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剑:新视野下的中国大战略.大国时代与幸福工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085565
  • 作      者:
    贾立政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论剑(大国方略与改革动力)》反映了在改革走过了20多年历史征程之后,改革处于胶着状态时如何解决改革动力的问题。书中深刻剖析影响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设性地探讨中国未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体现了不同观点理论争鸣。各专题文章理性而不失风趣,如“政令不畅板子该打哪”、“别动不动把问题归咎于体制”、“县委书记:权力大小其运用”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对中国的崛起,我们应有怎样的战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处于胶着状态的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动力在哪里;百姓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增强,在普遍的矛盾、紧张和焦虑之中,如何求证幸福方程。
  100多位部级领导、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中的30多个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焦点访谈、热点探讨、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人们不会忘记,4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过一个著名定律:凡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民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包括制度建设在内、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内在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基层民主建设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政治保障。对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说,提高民主执政能力,不能不着力提高通过民主建设解决基层矛盾的能力。
  一、原因与意义
  依靠基层民主化解基层矛盾,这是由基层矛盾的现状和性质决定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处置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转化为全局问题,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激化为对抗性矛盾,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就可能变成“社会动荡期”。这使得如履薄冰的执政党和政府,必须清醒地审视中国社会矛盾的现状、性质及挑战。
  客观地讲,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基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都还存在大量隐忧:村级财务混乱、农民上学难、打官司难、就医难,少数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耕地征用、城市拆迁、退耕还林中矛盾不断,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生活无着、就业无门,企业改制中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等等,都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矛盾激化、对抗性冲突加剧的严重局面。
  然而,无论基层矛盾表现形式多么复杂,就其性质而言大多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而不能用专政的办法来解决,这一原则性的界限无论如何不能混淆。而一些地方却动用专政工具来对付普通上访群众,运用警力、警械来压服普通群众,是大错特错的。
  基层民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基层民主是奠定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层民主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守护神。维护公平正义离不开对公民权利的宪法关怀,离不开宪政民主在基层的具体化。基层民主是社会安定有序的保险阀,是利益整合的政治平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助推器。
  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基层民主建设抓得不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不完善,群众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民主方法不懂、民主作风不硬,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控制在局部的能力还很弱。
  二、措施与途径
  一是依靠基层民主化解基层矛盾,关键是推进制度创新。要坚持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为核心,大力推进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单位民主制度创新。
  二是全面提升民主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化解因决策失误造成的基层矛盾。
  三是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在农村,要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财务管理、干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尤其要针对容易诱发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环节,重点完善村级民主理财制度、集体资产监管制度、村委会换届后的移交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在城市社区,要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五大任务,广泛吸引居民参与管理,切实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是健全基层选人用人制度。实践证明,选人用人制度的不科学、不规范是引发基层矛盾的重点环节。要继续推广“两推一选”的经验,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村委会选举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充分保障群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充分尊重和相信群众做出的选择,坚决反对指选、派选、贿选行为。确保阳光操作,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选举环境。
  五是完善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要把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公开后,要通过质询日、民主日、解答日等形式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有关问题;对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要坚决予以纠正。
  六是大力推进协商对话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信访组织、工青妇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社情民意中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广一些地方“民主恳谈日”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拓宽民意沟通的载体和渠道。
  七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也是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和频繁上访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对基层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约束,变“村宫自治”为真正的“村民自治”。要建立健全干部年度述职述廉、报告工作制度,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
  八是要把民主制度建设与基层干部民主意识、民主方法、民主作风的确立和养成结合起来。要自觉加强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的修养,学会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思想等综合手段,不断提高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自觉地把基层民主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支持基层自治组织依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坚持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现象;同加强教育疏导结合起来,真正向群众交心亮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同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结合起来,既要立足于事前预防,又要强化事后的排查处理。
展开
目录
寻找新时期改革的动力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无税时代”农村改革新课题
改革动力源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激励机制:改革的重头戏
改革与多元社会群体的利益
探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
鼓励民间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执政党:改革的领导核心

基层民主:奠定和谐社会政治基石
农村基层民主向纵深发展
社区:悄然改变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国企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与对策
基层矛盾要靠民主建设来解决
让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
用民主方式决定干部“上”与“下”
基层民主渐成大势

服务型政府建设:告别“官衙门”
服务型政府建设下一步怎么走
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开坚实步伐
电子政务应强调服务导向
国外政府公共服务的启示

别动不动把问题归咎于“体制”
理性看待“体制”缺陷
体制不是不作为的“挡箭牌”
多些建设,少些批判
“体制”与“非体制”问题根源在哪
体制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层级结构
正确认识体制问题深化体制改革

政令不畅板子该打哪
十问行政执行力
地方政府为何“不听话”
从环保腐败看行政执行力
制度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不能把板子都打向地方政府
垂直管理不是通行证
克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体制障碍

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期待破冰
罢免或撤换制度:调动党员积极性
党内选举和监督制度的新突破
从“原则”到”制度”:任重而道远
人大罢免制度对党内罢免的启示
启动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动力何在
“庸官”与“一把手”的紧箍咒
呼唤“权力清单”与权力透明度

后“乡镇撤并”时代:反思与展望
乡镇撤并基本完成实际效果还须检验
谨防乡镇机构改革落入“循环改革”陷阱
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乡镇撤并的后续改革

县委书记:权力大小及其运用
县委书记权力来源与渠道
从“共性论”看腐败成因
三个层面监督“一把手”
书记与县长缘何不一样
权力异化下的“问题书记”
履新书记:提升新锐领导力
毛泽东扔枪的启示
“萧规曹随”与“栽树”境界

挂职:多少干部动过念头
别让干部挂职走了样
怎一个“职”字了得
谨慎使用干部挂职制度
三项制度供给成当务之急
尽量降低挂职成本
挂职渐成关注焦点
“挂职”而不“失职”
离别的感伤让我“欺骗”村民
驻京挂职的难忘岁月
援疆“疯子局长”的心路历程

官场“跑要”与“买卖”之患
破解”权力拜物教”
买官者VS卖官者,谁的成本更高
官帽交易后的法律软肋
卖官鬻爵的历史反思
决不让买官卖官者占便宜

干部升迁咋过“心理关”
带“病”提拔难过“关”
贪官受困两道”坎”
把脉副厅心理测试
心理测评不是一“测”就灵
四大“瓶颈”仍待突破
干部考评机制要切合实际

优质教育资源如何优化配置
专家激辩我国教育资源问题
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中外比较
中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公平性问题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之路:我们一直在探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