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1 张士贵“造屋”过海
贞观十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统率三十万大军渡海征伐高丽。大军行至海边,只见大海波浪滔天,一片汪洋。大军如何过海,倒使雄心勃勃的唐太宗犯了愁。他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房玄龄等大臣劝他不要御驾亲征的劝谏。事已至此,只好召集各路将领来共商渡海之计。各路将士一筹莫展,无奈,任务落在了大军总管张士贵身上。他对太宗说:这渡海之计我也说不出来,等我想好了再答复您。.
张士贵回到寨中,马上召薛仁贵商议计策。薛仁贵考虑片刻后说:“皇上不过担心大海难渡,我有一计,保管让这千里海水来日无踪无迹,皇上和将士们都会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安稳过海。”张士贵听后大喜,急问此计的内容,薛仁贵便在他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半天。张士贵命他马上回去准备行事。
几天以后,张士贵及各路总管来见太宗,告诉他有一个住在海上的豪富老者,特地来求见皇上,愿意承担运送三十万大军军粮的任务。太宗非常高兴,马上传见这位老者。随后,这位老者请太宗及一班文武官员前往海边。此时大海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是用一幅彩幕围着的一万多间房子。老人躬身请太宗进入靠东边的一问屋子。只见室内四壁张挂着华丽的锦绣帷幕,地上铺着名贵的地毯。太宗及随从人员席地而坐,品尝美酒,觥筹交错,心情极为舒畅。不知过了多久,太宗忽然听得房屋帷幕被风吹得哗哗直响,外面波声如雷,又见桌上杯盏乱动,不禁心生疑窦,忙命人拉开帷幕观看,只见外面波浪滔天,一片汪洋。太宗大惊失色,问道:“朕这是在什么地方?”张士贵起身回答说:“这是微臣的渡海之计,现在陛下及三十万大军正在乘船过海,前往高丽,船已经快到岸啦。”太宗起身察看,果然是在船上。就这样,太宗坐在“房屋”中,安然渡过了大海。
“瞒天过海”这一成语,就是从这一故事中演化而来的。
2伍子胥过昭关
在《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里,有一个“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的故事。它虽然称不上是军事家们的得意之作,却为“瞒天过海”这一计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奢因指责楚平王夺儿媳废太子的不道德行为,与其长子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只身出逃,到宋国与早一步逃出来的太子建相会。由于正赶上宋国内讧,两人又逃到郑国。太子建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一心想借晋国之力篡夺郑国的主位,结果事泄被杀。这样,伍子胥只好带上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
伍子胥与公子胜如同丧家之犬,昼伏夜行,向吴国方向逃奔。他们过了楚国的属国陈国,还需越过要冲之地昭关,才能到达通往吴国的水路——长江。昭关地处陡峭的两山之问,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原来楚国已在此设关把守,因盘查伍子胥,楚平王又派大将莛越在此驻守。伍子胥二人在离昭关六十里处,遇上了隐居在此的神医扁鹊的徒弟东皋公。东皋公是位侠肝义胆、两肋插刀的志士,前几天到昭关给莲越将军诊病,曾见关上悬挂着伍子胥的画像,所以一眼就把伍子胥认出来了。他对伍子胥说,关上盘查很严,像你这样过关,岂不是自投罗网!不如先到我家,等我想办法送你过关。二人一连住了七天,东皋公每日酒肉款待,却不提过关的事情。这天夜里,伍子胥辗转寻思,反侧不宁,异常焦躁。第二天早晨,东皋公叩门而入,发现正当英年的伍子胥头发全白了。这就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典故的由来。伍子胥因父仇未报而痛哭不已,东皋公却祝贺他有了命运转机的好兆头。他说,你容貌变了,别人就难认出来了。正好我请来一位朋友,今日就帮助你过关。
东皋公请来的人叫皇甫讷,长得与伍子胥有些相似。在东皋公的精心安排下,皇甫讷扮作伍子胥,伍子胥扮作仆人,又用汤药给伍子胥洗了脸,改变其本来的颜色。一行人黄昏出发,黎明时到达昭关。果然,刚到昭关守关军士就把皇甫讷当成伍子胥,立刻报告越,越打眼一望,说声“正是他”,便下令将皇甫讷抓了起来。守关将士听说抓到了伍子胥,争相观看,也不盘查行人了。
伍子胥和公子胜乘机混入行人之中,逃出关去。
3“飞将军”解鞍退匈奴
西汉将军李广,一生活跃于抗击匈奴的战场。由于他足智多谋,善于骑射,被誉为“飞将军”。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出兵进攻上郡,李广受命同另一个宦官率兵抵御匈奴的入侵。一天,这个宦官率领十几名骑兵同三个匈奴人相遇,双方打起来了。匈奴人箭术高超,一边逃跑一边放箭,不但射死了宦官带领的骑兵,连宦官自已也中了箭。他逃回后向李广报告了情况,李广说:“有这样的本领,这三个人一定是射雕的高手。”李广立即率领一百名骑兵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追上以后,李广拈弓搭箭,射死二人,活捉一人。一审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当他要带着这个匈奴人返回时,只听远处马蹄疾驰,几千名匈奴兵纵马过来。匈奴兵见李广手下只有一百人,非常惊疑,以为是汉军的诱敌之计,赶忙占领一个山头,摆开了围攻的阵势。
