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第1章 导论<br>1.1 经济学:科学与人文的统一<br>1.1.1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br>1.1.2 “两种文化”在经济学中的表现<br>1.2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的统一<br>1.2.1 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之争:科学抑或人文?<br>1.2.2 经济学: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的统一<br>1.3 马克思的经济学观<br>1.3.1 科学:“人的科学”<br>1.3.2 马克思的人文经济学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br><br>第2章 经济学的“科学困境”及其出路<br>2.1 作为科学的经济学<br>2.1.1 科学标准的演化<br>2.1.2 经济学正走向科学<br>2.2 经济学“科学困境”的种种表现<br>2.2.1 对象问题<br>2.2.2 价值问题<br>2.2.3 假定问题<br>2.2.4 实验问题<br>2.2.5 过度的数学化问题<br>2.2.6 理论体系问题<br>2.2.7 预测问题<br>2.2.8 检验问题<br>2.3 经济学的科学特质是单方面的<br>2.3.1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br>2.3.2 作为科学经济学的人文转向<br><br>第3章 作为人文的经济学<br>3.1 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反思<br>3.1.1 “稀缺规律”的自身矛盾<br>3.1.2 人力资源稀缺是一切经济问题的总根源<br>3.1.3 解决资源稀缺的根本点在于人类自身<br>3.2 经济学的入学本质<br>3.2.1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学说”的逻辑分析<br>3.2.2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学说”的历史分析<br>3.3 经济学的道德特质<br>3.3.1 西方经济学伦理道德观的发展<br>3.3.2 利他主义经济学的发展<br>3.4 经济学的价值分析<br>3.4.1 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br>3.4.2 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理论<br>3.4.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br>3.4.4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br>3.5 经济学的境界<br>3.5.1 人生四大境界<br>3.5.2 不同人生境界中的经济学问题<br>3.5.3 走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功利困境<br>3.6 人文经济学如何可能?<br>3.6.1 “经济人”和“道德人”框架<br>3.6.2 “理性人”和“非理性人”框架<br>3.6.3 经济学的最高指标:人文指标<br><br>第4章 语言、文化传统和经济学<br>4.1 经济学的语言哲学反思<br>4.1.1 经济学中“语言转向”的根据<br>4.1.2 “语言转向”在经济学中的表现<br>4.2 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br>4.2.1 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经济学的启发<br>4.2.2 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经济学的设想<br>4.2.3 西方经济学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br>4.2.4 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语言与经济学<br><br>第5章 结论<br>主要参考文献<br>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