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江苏的城市化
江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从1980年代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创造的“苏南模式”,到1990年代“外向型”城市化首推的“苏州模式”,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000年伊始,江苏省在“十五”规划中,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提出“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全省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2001年至2004年城市化水平年均递增1.8 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48.2 %,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41.8 %)6.4 个百分点。多数研究成果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动力,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模式,逐步向以资本带动、制造业发展、开发区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转化(张敏、顾朝林,2002)。经济全球化为江苏的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变化.海外直接投资(FDI)成为江苏城市化的新动力(吴莉娅、顾朝林,2005)。但是,对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流共识并不能涵盖江苏全域,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历史地理条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明显。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方面的反映表现为城市的规模结构、城市形态、城市化率、城镇的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差异(王志宪,2001)。占江苏省总人口43.4 %及国土面积51.1 %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约26个百分点。事实上,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时间差异,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导致了横向的区域差异,无论是城市化的阶段性还是区域差异,都可以归结为动力机制阶段性的结果。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阶段的苏南、苏北及苏中地区,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所以,对整个江苏的城市化所做的研究和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缺乏对省内更多的地区,特别是缺乏对苏北地区的借鉴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