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基本约定<br>第一章 系统的常用分析功能<br>第一节 系统的安装、运行和退出<br>第二节 设定分析对象<br>第三节 单指标分析功能<br>第四节 两个指标间的对比分析<br>第五节 生成用户需要的数据项<br>第六节 结构分析功能<br>第七节 经济分析报告的设计和生成<br>第八节 其他分析功能<br>第二章 系统的经济监测功能<br>第一节 输入经济监测指数的定义<br>第二节 测算经济监测指标的特征<br>第三节 测算监测指标临界值的基本原理<br>第四节 测算监测指标临界值的操作<br>第五节 快速把握经济的总体态势<br>第三章 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br>第一节 数据库的设计目标<br>第二节 指标名称库的设计<br>第三节 统计分组方式管理<br>第四节 统计指标管理<br>第五节 按用户需要定义指标<br>第六节 原始数据管理<br>第七节 统计指标类别管理<br>第四章 统计指标类型的划分<br>第一节 指标类型的定义<br>第二节 常见的指标类型<br>第三节 指标间的运算函数<br>第四节 计量单位换算<br>第五节 联合指标<br>第五章 常用派生数据项的计算方法和作用<br>第一节 移动平均绝对额和增长率<br>第二节 平滑定基指数和平滑增长率<br>第三节 趋势偏离率<br>第六章 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事实<br>第一节 经济波动过程的划分<br>第二节 经济波动中的内在关系分析<br>第三节 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br>第七章 经济监测的基本原理<br>第一节 经济波动中的先行滞后关系<br>第二节 扩散指数<br>第三节 合成指数<br>第四节 宏观经济的景气监测<br>第五节 景气调查<br>第八章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br>第一节 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方法<br>第二节 中国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br>第三节 监测指标临界值的测算<br>第四节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构造方法<br><br>第五节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常用数据项<br>第九章 地区经济监测方法的设计<br>第一节 地区经济运行指数<br>第二节 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的度量<br>第三节 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动状况<br>第四节 协调性指数和位次差异系数<br>第五节 各地区经济走势的差异分析<br>第六节 区际比较功能的操作<br>第十章 判别性监测方法<br>第一节 判别性监测原理<br>第二节 经济走势的判别<br>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判别<br>第十一章 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测方法设计<br>第一节 消费者信心指数<br>第二节 企业景气指数<br>第三节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br>第四节 房地产业监测指数<br>第十二章 总量调控政策的监测<br>第一节 总量调控目标和政策工具<br>第二节 总量调控政策类型的划分和评价<br>第三节 总量调控政策合理性评价<br>第十三章 季节因素的处理方法<br>第一节 移动平均方法<br>第二节 季节因素的调整方法<br>第十四章 春节因素影响的调整方法<br>第一节 平滑法春节因素调整<br>第二节 绝对额指标的春节因素调整模型<br>第三节 时点类指标的春节因素调整模型<br>第四节 几点说明<br>第十五章 其他不可比因素的处理方法<br>第一节 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及应对策略<br>第二节 数据变动的连续性<br>第三节 数据的逻辑审查<br>第四节 缺损值的弥补方法<br>第五节 异常值的识别和处理<br>第六节 随机因素影响的处理<br>第七节 统计口径变化的处理<br>附录 数据库的指标体系<br>指标体系附录的使用说明<br>一、国民经济核算<br>附表1—1 国内生产总值<br>二、农业<br>附表2—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br>附表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br>三、工业<br>附表3—1 工业增加值<br>附表3—2 各地区工业增加值<br>附表3—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br>附表3—4 各地区工业产品销售率<br>附表3—5 工业主要行业经济效益指标<br><br>……<br>四、固定资产投资<br>五、房地产开发投资<br>六、建筑业<br>七、国内贸易<br>八、交通运输和邮电<br>九、农村住户<br>十、城镇住户<br>十一、劳动就业<br>十二、对外经济<br>十三、财政和金融<br>十四、价格<br>十五、其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