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职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442851
  • 作      者:
    蒋蓝编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文化学者、散文家。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加盟非非主义。已出版《身体传奇》《鞋的风化史》《玄学兽》《哲学兽》等多部专著。曾在《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奇幻世界》等报刊杂志开设专栏。所写动物散文系列被《杂文选刊》《书摘》《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数十家报刊杂志转载,其独特的叙述话语与思辨力量,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晌力。“新散文”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布老虎散文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晚报》《青年作家》编辑。
展开
内容介绍
    老职业,这些被记忆所保留下来的印象,总是莫名其妙地牵动着历经者的灵魂,在时尚的间隙里,投身出它们独特的光辉。
    《经典往事:老职业》写了100多种老职业,绝大多数与手艺有关。手艺一道,蕴涵着文明的累积和嬗递,它们在物品上所留下的痕迹,反过来为手艺塑了不灭的形象。无论是从技艺的发展着眼,还是就文化的承载而言,民间艺人或匠人们已经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准,但在大机器年代却面临严峻的挑战,就更不用说在数字化生存时期的命运了。
    道理很简单,工业文明对产品的要求就是无限复制,但手艺在某种程度上是拒绝复制的。正因为手艺在施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差异,恰好为文化存留了一个容身的空间,与其说是文化的使命创造了手艺,倒不如说是手艺保留了文化的余脉。
展开
精彩书摘
    弹棉花:
    弹棉花的人,一般都来自山区,行头不外是一副大弹弓,外加一个大背篓,里面装着一些白花花的棉线和非常简单的生活用品。他们走街串巷,衣服上头上沾满永远也弹不干净的棉花屑,微风吹来,棉花屑就像欲飞的蒲公英一般,他们好像不是在赚钱糊口,倒更像是民间乐器的演奏大师。
    弹棉花的通常是一男一女,男的把那张巨大的弯弓扛在背上,尾部紧紧插进腰带,柳木制成的弯弓扎实且富有弹性,在木弹锤的敲打下,一颠一颤的,一床死板板的旧棉被就整个儿翻了个身子。弹锤在弹筋上敲击,嘭——嚓——嚓——嘭……弹花人的身子随声响忽高忽低地起伏,抑扬顿挫,极富节奏感;女的则忙于在弹好的棉被上铺线,经线和纬线交叉而行,然后用一块盾牌似的圆木头盖将被盖压平,压齐。
    旧时,百姓人家每到临冬之前,总要拆洗被褥,受经济所迫,使用的棉花并不都是新的。但已经穿用过的棉花难免板结,这时就需要进行纺弹将棉花弹松再做成棉絮。我以前喜欢看弹花匠将一层一层发黄发硬的旧棉絮牵扯成白白柔柔的云絮,扁扁的一床棉絮越来越蓬松,比原来高出了好几倍。而那弹棉花的人,在棉絮四周东奔西走,像是一个在演练游身八卦掌的高手,渐渐地,蓝褂子上也漫出了白絮,再后来头发上眉毛上也挂上了霜,整个人看上去如雾气中的行者……
展开
目录
手艺与黄昏
弹棉花
货郎
代写书信
磨刀人
卖清水
补鞋匠
说书
算命打卦
修钢笔
补锅
出租图书
哭丧婆
跌打药
打蜂窝煤
雕花匠
板车工
卖麦芽糖
伞匠
担担面
卖凉开水
修脚工
淘粪工
打更守夜
洗衣月艮
拉洋片
绣花
卖糖画
竹篾匠
剃头匠
白铁匠
缝穷婆
剪纸
做宫灯
装裱匠
翻瓦匠
烧炭卖炭
纤夫
背夫
织家居布
制绳匠
桐油商
摆残棋
收潲水
窜窜儿木匠
灯草客
演木偶戏
杂耍
江湖郎中
卖唱
抬滑竿
造土纸
演皮影
当铺
马帮
广播员
石印
开染坊
卖耗子药
制秤
刻牙章
书记员
风水先生
舵爷
猎户
放债
接生婆
媒婆
制木车
草编
写碑文
油印工
麦客
皮条客
收荒匠
麦客
刀剑铺
卖碎石
烧石灰
铅印
奶妈
守墓人
内刊编辑
炒爆米花
包皮蛋
流动照相
跑滩匠
织毛衣
吹鼓手
讲圣谕
流动烟贩
金银匠
电话总机
车把式
挑牙虫
采耳师
放蜂人
摆渡人
杀猪匠
经营旧书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