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法评论.第20卷(2007)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25939
  • 作      者:
    陈兴良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问,1988年5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4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7年修订1版,2000年修订2版,2003年修订3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初版,1998年第2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2002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006年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周光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卷是《刑事法评论》第20卷,也是《刑事法评论》出版十周年。本卷在“刑法知识论研究”栏目中发表了三篇文章。刑法知识论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也是刑法学在知识论上的一种自我反思,它对于促进刑法学科的理论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商业贿赂研究”栏目中发表了谢静的《商业贿赂研究:竞争法和刑法的双重视角》,商业贿赂是当前刑法分论的重要犯罪,也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在“刑事程序研究”栏目中,发表了陈永生的《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一文,涉及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在“刑事法史研究”栏目中,发表了黎敏的《西欧刑事司法的两种传统与晚近变迁》一文,在文中作者提出了比较司法史的概念,这在以往也是不多见的。在“域外传译”栏目中,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比较法评述》一文,以一个德国学者的眼光打量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其结论对我国学者是有借鉴意义的。“专题研究”仍然是本卷的重头戏, 其中发表了高洁的《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研究》一文,从实行行为的角度对过失犯罪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路径上是有所突破的。本卷的压轴之作是宋健强的《国际刑法哲学:形态、命题与立场》一文,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国际刑法哲学”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提升国际刑法学的哲理化程度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学术努力。
展开
目录
主编絮语
刑法知识论研究
“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产生、嬗变及其整合——以“权力—学科—知识”理论考察刑法知识形态的尝试
一、“权力—学科”规训之下的知识生产
二、“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知识的产生
三、“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知识的分立、整合及其路径
四、结语
刑法知识论的体系性反思
一、刑法知识论的诠释和规范化
二、刑法知识论之体系性展开
三、刑法知识论的目标
四、刑法知识论下我国刑法定位问题反思
五、结语:追寻正义的内核
刑事一体化的方法论解析——对一个注释范本的检视
一、“犯罪研究”的注释范本分析
二、两门学科研究的是同一个犯罪吗?
三、前犯罪学科与犯罪后学科
四、学科疆域的界定
五、学科属性的冲突
六、注释法学的功能解析
七、注释的背后
八、结语

商业贿赂研究
商业贿赂研究:竞争法和刑法的双重视角
一、引言
二、商业贿赂的竞争法研究
三、商业贿赂的刑法研究
四、结语
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评析
一、商业贿赂的刑法界定
二、商业贿赂的国际比较
三、商业贿赂的立法构想

刑事程序研究
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宪法保护的制度安排
三、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宪法保护的理论根据
四、中国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宪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五、中国宪法对公民刑事程序权利不太重视的历史根由
六、中国现行宪法对公民的刑事程序权利关注不足的当代原因
七、结语
宪政视野中的刑事被告人公开审判权研究
一、刑事被告人公开审判权的内涵与宪政价值
二、刑事被告人公开审判权及其例外规定
三、公开审判的过度扩张问题
四、中国公开审判作为刑事被告人程序基本权的定位问题
辩诉交易中国化的理论与现实考量

一、控辩协商概念的提出
二、辩诉交易在域外产生与发展梗概
三、域内外辩诉交易的理论之争
四、辩诉交易在中国的理论与现实考量
五、中国控辩协商制度构建方略
六、中国控辩协商制度构建下的刑事审判程序改造
七、结论
控权与授权:对刑事警察权的体系化考量
一、引言:警察权与“控权论”
二、警察权的属性:历史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双重考察
三、对我国警察权的系统评价
四、警察权分配、制约机制中的“平衡论”:西方国家的经验
五、对我国刑事警察权问题的初步反思
六、余论

刑事法史研究
早期管制运作机制研究
一、管制刑沿革小考
二、以华东为视角
三、早期管制刑的面目
四、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法律虚无主义
五、式微的管制
六、从管制到社区矫正
西欧刑事司法的两种传统与晚近变迁——一个比较司法史的视角
一、引言
二、对抗制与纠问制:西欧刑事诉讼的两种传统
三、“迈向欧洲刑事诉讼模式”:融合趋势下西欧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

域外传译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比较法评述
一、根据
二、程序的法定性
三、诉讼参与人及其任务
四、侦查与起诉的职责
五、审判程序中的诉讼基本原则
六、结论
论禁止类推解释与刑法解释的界限
一、序言(课题的设定)
二、禁止类推解释的意义
三、禁止类推解释与目的论的解释
四、解释方法的顺序
五、刑法解释的界限
六、结语

专题研究
犯罪对象问题研究
一、犯罪对象的界定
二、犯罪对象的范围与分类
三、犯罪对象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四、犯罪对象与刑罚适用

五、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地位的重构
六、部分犯罪的犯罪对象分析
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过失实行行为在西方的理论沿革
三、过失实行行为在中国的研究必要
四、过失实行行为的界定可能
五、过失实行行为的相关问题
德国的不能犯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二、德国不能犯理论的产生
三、德国不能犯理论的发展
四、德国不能犯理论的现状
五、余论: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启示
中止犯自动性研究
一、德国的学说及其评析
二、日本的学说及其评析
三、法国的学说及其评析
四、我国的相关学说及评价
五、规范的判断标准之提倡
六、中止自动性认定的具体问题
刑事推定研究
一、推定的概念分析
二、推定的合理性论证
三、推定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
四、事实推定的有效规制:事实推定规则的确立
刑事法治视野下的宽容精神——再说“严打”
一、“严打”及其问题
二、“严打”与宽容
三、民意与理性
四、理想与现实
五、刑事法治视野下宽容精神的实现
国际刑法哲学:形态、命题与立场
一、“国际刑法哲学”论题的提出
二、国际刑法学的知识形态与价值论
三、哲学、刑法哲学、国际法哲学与国际刑法哲学的界定与关联
四、法治、国际法治与国际刑事法治的界定与关联
五、国际社会、国际公共法律秩序与国际刑事秩序的界定与关联
六、主权、国家性、人权与国际刑事法治的界定与关联
七、大国政治、联合国、安理会与国际刑事法治
八、刑事政策、国际刑事政策与国际刑事法治的界定与关联
九、文明、人性、主义与国际刑事法治的界定与关联性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