债、感情债。25岁的我在中央新闻机构当驻站记者,1993年就有房、有车(公车随便用)了。那时,因为我看清楚了自己的明天,就想追求更具挑战的人生道路。
    有时候,模糊的东西更具吸引力、诱惑力。
    别看我外表沉静,内心是一团火。
    机会来了。
    2004年第三季度,搜房发生了一次人事变动。10月底,我正好在北大参加一次培训。由好友牵线搭桥。我与老莫见面了。
    老莫带我参观了搜房在中粮广场的新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没有大班台、大班椅,甚至没有沙发。
    在餐厅,莫总请我吃了一顿三菜一汤的饭,中途还有一位客人加入,一共花了一百多元。
    老莫是一个除工作之外对自己一切从简的人。
    我和老莫谈了约一个小时,基本上敲定了我加盟搜房的事宜。
    这次,对我来说是“历史性”的会晤,没有波澜,没有悬念,在淡定从容之中完成了。
    这是我和搜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前是公对公合作),是新人,却像老朋友一般相知、认同,尽在不言中。
    2004年12月,上海,中国住交会间隙,在陆家嘴的一间茶社,我与搜房的管理层“非正式”地见了面。没有太多的陌生和客套,很快我们就一起谈工作,谈市场,谈“打法”。
    12月末的一天,老奠打来电话,问我能不能马上飞来北京,商量一下明年的任务。我当即订票,当晚抵达北京,第二天与老莫谈了2个小时,中午便返回深圳。
    我又一次领略了老莫的风格与效率。
    我终于要北上了。
    我永远感激我的老东家,培养了我,提升了我,并且对我的选择表现出开明和大度,顺利放行。
    我永远感激深圳,这片南国热土对我们这些“新客家人”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包容和价值认同。
    我永远感激关心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心里一直想着大家!
    转会,转出“轰动效应”
    转会搜房,我打算低调处理,悄然北上,不想弄出什么动静,因为有过教训。
    5年前,我从深圳的一家大报转会到另一家大报。在新东家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广告代理公司工作会上,当我出现在台上时,台下的不少广告公司老总一下子懵了,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因为我曾代表老东家给他们开同样的会,大家很熟悉,于是,有人赶紧出门打电话到我的老东家去证实。
    老东家很快也召开了规模较大的客户联谊会,吹风通气,力求把我转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新老东家竞争白热化,尖锐对立,只差针对我刊登“严正声明”了。处在矛盾焦点的我,压力很大,甚为郁闷。
    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我转会的几乎同时(2001年8月),深圳一家著名地产顾问机构的一位干将离职,自立门户。我和他的变动,被圈内人士视为当年深圳地产界的“重大”人事变动,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震憾和冲击力,成为一个话语中心。我原先的领导与这家顾问机构的老总在一次会上握手时连声说:“同病相怜,同病相怜……”这也是我听别人传的。
    为了吸取教训,我几乎没有主动告诉朋友们就北上了,只是,临行前推不掉,我的同事蔡照明、杨磊与十几位地产商、代理商朋友为我饯行。巧的是,一年后蔡照明加盟金地集团,任CMO(首席营销官)兼北京金地副总经理,我在北京邀了一群媒体朋友为他接风,开玩笑说:“我们有亲缘关系,你是CMO,我是COM”。
    大笑。
    在北京上了一个多月班后,回深圳过春节,大家互致短信,我转会的事才大面积传播开来,朋友们纷纷向我祝贺,也有人表达了某种善意的担忧。
    网上的议论从12月底就开始了。好友给我转了一些相关的热帖,这    《天下无界——有感于近期业内入才的流动》
    《肖勇走了,程鸿蔚也走了》(注:程乃深圳一个知名资深地产策划人)
    《深圳媒体人三路出击——谁将笑到最后?》
    (2001年地产部重现上海滩》
    《地产门户网络上演“三国演义”》
    《真正的传媒高手》
    有一位网络“大虾”(蝠王韦一笑)不相信我转会,在网上发问:“是真的吗?这么重大的事搜房早应该公告天下。”
    其实用不着“公告”,互联网是传播的“核武器”。不是有人在网上找到了失去联络多年的故旧、小学同学甚至初恋情人嘛!  “地球人都知道”,未免太夸张,却是那个意思。
    网上的议论差不多持续了半年,除了搜房网外,包括搜房网的主要竞争对手新浪网、焦点房地产网、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等在内的十多家网站也有一些反映。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中国房地产报》、《新周刊》等在有关报道中提及了我的转会一事,对网络媒体的崛起深表关注。
    全国房地产主流媒体联盟有一个圈子,我的老东家是这个联盟的发起单位,我曾是联盟的活跃分子。我的转会在这个圈子也引起了一番震动。诸位看我摇身一变,大谈网络,感到很新鲜(加盟搜房前,我基本上算是网盲)。他们说:“你抛弃我们啦!”我说:“干传统媒体15年了,审美疲劳了,换个活法。”
    在我的示范效应下,一年内全国有多位传统媒体人士加盟搜房。我告诉他们,搜房这条船是希望号,不是贼船。
    刚到搜房时,我在北京拜会了王石,在地产圈羞不多是最早触网的他,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成长性颇为看好,并对奠天全先生数年专注、执着做搜房表示了赞许之意。
    当潘石屹发现我代表搜房主持论坛时,很是惊讶了一番。不过,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老潘触电,触网,触时尚,常立潮头,成为行业乃至时代的符号人物。就变化和创新而言,我们还差得远呢!后来,SOH0中国与搜房有很好的合作。
展开
目录
推荐序1 网络时代提供了多种可能潘石屹
推荐序2 新媒体要有“主语”王侯
第一部分 搜房大写
为搜房7周年,我开博啦
北上,加盟搜房
转会,转出“轰动效应”
洗脚屋里敲定的“百城战略”
从“百城战略”到“百人计划”
搜房,需要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选择搜房
搜房的“数字文化”
营销,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人生即营销
搜房速度与搜房效率
搜房的“三段论”
“邮件管理”:全国一盘棋
“分类管理”有乾坤
集中力量干好一件事
铁打的平台流水的兵
有缺点的能人和80分的人
“子弟兵”与“空降兵”
搜房“嫁”给了.500强
“全球风投之父”首肯搜房
新浪VS肖勇:搜房的成功在于专注
足球VS网络VS地产一为深圳搜房
足球赛而作
优胜劣汰不破不立
情商智商胆商: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部分 网媒感悟
“媒体搜房”扑面而来
“拜访为采访”
现场直播:中国房地产“现在进行时”
在场出场做主场
大道消息VS小道消息
搜房内容“五大件”
楼盘资讯大厦之基
“打盘”VS‘打人”
整合’VS原创
博客,地产人的精神家园
管理者为什么博客
内容为本,全员发力
挑起“论战”推波助澜
做内容:流程VS规范
门户网站VS地产专业网站
地产传统媒体VS地产网媒

