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与民生:文献述评
1.1 关于概念的简要说明
当前中国政治语汇中频繁使用的“民生”一词,严格来讲并非经济学术语,因此,要在经济学的视野里做一篇“财政与民生”的文献述评。一方面,我们要了解问题的缘起,了解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热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诉诸于它所对应的英文概念及其同义词的考察,以便了解国外与“民生”有关的问题研究,从而有利于发现“民生”一词的经济学含义及其与“财政”之关联。
1.1.1 中国当前民生问题热:缘起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是中国政府发起和推动改革开放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央实施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方针。实际上,在强大的经济增长压力下,“兼顾公平”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发展是硬道理”被片面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初期的改革具有明显的帕累托(改善)性质,因而这一思路可能内含着的一些长期矛盾没有显示出来,改革看起来是“全赢”的。但9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进入另一个阶段,几乎每一步改革成果的取得都必须以一部分人的损失为代价。首当其冲的就是正规部门改制致使大批人员“下岗”,城市贫困问题凸显出来。随后是90年代后期由于谷贱伤农及农村的“乱收费”问题,导致广大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王绍光,2007)。
这时,如果存在着完善的社会补偿机制,对那些在改革中受损的群体将会起到安抚和稳定作用,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就不会显得如此严峻。问题在于,前期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财政推动的,为了缓解其中的财政压力,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财政上的“甩包袱”。不仅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居民承诺的充分就业已流为空谈,而且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基本生计方面的保障也越来越弱。同时,由于制度建设不到位,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着权钱交易和官员腐败等现象,进一步放大了普通民众的不公正正感,甚至连市场经济下正当的收入差距都不被认可,社会矛盾有加剧的趋势,成为社会秩序的巨大安全隐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