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目标。农业大县保留了很多好传统,但也存在很多陋习。如人情往来,有些地区家庭人情往来的花费占了收入的1/3以上,目前,这股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等陋习不改变,农民的增收也会打折扣。此外,小农意识(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小富即安心态、淡薄的诚信意识、脆弱的民主意识和落后的文明意识)在传统农业大县尤为突出,它们有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所造成的,有些则是我国“三农”政策所致。
落后的思想意识带来的必然是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反过来又带来更加落后的思想意识,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源头上根治弊病。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塑造新型农民。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早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免费,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状况,增加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要通过技能培训班、农村党校等阵地对尽可能多的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其次,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农民中去。通过送戏下乡、露天电影、广播电视、群众广场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积极奋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
再次,提高宣传艺术,营造有利于鼓舞广大农民自觉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舆论环境。在广大农民身边挖掘各类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致富的信心和文明的意识,在群众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