第三部分 营销体验
三大战略助飞搜房
广纳贤才布阵中国
为什么能“决胜北京”
代理制VS直销制
管理,从制度开始
“控制文化”:保证航向不偏离
开会,开出效益
为什么要汇报
选好总经理
发现“营销总监”
“金牌销售”是财富
团队啊,团队
搜房是平的:追求扁平化
培训使人强大
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人生
营销人员50问
客户在哪里
抓住大客户
开好客户分析会
“烧烤”会,烤出什么
让客户流动起来
“二八理论”VS“长尾理论”
人海战术VS精耕细作
每天见一个客户
“签约运动”:赢在起跑线
加强客服:打仗就是打后勤
服务报告:续约之宝
网络营销七剑出鞘
广告:一号产品“老”树新花
网上SP:广告的延伸
搜一搜你自己
向客户展示他的对手
案例库:让客户做选择题
博客营销如何运作
深圳的“剑客现象”
一楼一策
准备好营销道具
到售楼处培训客户
盯住你的对手
专业主义与方法论的胜利

第四部分 业务集群
分拆,拆出增长点
二手房租房:搜房新引擎
家居:延伸的财富链
研究集团:中国研究经济的一面旗帜

第五部分 品牌推广
敞开胸怀合作八方
牵手传统媒体:互补的力量
地产会展搜房之舞
事件营销擦亮品牌
口碑传播:千万人的话语接力
好房子,是搜搜搜……搜出来的

第六部分 公关活动
媒体,就是公关公司
活动营销“10大关键流程”
做活动之“8项注意”
房媒活动营销“20大模式”
房媒活动“5大卖点”
房地产发展年会——思想也是生产力
“别墅节”——首个以产品命名的节日
“商业地产节”——将产业要素串起来
“学院派论坛”:“派系”擂台“山头”对话
“数字地产节”:谁能说清房地产?我能!
香港地产周——海外推广第一站
山西联展——异地营销天宽地阔
户型创新论坛——顺乎“新政”快速反应
网上房展——新经济“入侵”会展业
网络人气榜——地产“超女”PK台
后记从“报战”到“网战”肖勇
附录1 搜房大事记
附录2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