李广手下的骑兵见状都惊恐异常,想立即拨马逃走,李广却极为冷静,他劝阻道:“我们离开主力已有几十里路,现在如果惊慌逃走,匈奴就会追击,把我们立刻消灭掉;如果我们留在这里,匈奴就会误认为我们是主力部队派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贸然攻击我们。”于是,他命令大家迎着匈奴的大队人马继续前进。走到离匈奴只有二里路的地方停住,又下令说:“大家都下马,并把马鞍子卸下来!”大家说:“匈奴众多并且离我们很近,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我们怎么应付呢?”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要走,现在我们把马鞍卸下来,就表明我们不走了,多疑的匈奴会更加相信我们是前来诱敌的,一定不会来攻击我们。”果然,匈奴人仍然按兵不动。这时,匈奴队伍中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官出来检查他的部队,李广带领十多名骑兵射死了这个将官,又回到自己的部队中,卸下马鞍,把马放开,躺卧休息。匈奴人一见,更加不敢攻击。半夜的时候,匈奴人担心汉军埋伏在附近,害怕被袭击,把部队撤走了。于是李广带领骑兵顺利地返回主力部队。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公元217年,吴国谋将鲁肃死后,陆口的防备由大将吕蒙接替,同时,吕蒙奉命任汉昌太守,管辖下隽、刘阳、汉昌、州陵地区。这些地方与关羽所守的荆州地区相毗邻。
“自古兵家重荆州”,吕蒙上任后,就向孙权建议,乘机夺取荆州,控制长江,他的建议得到了孙权的赞许。
但是,此时吴、蜀两国还处在表面联合的状态,吕蒙也深知关羽勇猛无比,正面出击肯定要遭失败。因此,他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刚到任,就马上派人探望关羽,借以表明双方继续保持友军关系,麻痹关羽。
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留傅士仁、糜芳率部队守备公安、南郡。吕蒙上书向孙权建议:“关羽进攻樊城留下大批的守备部队,必然是防备我们进攻他的后方。我身体多病,请允许我带一部分部队返回建业假装治病。关羽知道后,一定会撤走他的部队,全部调往襄城。这样,我军主力从水上出发,昼夜兼程,突然袭击他的后方,荆州便唾手可得。”于是,吕蒙对外假装称病,果然迷惑了关羽,将守备公安、南郡的兵力调往樊城。孙权见关羽中计,便趁机率军向荆州进发,派吕蒙为先锋,一举占领了荆州。关羽自知势孤力竭,只身逃奔麦城。
高颖献计灭陈
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兴兵讨伐南方的陈国。
出征前,召集满朝文武,共商灭陈大计。
仆射高颖献计说:“要消灭陈国,必须先毁坏它的粮食储备。江南的房屋多半是稻草盖的,只要一纵火,就会使它化为灰烬,这是其一;其二,在陈兵收割稻子时,我们派兵骚扰,等到他们把士兵集中起来,我们立即收兵。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他们看到我们并不是真打,一定会放松戒备。那时,我们就打他个措手不及,突破长江天险,江南的半壁江山也就归我们了。”隋文帝听了这一计策,非常高兴,立刻下令,以这种战略部署对付敌人。
隋朝大将贺若弼按照这一部署,命令沿江防守的部队在换防的时候,都到历阳城集合,并在这里漫山遍野地张挂旌旗,支起军营帐篷。陈国士兵见了,以为大批隋军准备渡江,急忙调动全国的军队准备抵御。后来才知道,隋军只是在换防。此后,陈军渐渐地对隋军在历阳插旗、支帐篷这一套做法习以为常,又分散了守备军队,留下的部分守军也放松了戒备。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清晨,贺若弼和韩擒虎率领两支军队,静悄悄地渡过长江,占领了建康城,陈国宣告灭亡。
拿破仑的“公开”机密
1799年“雾月政变”以后,拿破仑掌握了法国政权。尽快打败奥地利军队,夺回原有领地,成了他当政后的首要任务。面对皮埃蒙特境内的十万奥军,只有组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才能与之抗衡。而且,这支军队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必须隐藏实力,使对手毫无准备。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拿破仑经过周密的思考,断然决定:不仅要把军团的组建公布于众,而且要把它的“实力”有意暴露出来,借此引起人们的猜测,诱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1800年4月,经过周密的部署后,他亲自出面,煞有介事地在巴黎宣布军团的组建情况,并表示将亲临军团的集结地第戎视察。
这样做的结果是,诱使大批间谍从欧洲各地赶到第戎。但是,他们在勃艮第的首发里,却没有发现什么像样的正规部队,只有刚招募来的几团新兵。他们服装不整,装备不齐,各种所谓的司令部也是徒具虚名。拿破仑却在那里进行了一次检阅。
这次检阅以后,拿破仑的新军团开始成为绅士们的笑料。接着,五花八门的讽刺画在欧洲各地出现了。其中一幅画着十二个童子军和一个装着木脚的残废人,下面的标题是“拿破仑的军团”。
……
展开
对西方管理者而言,研究《三十六计》。深入了解计谋学之后,将可以事先识察到计谋的存在,并且预先想出突破的策略。懂得计谋分析,才能够避免计盲,上了当还不自知,这样的分析智慧对于管理者在制订策略上是相当重要的。
——瑞士汉学家 胜雅律
《三十六计》是中国战略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其关于战略的描述要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精细得多。它既适用于具体的战术,也适用于重大的政治抉择,各行各业领导人都能从中找到新的秘诀。
——美国国防部长 拉姆斯菲尔德
中国的《三十六计》是“运筹帷幄的诀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经营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上。
——日本 大桥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